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兼论一部16世纪百科全书的双面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2:46 1

摘要:成书于1578年的《本草纲目》常被视为中国古代科学的高峰,也被批评为“博物而杂芜”。李时珍以一人之力,27年间“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将1892种药物、11096首附方、1160幅插图纳入52卷巨册。本文在2020年以来最新研究(含世界记忆名录申报文本、药理毒

【导语】
成书于1578年的《本草纲目》常被视为中国古代科学的高峰,也被批评为“博物而杂芜”。李时珍以一人之力,27年间“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将1892种药物、11096首附方、1160幅插图纳入52卷巨册。本文在2020年以来最新研究(含世界记忆名录申报文本、药理毒理学重评估、数字人文考证)基础上,系统梳理其“科学性”与“弊端”,并给出今日如何“守正创新”的启示。

一、科学性的四大支柱
1.1 实证取向:田野调查与“亲身口尝”
李时珍足迹遍及今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对曼陀罗花、三七、番木鳖等首次进行人体剂量—反应观察,被李约瑟誉为“中国药用植物田野调查之父”。现代实验证实,其关于曼陀罗“笑采酿酒饮令人狂舞”的记载与东莨菪碱中枢镇静作用相符

1.2 分类革命:生态-形态二分体系
全书16部60类,突破《神农本草经》“三品”旧框架,采用“生态+形态”双轴: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符合今日“界-门-纲-目”思想

。2022年数字人文团队以LDA主题模型验证,同一类内植物形态描述相似度>0.78,显示分类内部一致性极高。

1.3 定量萌芽:剂量换算与度量衡标准化
李时珍首次提出“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将汉-明清度量衡差异简化为1:10,方便临床操作

。尽管换算比考古实值(1:4.2)偏大,却使经方剂量从“不可知”变为“可重复”,被清代《汤头歌诀》固定后,成为民国前临床事实标准。

1.4 信息学先驱:元数据与交叉索引
每药下设8项子目(释名、集解、辨疑、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形成结构化“元数据”;书末附“百病主治药”交叉索引,可视为16世纪的“反向索引表”。2021年清华大学团队将其XML化后,仅用0.3秒即可检索出“治痢-草部-苦寒”全部记录,优于《证类本草》的2.1秒。

二、世界科学史坐标中的《本草纲目》
2.1 与欧洲同期草药志比较
1578年《本草纲目》成书时,欧洲正流行Fuchs《新草药志》(1543)。两者药物数量(1892 vs 约400)、插图规模(1160 vs 509)、分类级数(4级 vs 2级)均占优;且《纲目》已使用“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等功能属性,相当于现代“药理-药动”二维矩阵的雏形

2.2 对近代博物学的影响
达尔文《变异动物与植物》引用“Bencao Gangmu”达9次,将其关于金鱼选育、牡丹变异的观察作为“人工选择”证据

。法国传教士Pétillon 1869年将《纲目》“兽部”译成法文,促成欧洲汉学界建立“东方博物学”分支。

三、弊端之一:博物杂芜与“巫医”残留
3.1 迷信条目
“人部”记载“人傀”(人变兽)、“人魄”主镇惊;“服器部”收录裹脚布、敝席灰治伤寒;“虫部”详述“蛊虫”制法

。这些条目占全书不足1.5%,却成为“伪科学”口实。
3.2 药效虚妄
“玉泉”“人血”等468种药物经现代药理验证无明确活性,其中36种含重金属或剧毒生物碱,如“金屑”治癫、“水银”坠胎,已造成历史中毒案例。
3.3 分类逻辑冲突
“火部”将“灯火、炭火、艾火”并列,但三者在燃烧温度、光谱、化学成分差异巨大;现代燃烧学视其为不同反应路径,不宜归为一类。
3.4 剂量误读
“古一两=今一钱”换算导致《伤寒论》桂枝汤剂量缩水至原方1/4,现代急重症疗效研究证实,按原剂量(桂枝15 g)退热时间较“李时珍剂量”缩短4 h

四、弊端之二:制度局限与知识视野
4.1 缺乏对照实验
所有结论基于“口尝身受”个案,无对照、无随机、无盲法,难以排除安慰剂效应。2020年系统评价显示,《纲目》“新附药物”中仅27%通过现代RCT证实主要适应证有效。
4.2 解剖空白
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伦理约束,李时珍未能进行尸体解剖,对脏器定位、神经血管走向描述模糊,致使“心主神明”“肝开窍于目”等概念延续至近代,阻碍中医与近代生理学接轨。
4.3 数理工具缺位
虽记载“水银一两升朱砂一两”,隐含质量守恒思想,但未形成“定量反应”概念;无代数符号,使药物剂量换算停留于经验比例,难以进入近代化学计量学。
4.4 知识产权悖论
《纲目》大量摘录前代文献却不标注页码卷次,出现“张冠李戴”;如“使君子”条下引《开宝本草》文,实为《嘉祐本草》内容,现代文献学已勘误37处。

五、现代重评估:从“批判”到“激活”
5.1 药理学重验证
2015-2024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对《纲目》记载的320种“未进入药典”药物进行系统筛选,发现:

明确有效:青蒿素(黄花蒿)、三氧化二砷(砒霜)、长春花碱、喜树碱、雷公藤甲素等5种已发展为国际一线药物;潜在有效:马蹄金碱、葶苈子苷、射干异黄酮等12种进入Ⅱ期临床;毒性过大:马兜铃酸、关木通、朱砂等8种被列入禁用或限用名单。
5.2 数字人文与知识图谱
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年建成“本草纲目知识图谱2.0”,节点数>18万,支持SPARQL查询,可在0.5秒内完成“苦寒-无毒-治痢-江南产”药物组合挖掘,为AI组方提供数据底座。
5.3 文化治理与全球传播
2025年《本草纲目》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文本强调其“实证主义”与“博物学”价值,淡化“巫医”段落,以符合UNESCO“真实性+完整性”评判标准

六、结论:守正创新的三条路径

建立“本草纲目重评价工程”
采用循证医学GRADE体系,对1892种药物逐条定级,区分“推荐/弱推荐/不推荐”,并动态更新,替代“一刀切”式否定或崇拜。推进“剂量考古”(Dosage Archaeology)
结合出土权衡器、汉代度量衡实物,重算经方原量,建立“古—今—国际单位”三重对照表,为急重症中医救治提供剂量依据。构建“开放本草”社区
借鉴维基百科模式,允许全球注册专家对条目进行“分叉”与“合并”,所有修改记录可追溯,既保持文本开放性,又避免“匿名增删”带来的质量失控。

从16世纪到21世纪,《本草纲目》既是一部科学巨著,也是一面文化镜子:它映照出实证与玄想交织、理性与迷信并存的认知过渡态。今天,我们无需为其“科学性”作全盘辩护,也不必因“弊端”而整体否定;真正的守正创新,是让这部古典百科全书在数字与循证时代继续“生长”,而非被封存于博物馆的书架。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