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钟常军,1958年出生于江西赣州,中共党员。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201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1年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
钟常军,1958年出生于江西赣州,中共党员。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一等功、三等功各1次;2019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1年先后被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被授予“江西最美退役军人”称号,且被聘为全国、全省老兵宣讲团成员;2023年获评“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家风传承,是融入血脉的信仰。钟常军一家的故事,便是一段由热血与忠诚浸润的家风传承史。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保家卫国”的誓言早已融入家族血脉,成为跨越四代人的精神坐标。近日,记者走近这个军人世家,聆听关于坚守、奉献与传承的动人故事。
血色家风从17棵青松到四代军人的传承
在抚州一所朴素的民居里,67岁的钟常军轻抚着一枚褪色的军功章,记忆也随之清晰。他的父亲钟传梿曾无数次讲起1931年的往事:17名青年参加红军前,在瑞金黄沙村的后山种下17棵青松。他们相约,革命胜利后要一同回乡回报乡亲;若有人牺牲,活着的人便代为尽孝。“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钟常军的声音低沉下来。那17位青年最终都牺牲在长征路上,而他们手植的松树却向天而生、傲然挺立。“他们不怕牺牲的誓言,”他顿了顿,声音略带哽咽,“早已成了我们家族最珍贵的精神传承。”
老红军钟传梿(前排右一)
这份饱含热血的家风,始于钟常军的父亲。这位17岁参军的老红军,历经四次反“围剿”,在1934年高虎脑战役中身受重伤,但革命信念从未动摇。他常教诲后人:“活着的人,既要替牺牲的战友尽孝,更要为国家守好家园。”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钟常军与兄长双双投身军旅,姐夫也受感召参与金门炮战,外甥则在1979年主动请缨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至今,这个家族四代已走出13位军人,其中4人历经战火洗礼。钟常军的二女儿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现任某部队中队长。“家里的军功章能摆满半个箱子,每一枚都刻着‘保家卫国’。”钟常军笑着说,眼中满是骄傲。
他常教导后辈:“人生没有坦途,唯有信念坚定、永不言弃,方能于困境中寻得光明。”他更叮嘱女儿要永葆谦逊:“荣誉属于过去,未来要靠自己一笔一画去书写。”后辈们谨记教诲,将爱国情怀融入血脉,让优良家风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硝烟淬炼从战场英雄到精神播火者
1979年的公安屯战役,是钟常军一生最深刻的记忆。作为主攻班战士,他主动请缨爆破敌军避弹所。在爆破筒被越军推回的危急时刻,他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死死抵住,爆炸气浪将他掀出3米多远。避弹所被成功炸毁,他也被震得满身尘土碎石。“那是父亲教我的‘不怕死’——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这种无畏,源于家风的烙印。早在福建省军区服役期间,钟常军就咬破指头写下血书请战。指导员提醒他“可能会牺牲”,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父亲说过,当兵就是为了这一刻。”战场上,他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在排除未爆弹药时,他推开要替他冲锋的副班长,高喊“我是党员我先上”;另一次,为抢救伤员,他冒着机枪扫射冲过平江河,成功将战友从死亡线上拉回。
在公安屯战役的关键阶段,钟常军所在连队奉命夜袭拔除敌人指挥所,为大部队前进扫清障碍。但部队在接近目标时被敌哨兵察觉,遭敌密集火力压制,副连长及排长壮烈牺牲,全排伤亡近半。危急时刻,身为班长的他挺身而出,指挥剩余战士继续作战。在火力掩护下,他向前冲锋,不料一颗手榴弹在近处爆炸,弹片击中头部,鲜血直流。他强忍剧痛爬向目标,用手榴弹引爆敌方火箭弹堆,最终炸毁敌指挥所。此战,他毙敌8人、俘敌1人,摧毁指挥所、避弹所各一个,因作战英勇荣立一等功,同时也被评定为战伤六级。
1988年转业后,钟常军把战场上的勇气转化为工作中的担当。任原抚州交通稽查征费局广昌收费站站长期间,他带领团队,五次将“全省一流站”的荣誉收入囊中,考评成绩始终稳居榜首。他坚信,精神的传承不在空谈,而在身教。2018年退休后,他将经历化为鲜活故事,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贴近青少年认知,他收集废旧军用通讯设备等物品,建起一个“流动军旅箱”。一枚枚勋章、一封封家书、一件件旧装备,无声诉说着他不平凡的岁月,也悄然播撒着爱党爱国的种子。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宣讲970余场次,足迹遍及福建、江西多地,听众超50万人次。“每次讲述战斗经历,都像重回战场。我想让年轻人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薪火相传从家族誓言到社会共鸣
“钟爷爷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六支队龙奔星的这句话,让钟常军倍感欣慰。2005年,还是少年的龙奔星在抚州一中听钟常军讲自卫反击战故事时深受触动,最终选择参军报国,并考入军校,如今已是全军表彰的优秀指挥员。“更巧的是,30年前,他的父亲也曾听过我的故事,积极报名参军。如今儿子接过父辈的枪,这种延续就是家风最动人的力量。”钟常军感慨道。
在钟常军看来,优良家风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种子”。他的宣讲从无门槛,旅途中有村民邀请,便席地开讲;走进校园,他勉励学子“远离手机,立志报国”;去到部队,他和战士们探讨“新时代军人的担当”。“有次在景德镇,十几位农民工听完我的故事,当场表示要送孩子去参军。”钟常军翻着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180多场宣讲记录,“每场宣讲都有新收获,这比获得军功章更让我有成就感。”
这份传承更细腻地融入日常。父亲当年宁肯自己挨饿也要分粮给邻居的善举,让钟常军在调解邻里纠纷时总多了一份耐心;战场上淬炼出的雷厉风行,则化作了对子女“知错就改”的严格要求。如今,家族后辈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恪守“勤恳踏实”的信条。“哪怕是经营一家小卖部,也要坚持‘一分钱不多要’。”钟常军说。
采访结束时,钟常军望向窗外的绿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17棵青松。“父亲说,好家风就像松树,扎得深才能长得高。”从老红军战士到新时代军人,从战场英雄到宣讲台前的精神传承者,这个家族用四代人的坚守证明:最珍贵的遗产并非军功章,而是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