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购物入口关闭 微信京东十年“联姻”走向何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5 16:24 1

摘要:此外,微信发现页的“购物”入口已于今年7月逐步从网页灰度切换为“京东购物”小程序,当时有消息称其合约已经在 2025 年 6 月 29 日到期,只剩三个月的缓冲期。

9月12日,据用户线索,“京东购物”公众号发布,确认微信“发现-购物”的京东购物入口将于9月30日关闭。

此外,微信发现页的“购物”入口已于今年7月逐步从网页灰度切换为“京东购物”小程序,当时有消息称其合约已经在 2025 年 6 月 29 日到期,只剩三个月的缓冲期。

对此,京东方面回应称,为持续优化用户体验,京东将对微信生态内的服务进行升级:-购物】入口的京东页面将进行调整,-京东购物】入口仍然保留,同时“京东购物”微信小程序也将一起持续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基于过往与腾讯10多年的战略合作关系,京东将持续加码微信生态,除了在原有的广告、会员、流量、数据等领域深化合作外,京东还将携手腾讯进一步探索新的合作领域,与合作伙伴共建更高效的零售生态。

01.十年合作升级:流量逻辑重构与战略差异下的必然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京东与微信一级入口合作的终止,是一场双方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对京东和腾讯都带来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曹磊指出,双方在人工智能、供应链等领域的技术合作仍在深化,转向更可持续的价值共创模式。从行业角度看,这一调整标志着电商行业从"流量依赖"转向"生态共建"的新阶段,减少了对单一入口的过度依赖,推动了平台多元化竞争,最终为用户带来更丰富、更公平的购物选择。本质上,这是一场双赢的商业进化——京东实现了从"借力"到"自立"的跃升,腾讯则完成了从"流量分发"到"生态构建"的升级,双方都获得了更大的战略自主权和更健康的发展空间,为电商行业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

资深企业法务战略专家姜子华认为,京东与微信“购物入口”合作的终结,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底层逻辑重构的显性标志。这场变革的深层驱动力,源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切换、反垄断监管的深化以及技术革命的突破,三者交织推动行业从粗放流量时代迈向精细化价值竞争新纪元。

硅鲸科技CEO、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绍辉也认为,这是双方在新时代下的战略选择,也折射出中国消费互联网从割据走向融合、再走向新竞合的发展历程。

赵绍辉进而分析到,入口合作终止的核心原因在于双方战略重心转移与基因差异。腾讯视频号电商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GMV同比增长预计达300%,自然需要将顶级流量入口资源向自有体系倾斜。而京东在"降本增效"战略下,不愿继续为流量支付高额溢价,转而聚焦供应链与私域建设。双方在数据系统、运营逻辑上始终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基因层面的不同注定了合作只能是阶段性的。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俊斌认为,京东和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在与微信合作的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为在十年前,微信就是最大的社交平台,当时微信自己的电商开展不很理想,以这种方式合作,实现了共赢。目前,出现了像抖音、小红书等更加贴近商务的社交平台,这使得微信购物平台的作用有些弱化,另外京东自己也开展了社区电商和即时零售,也积累了一定的目标群体池的深度,同时,可能微信自己的购物平台也需要加强。

01.京东战略突围:短期阵痛与长期用户运营

赵绍辉认为,对京东而言,短期内将面临阵痛。微信入口曾覆盖超3亿下沉市场用户,特别是中年群体,这部分用户的迁移需要过程,预计短期获客成本将上升1-2个百分点。但长期看,这或是京东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公司正加速APP内容化建设,扩大京喜社群生态,通过强化供应链优势反向吸引流量。更关键的是,京东将借助AI大模型优化推荐算法,目标将用户留存率从目前的38%提升至45%以上,实现从"流量收割"到"用户运营"的本质转变。

知名天使投资人、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郭涛则认为,从京东视角看,不再续约有一定好处。一方面,能摆脱高额佣金支出,优化利润模型;另一方面,可倒逼私域运营能力升级,强化PLUS会员与企业微信联动,还能灵活调配预算至抖音本地生活、线下门店等新场景。然而,弊端也不容忽视,短期内高客单价品类如家电的转化效率可能下滑,中小商户存在流失风险。长期来看,这会推动京东进行供应链数字化改造,形成多极增长格局。

