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特朗普晚宴招待硅谷科技界名流,Meta扎克伯格、苹果库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二十多个大佬齐聚,对特朗普开启夸夸模式,氛围一派祥和。
特朗普又背刺硅谷。
前不久,特朗普晚宴招待硅谷科技界名流,Meta扎克伯格、苹果库克、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二十多个大佬齐聚,对特朗普开启夸夸模式,氛围一派祥和。
结果不出十日,特朗普突然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要求通过 H-1B 签证项目入境的高技能人才额外缴纳10万美元的费用。
H-1B签证在美国科技界非常重要,据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估计,美国约有70万人持有H-1B签证。每年拿到H-1B签证的两大群体是印度人和中国人。
很多我们熟悉的巨头创始人或高管都是经由这个路径在美国定居的。比如马斯克、微软的萨蒂亚·纳德拉 (Satya Nadella) 和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桑达尔·皮查伊 (Sundar Pichai) 都通过H-1B签证计划移居美国的。
前不久我们多次报道的、在Meta抢人大战中锋芒毕露的华人工程师们——尤其是那些教育背景横跨中美的——十有八九也是H-1B持有者。
9月19日周五消息一出,科技巨头陷入恐慌,微软、亚马逊等公司纷纷给员工发紧急通知,建议H-1B持有者不要离开美国,如果不在美国最好尽快返回,因为新政令在9月21日凌晨就会生效。
尽管白宫随后陆续澄清,称该规定仅针对第一次新申请者,且是一次性费用。但是凛冬已至,未来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巨头们仍然难放松。
01
“H-1B奴隶”
要想搞清楚一切,我们要先从H-1B的重要性说起。
从1990年移民法案制定以来,H-1B就存在了。它允许美国雇主临时雇用医疗、科技和金融等 STEM 相关领域“专业职业”的外国熟练工人。“专业职业”的定义是需要至少学士学位或更高学位以及“高度专业化知识体系的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工作。
在2004年之前,每年H-1B的签发数量有配额,H-1B申请是“先到先得”原则,一旦申请人数达到配额就停止处理。
但是H-1B的需求量实在太大,到了2004年,开始引入“随机抽签”机制,也就是说,申请者大于配额,大家一起接受随机筛选,H-1B被加上了“运气”成分。
我们常听到在美留学想要在美国就业的人提到“抽签”,指的正是H-1B抽签。
而要申请H-1B、获得抽签机会,就要求此人得先找到雇主,由雇主去提交申请。
并且在整个H-1B持有的期间都不能失业,要始终有雇主,且是支持H-1B的雇主。
而整个H-1B持有期可以拖得很长,H-1B持有三年之后可以续签一次,总计六年。下一步是申请绿卡,这部分又有批准和排期两部分,拿到了批准进入排期,又可能要等好几年,这中间可以再额外延长H-1B。
也因此,有的人可能已经在美国打拼十几年,甚至已经做到管理层,但仍然是H-1B持有者。
曾有在硅谷打拼的华人告诉我们,他们经常将自己戏称为“H-1B奴隶”——学成毕业的时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参与H-1B签证,能力强与运气好都很重要。好不容易拿到H-1B了,一直到真的拿到绿卡,那之前的数年都得“夹着尾巴做人”,因为始终都需要有雇主担保,中间不能断(最多两三个月)。
这就决定了他们工作当中尽量避免高风险的决策,就算跳槽也是骑驴找马居多。在疫情后硅谷巨头纷纷裁员时,“H-1B奴隶”们人心惶惶。
如果是在中国国内一家大厂工作,就算被裁员,拿到裁员“大礼包”,可以躺平放松一下。但是如果是在美国拿着H-1B,不管工作有多光鲜,裁员的时候拿到了多么丰厚的礼包,也必须得马不停蹄地找到新工作,否则H-1B就会作废。
H-1B持有者的规模庞大。据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估计,美国约有70万人持有H-1B签证。上一轮H-1B签证抽签于3月截止,约有33.9万人申请,超过了年度上限。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的数据,其中12.0141万人成功通过抽签。
这其中,华人的占比也很高。
如今美国每年都会签发约8.5万个H-1B,其中占比最高的是印度人,超过70%。而第二大群体就是中国申请者,占比12%。其他国家的申请者如加拿大、柬埔寨等,占比在1%左右。
科技巨头非常喜欢以H-1B招聘人才。截至本月底,2025财年(2024年提交申请)获批数量最多的公司是亚马逊,H-1B获批数量高达12391份。微软获批5000余份,苹果、谷歌各获批4000余份。
02
混乱与恐慌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传出后,有一架阿联酋航空从旧金山准备起飞飞往迪拜的飞机,在停机坪上滞留了整整三个小时,而机长则不断通过广播安抚机上乘客。
原因是飞机上有很多H-1B持有者,尤其印度人居多,他们都陷入恐慌,不断在手机上确认消息,甚至想要马上下飞机。
要问为什么特朗普突然有此举,消息宣布时,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的话说得很直白:
“如果你要培训一个人,你就应该培训我们国家一流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培训美国人,别再引进抢我们工作的人了。”
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粗暴:特朗普认为企业在滥用H-1B签证,这本是给高技能外国工人的通行证,在美国的人才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才能给外国人,但现在说给就给,实则成了公司节省成本的工具,那么我现在就要提高H-1B的门槛,让企业多付钱,以此来遏制H-1B滥用,让企业雇佣更多美国工人。
特朗普盯上H-1B已经很久了,在第一任任期的时候其实就有收紧H-1B,拒签率一度飙到20%以上(奥巴马时期为10%以下)。所以从特朗普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开始,对H-1B的讨论就已经开始。
所以,特朗普针对H-1B颁布新命令,并不是一件完全意料之外的事情。
但其后仍然产生了巨大的混乱,这是因为特朗普最初的行政令说得不清不楚。
当时卢特尼克多次称“每年10万美元”,也没有说明具体范围。因此大家只能纷纷猜测,这次的10万美金策略,到底覆盖面有多广、是否包括非首次申请和续签的人、这笔钱由谁来承担。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微软、亚马逊等巨头获知消息后,赶紧给员工发邮件,紧急通知所有持有H-1B的员工待在美国。
亚马逊告知受影响的员工留在美国,并建议境外员工于9月21日美国东部时间午夜之前返回。微软“强烈”建议H-1B签证持有者返回美国,Meta则要求员工避免出行,并在美国停留至少14天,以评估该公告的实际影响。摩根大通的外部移民顾问也发布了类似的指导意见。
大家甚至搞不明白,如果我是一个H-1B持有者,我回老家探亲去了,再进入美国会不会需要10万美金才可以?
