《陕北公学》赴香港演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6:46 1

摘要:本次演出吸引了来自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师生,在港人大校友及各界人士约1500人观看。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先锋力量」出品

9月21日晚

香港理工大学

赛马会综艺馆内

座无虚席,掌声如潮

“要造就一大批人

这些人

是革命的先锋队”

“到前线去!

到后方去!

到陕北去!到延安去!

延安!陕北公学!

我们来了”

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原创话剧

《陕北公学》

首次赴港演出

为香港观众带来了一场

跨越时空的

情感共振和精神洗礼

本次演出吸引了来自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等高校师生,在港人大校友及各界人士约1500人观看。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经济部副部长周强,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沈岐平,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易,联合出版集团、香港信善基金会等机构负责同志出席。

「香江回望宝塔:同频共振的爱国情怀」

话剧《陕北公学》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背景,讲述陕北公学在民族危亡中诞生、培养“革命的先锋队”的故事。

1937年7月底,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以“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为目标的学校,陕北公学应运而生。

陕北公学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为主,兼顾民众动员和政府工作教育、军事教育与劳动教育。

陕北公学学员来自五湖四海,有来自四川革命世家的杨白冰、从白区突破封锁来到延安的邓友梅,还有来自朝鲜、马来亚等地的革命青年郑律成、陈日梅、廖冰等。

短短一年多时间,陕北公学培养出六千余名抗战干部,他们“毕业上前线”,把“忠诚、团结、紧张、活泼”的校风带往各条战线,成为了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顶梁柱。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评价:“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王易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希望以青年为桥梁、以艺术为媒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两地交流,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跨越历史与空间,《陕北公学》用真挚的情感表达和细腻的历史叙事,触动了香港青年的心弦。

“香港与内地有着共同的文化根脉与精神追求。这部剧是一座‘桥梁’,连起了历史的延安与今天的香港,也连起了两地青年的心。”一位香港本地观众说。

不少观众亦在社交平台上自发分享观剧感悟:震撼、泪目、沉浸……

其中一位观众写道:“人大的同学们真的很厉害,声台形表都是顶尖……最后逐一人物介绍的时候,我热泪盈眶。”另一位香港高校学生则被剧中展现的理想主义情怀深深打动,“所有人都情绪昂扬,一腔热血,把这一种战争岁月的理想主义烘托到了极致。”

上下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场艺术演出,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对话”,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沈岐平表示,“它让香港青年更加直观地了解国家历史,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希望以此次演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内地高校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认为,这部话剧为香港学生提供了一次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演出座无虚席,足见其吸引力和影响力。他还透露,中国人民大学“陕公大学堂”系列公益讲座将于11月初走进香港教育大学,加强香港的国情教育内涵建设,搭建中华文化传播平台,深化香港青年对国家发展大局的认知与认同。

「青年演绎先辈:穿越时空的信仰对话」

剧中有一位特别的演员——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本科生陈方芯。她饰演的是自己的奶奶、陕北公学华侨干训班学员陈日梅。

陈日梅是当年众多奔赴延安的海外爱国华侨的缩影。她放弃优渥华侨生活,于1938年独自一人从马来亚跋涉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加入新四军。她与无数华侨青年一样,跨越山海、毅然回国,融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洪流,成为其中一股坚实的力量。

“我所演绎的,不仅是我奶奶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代人的信仰与奔赴。他们从南洋、欧美,甚至更远的地方奔赴延安,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某一个家庭,而是为了一个新的中国。”

▲陈日梅扮演者、陈日梅孙女——陈方芯

“陕北公学代表着全中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进步的一幅缩图”。陈日梅和以她为代表的爱国华侨群体,他们的选择与行动,生动诠释了何为“爱国一家”。如今,他们的故事仍跨越时空,激励着两地青年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构筑起更加坚实的精神家园。

通过演绎祖辈的故事,陈方芯更加理解了“爱国不分南北,青年心有家国”的信念。“他们当年在统一战线旗帜下作出的选择,直到今天依然感动着我们。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家族记忆,这是我们共同的精神遗产——一段属于全体中华儿女的壮阔历史。

劳动人事学院2024级本科生陈厚泽在剧中饰演陕北公学教务长周纯全。他分享道,“正是无数像周纯全一样的引路人,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才共同支撑起了陕公的教育事业,点燃了理想的星火。”

通过深入研读背景资料和撰写人物小传,周纯全的形象在陈厚泽心中逐渐清晰、丰满起来。他认识到,这位前辈不仅是教务工作的组织者,更是青年学子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在一次次的排练与演出中,陈厚泽不仅是扮演角色,更是融入其中,体悟着教育者的坚守与“为国育才”的担当,与这位历史的先驱并肩前行。

「舞台亦是课堂:融入艺术的精神传承」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原创校史剧,《陕北公学》自2021年创排以来已连续五年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累计在校内演出三十余场。2024年9月30日,话剧登上国家大剧院北京艺术中心舞台,首次面向社会公演。此次赴港演出是该剧首次走出内地、走进香港。

本场演出筹备于今年7月启动,面向全校招募演员及舞监,最终吸纳了包括12名2025级新生在内的41名同学,新生占比近三分之一。剧组通过为期一个月的集中“暑训”,组织演员们集体观看纪录片、撰写人物小传、开展角色研讨,深入理解抗战历史背景与人物内心世界。许多演员表示,通过参演该剧,他们对学校的红色历史有了更具象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堂生动而难忘的校史教育课。

▲郑律成扮演者——郝博远

新生演员、历史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郝博远在剧中饰演郑律成这一角色。“通过饰演陕公学生,我真切感受到那一代青年‘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热血担当。”

第二次饰演黄天,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瀚对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心中,年长的黄天奔赴陕公,本身就是勇气、决心与信仰的象征。演绎他,不只是在塑造角色,更是在印证这片土地上曾有一群人,为民族进步奉献了一切。”

▲黄天扮演者——张瀚

演出第二天,在陆港青年交流座谈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代表从《陕北公学》话剧和抗战历史谈起,分享了作为志愿者和合唱团成员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深刻感悟。两地青年围绕历史文化传承、当代青年使命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舞台灯光渐暗

《陕北公学》的故事

在港岛夜色中暂告段落

但跨越88年的精神火种

却在一颗颗年轻的心中

这份源自历史深处的力量

正由一代代青年接续

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

焕发着新的时代光芒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