江南北商学院院长、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院高攀也认为,短期来看,弊端较为明显,京东短期内会面临流量冲击。长期而言,也减少对外部流量的依赖,京东可以将更多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自身平台生态建设中,增强自身竞争力与独立性。

而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系主任樊西峰则认为,从京东视角看,微信购物入口关闭一方面会短暂影响其流量,但个人认为对深度京东用户来说,影响不会太大。

03.腾讯电商战略跃迁:从“流量出租”到“生态闭环”

赵绍辉认为,对腾讯来说,这标志着电商战略的重大转型。公司不再满足于"流量出租"模式,而是要全力打造视频号电商生态。依托12亿微信用户,视频号采用"短链转化"模式,比传统电商路径缩短3个步骤,正在快速冲击万亿市场规模。同时,腾讯转向更开放的平台模式,通过小程序、广告系统服务全行业电商,目前日均交易小程序数已超10万。这种转变也有助于增强微信支付的中立性和开放性。

郭涛认为,腾讯和京东一级入口终止是“拆墙行动”的关键举措。其一,腾讯集中资源孵化视频号电商,打造“社交+内容+交易”闭环,以此削弱传统货架电商的话语权;其二,通过“千帆计划”吸引品牌自建小程序,构建去中心化的商业网络;其三,避免反垄断风险,防止因独家导流引发监管关注。更深层次的布局是打通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社群裂变链条,将电商融入产业互联网版图,服务B端商家全生命周期管理,最终实现“交易在场,服务在线”的生态闭环。

高攀表示,腾讯此举有着深层次战略考量。近年来,腾讯在电商领域不断探索并取得进展。视频号电商发展迅猛,2025 年腾讯将电商战略推向全域化,整合公域与私域流量。在此背景下,腾讯希望将更多流量资源向自身电商业务倾斜。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虎东认为,腾讯目前的定位是作流量赋能的引擎,而不是简单作流量分发的生意,或许其野心是通过流量优势自然而然做电商,而不是简单找一个电商合作伙伴分发流量。这可能是一种战略方向,就是腾讯可能不会再在某一个环节业务上面进行长期的流量绑定,或者单纯依靠流量赚钱,而是在整个生态上做成那种“水电煤”的通用服务。

04.竞合新生态:互联网巨头走向"动态平衡"

姜子华表示,这场变革催生了竞合生态的进化。从早期“流量换供给”的简单嫁接,到监管倒逼的基础设施开放,再到如今“能力互补+生态共生”的深度协同,巨头关系正从转向动态平衡。如同腾讯与京东虽关闭流量入口却深化AI合作,阿里与京东在物流支付领域互联互通,互联网巨头正以“星际航行”的智慧重构关系——保持独立轨道的同时,为共同目标精准对接。

姜子华补充到,流量时代的落幕并非衰退的开始,而是更成熟发展阶段的启幕。当增量红利耗尽、监管边界明晰、技术赋能深化,互联网行业正告别跑马圈地的粗放增长,迈向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种转变不仅是商业逻辑的进化,更是数字经济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

赵绍辉认为,未来,互联网巨头合作将呈现新形态。"动态联盟"将替代长期绑定,双方根据具体场景开展短期合作。

郭涛认为,当前电商平台流量获取策略出现三大转变。一是从公域竞价转向私域深耕;二是内容化改造加速,短视频种草、直播间转化成为新的增长引擎;三是跨平台联动常态化。而未来互联网巨头间的协作将呈现“竞合交织”的特点,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高攀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电商平台的流量获取策略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变革。过去依赖单一平台“喂流量”或简单烧钱买量的粗放模式已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精细化、多元化和生态化的战略布局。而未来互联网巨头间的合作将告别“资本捆绑+独家入口”的重模式,转向“轻绑定、深协同”的灵活生态。

来源:紫竹商业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