有的H-1B持有者原本有外出计划,在最后关头不得不退票了事,损失几千美元。有的H-1B持有者不幸正好在美国之外,赶紧抛下一切计划订票回去。
就连印度政府都坐不住了。
印度外交部周六在一份声明中表示,H-1B 签证费“可能会对家庭造成干扰,从而产生人道主义后果”,并补充说,希望“美国当局能够妥善处理这一干扰”。
可能是引发的混乱太剧烈,白宫在随后才陆续做出了一些澄清:
· 10万美金仅针对明年的新H-1B申请者
·不是每年10万美金,而是一次性费用,由雇主承担
至此,现有的H-1B持有者的恐慌消退了一些,但完全安心是不太可能的。凛冬已至,未来的不确定性依旧很大,而对于即将参与“抽签”的留学生来说情况不容乐观。
03
褒贬不一
对于科技巨头来说,这个消息令人喜忧参半。
“喜”在于在诸多可能性中,加收一笔钱并非最为激进的手段。
前白宫首席战略是史蒂夫·班农就曾多次呼吁全面取消H-1B,在保守派当中其他的建议还包括取消 OPT(留学生实习工作许可)、把H-1B抽签制改为竞价制、提高H-1B工资下限。
去年年底,马斯克还曾公开表示要为H-1B“开战(go to war)”,与一批强硬派保守人士(包括班农阵营)发生公开交锋。他强调自己之所以在美国,和创建SpaceX、Tesla以及其他公司的关键人物并肩,是因为H-1B,甚至一度在X上大骂脏话。
但马斯克也同意H-1B需要“全面改革”,曾经还提到过“可以通过大幅提高最低工资和增加年度维护费用来轻松解决,使海外招聘成本明显高于本地”。
这次10万美金的消息下,也已经有科技界KOL站出来“支持”。
比如英伟达和OpenAI日前达成1000亿美元投资合作,就被问到了相关问题。
黄仁勋表示:“我们希望所有最聪明的人才都能来到美国,要记住移民是‘美国梦’的基础。我们本身就是‘美国梦’的体现。所以我认为移民对我们的公司非常重要,对我们美国的未来也非常重要,我很高兴看到特朗普总统正在做出的这些举措。”
而山姆·奥特曼也展现了相似的态度:“我们需要把最聪明的人才吸引到这个国家来,让这个过程更高效,同时在财务激励方面给出明确的指引,这在我看来是件好事。”
Netflix联合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也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解决方法”,他认为这将使 H-1B 只用于“非常高价值”的工作岗位,也可以终结抽签制度,提高确定性。
“忧”的部分自不必多说,每个H-1B申请都要支付10万美元,将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此前的H-1B费用包含215美元的H-1B抽签登记费、780美元的申请提交费以及其他费用,整个流程走下来需要花费不过几千美元。
按照这个费用计算,亚马逊仅仅一个财年要花在H-1B申请者上的金额就高达10亿美元。
当然,这只是按此前的申请数量测算。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一年10万美元的申请费门槛下,公司势必会更加谨慎。
从马斯克、黄仁勋、奥特曼、哈斯廷斯的表态来看,对于财力雄厚的科技巨头来说10万美金的申请费也许只意味着策略的调整,相对于中小企业(想想诸多AI创企),在抢夺外国人才上将更有优势。
对于即将申请H-1B的人来说,这似乎只能是一个坏消息了。找到一个可以申请H-1B的雇主本就不易,现在还需要这个雇主愿意为自己付10万美金,难上加难。
诚然,“塔尖”上的人才几乎不会受到影响,但那终将是少数。《纽约时报》采访到的一位印度H-1B持有者就表示,他拿着H-1B在华尔街工作了十几年,自己刚开始的工作年薪不到8万美元,但现在收入高得多。他估计,像他这样的人申请签证的人数会少得多。
过去,不少人有机会拿着H-1B,一步一步在美国职场成长。但正如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所言,需要培养的外国工人不再有资格,你必须从申请的那一刻起,就够“值得”。
一个永远不会有答案的问题是,如今在美国科技界叱咤风云的那些曾经或仍然持有H-1B的人才,如果按照今天的新标准来看,还有没有走到这一步的机会?
来源:字母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