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晚,湖剧《一片叶子》作为“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剧目,献演中国表演艺术领域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向全国观众讲述湖州一片叶子如何再富一方百姓的故事。
湖剧《一片叶子》献演国家大剧院。刘方摄。
“茶就是春天在唱歌呀,一横一竖是天地经纬,一撇一捺是人立茶山。”湖州山水间孕育的“绿叶”,这次在北京绽放。
9月24日晚,湖剧《一片叶子》作为“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剧目,献演中国表演艺术领域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向全国观众讲述湖州一片叶子如何再富一方百姓的故事。
将湖剧从地方戏唱到国家大剧院,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故事背后还有怎样的故事?潮新闻记者采访了多位演职人员、现场观众,追寻“叶子”的每一段脉络。
“小剧种”迈向“大舞台”
谢幕时,“00后”湖剧青年演员费昊天听到经久不息的喝彩,把这列为自己的“人生时刻”。
当晚的国家大剧院戏剧厅内,座无虚席,湖剧清丽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牢牢吸引全场,观众随剧情沉浸其中,或凝神静听,或掌声雷动,落幕时经久不息的喝彩,是对这部作品最直接的肯定。
“《一片叶子》通过脱贫攻坚的矛盾设定,牵连起江南水乡和贵州苗乡的情感纽带,不仅用一个转台成功构建了跨越地域的舞台意向,还在表演中植入反映苗乡风貌的民歌和舞蹈。”在现场观看演出的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戏曲研究学者付桂生说,这达到了湖剧传统范式与时代精神的耦合转码。
演出现场。刘方摄。
这的确是关于两地的故事。该剧取材于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因种植茶叶致富后,主动向外省捐赠1500万株“帮扶茶苗”,让一片叶子再富一方百姓的真实故事。
在台下,湖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湖州湖剧传习中心主任周波数不清是多少次看这段表演,据周波介绍,利用现代旋转舞台装置与传统戏曲相结合,既有传统戏曲里的唱念做打,也有符合现代审美的剧场艺术。
周波为潮新闻记者做了独家解读:
片中的主人公“阿为书记”,全名陈何为,意为“可为可不为”。原型人物是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盛阿伟,“在去年试演的时候,阿伟书记第二场戏就哭了。看完剧后他告诉我,感觉已经百分百还原了自己的故事,把他积压在心里的情感都表达了出来。”
“大家反响很好的运茶苗这场戏,也是我觉得特别精彩的片段。运用了戏曲最大的特点——无实物表演,剧情是两个人在开车,但实际上并没有车,全靠肢体语言表现。”周波为潮新闻记者独家提供了一些片中花絮解读:冷链车坏了,两个人饿肚子想象自己在吃螺蛳的片段,致敬的是湖剧经典代表作《卖青炭·朝奉吃菜》。
“这部剧里没有杜撰。基本是真实还原,每个人物、每个剧情都有原型,就像剧中的阿为书记穿着衬衫,生活中的阿伟书记也是同样的着装风格。在此基础上,会有一些艺术化的表达。”周波说,当然,因为“容量”有限,舞台之外还有很多故事未能一一展演,其实背后还有很多“无名英雄”,故事之外还有很多故事。
匠心雕琢颂“共富”
《一片叶子》由真实的故事变为文艺作品,要溯源到2022年的浙江省“党代会时间”。
当时,和盛阿伟同为省党代会代表的周波,亲耳听到“阿伟书记”以第一人称讲述的亲身经历,“阿伟书记讲了帮扶的艰难,捐苗要去‘连牛都爬不上去的地方’,一年至少要跑几十趟,从运送到种植、培育、采茶、销售,全部都要管。”
演出前记者探访湖州湖剧传习中心。记者 陶韬摄。
当时,湖州湖剧传习中心在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大力推动下刚成立一年,正需要好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收到提议之后,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专题研究,认为这个故事足够动人,正是湖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基层实践,以湖剧来讲述很是新颖,思路就这样成形。
接下来,每年都有新进展:2023年,剧目顺利立项,主创团队开始去往湖州市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以及对口捐建地区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寨村、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等地实地采风;2024年,剧本几易其稿后出了成品,并于11月第一次试演。
排练剧目时,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哪怕湖剧演员倾巢而出,还不够。前面一波湖剧演员已经80岁左右,如今由“00后”演员开始接棒。于是,编剧在开始撰写剧本之前,要“开菜单”,根据可用演员来设计人物。实际上,台上不都是湖剧演员,很多都是从事越剧表演的演员,还有从上海、嘉兴“借”来的湖州青年。
“2024年试演时,我们邀请了专家、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和原型人物,阿伟书记当时带了13位村民一起来看。大家群策群力提出了不少建议:口号喊得太多了,主演缺少生活画面形象不够立体,缺少贵州村民的故事。”周波回忆,主创团队随即对台词进行了调整,增加了阿伟书记爱人的戏份,并且补上了贵州苗族村民的角色。
剧中,新增的苗族祖孙角色成为亮眼的一笔。79岁的贵州农村老人苗阿婆历经5次改种失败后,最终坚定地签下白茶试种协议。留守儿童阿朵在上屯村第一书记杨迎春的教导下,用树枝在泥土里写出“茶”字时眼中闪烁着希冀......细节让故事有了叩击人心的温度。
洒下湖剧飘向未来的种子
剧集有了,接下来就是寻找舞台。
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20年,《一片叶子》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里具有典型性的案例。今年上半年,湖州有了个“大胆”的念头:这个故事,能否冲进国家大剧院?
大胆到什么程度,第一次有了这个念头时,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卫忠自己也没有太多底气,“毕竟这是湖剧从来没有到过的舞台。”
出发前往北京前,演员在湖州湖剧传习中心排练。记者 陶韬摄。
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勇士”。恰逢国家大剧院近期进行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这部剧讲述的故事又贴合时代主题,最终,“理想”照进了现实,来自湖州的这片叶子稳稳“飘”进国家大剧院。在国庆假期前上线,更是意义非凡。
“这不仅是作为一名演员的梦想,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费昊天是湖州湖剧传习中心的骨干演员之一,曾参加过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在剧中饰演的是安吉县黄杜村青年人物代表。在他看来,与排演传统剧目不同,《一片叶子》是现代戏,表现的是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情感需要更生活化。排练时,导演和前辈老师一直帮助我们,既要守住湖剧的韵味,又要演出当代青年的精气神。
对于此次湖剧进京,多位采访对象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希望像播撒种子一样,将湖剧的文化基因植入更年轻的群体中和更广阔的天地里。
图源受访者。
毕竟,湖剧曾淡出公众视野。2021年,首届湖剧委培班毕业学员打造的湖剧现代戏《国之守锷》登台演出,标志着湖剧重回大众视野。
此后,湖剧阿卡贝拉《馄饨赋》《新朝奉吃菜》、赛博朋克《零卡餐厅》等作品风靡全网,展示湖州的文化和湖州的特色美食,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喜爱湖剧。
“我们演的不仅是一部戏,更是湖州这片土地的情义,这次经历让自己更坚定了传承和传播湖剧的决心。”费昊天说。
马卫忠则有更多期许,“这次‘湖剧进京’,既是对湖剧传承发展工作最好的展示,也能让更多人通过湖剧这扇窗了解这座城市,我们珍惜每一次亮相的机会,力求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提升城市知名度,为湖州的城市形象和文旅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