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末在小区散步时,碰到物业师傅在修整楼下的草坪。他弯着腰,熟练地修剪、清理,一会儿就顺手把草坪里一簇开得正艳的小花拔掉了。那些小花颜色鲜亮,在一片绿草中格外显眼,但在物业看来,却破坏了草坪的整齐美观。
周末在小区散步时,碰到物业师傅在修整楼下的草坪。他弯着腰,熟练地修剪、清理,一会儿就顺手把草坪里一簇开得正艳的小花拔掉了。那些小花颜色鲜亮,在一片绿草中格外显眼,但在物业看来,却破坏了草坪的整齐美观。
——花是不好的。
养花的人却不这么想。
朋友养着月季花,只要看到花盆里冒出杂草,就会毫不犹豫地拔掉。在她眼里,杂草会和花争抢养分,影响花的生长。
那花和草,到底谁好谁不好?
阳明先生就曾以此做比喻:如果想赏花,就会觉得花是好的,草是碍眼的;如果需要用草,就会觉得草是好的,花是多余的。
所以先生说,这善恶,“皆由汝心好(hào)恶(wù)所生。”
花草本无善恶,所谓的“好”与“不好”,不过是我们内心好恶(hào wù)的投射,是由我们的认知来判断的。
但是,这种好恶的判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试想,如果养花的花农成了草坪修剪师,他会不会觉得草是好的、花是不好的?而如果草坪修剪师改行去种花卖花,他会不会更爱惜花、厌恶草?
同一片花草,在不同的角色和立场中,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判断。
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往往由自己当下的认知所塑造;而认知本身,又会随着时间、经历和心境而变化。
认知,决定了我们认识的世界。认知设定了我们衡量的尺度。
看到半杯水,有人遗憾于缺失,有人欢喜于拥有。同样的半杯水,不同的内心标尺,便丈量出截然不同的心境。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抱怨现实,其实更根本的,在于内心那把衡量好坏得失的尺子在起作用。
认知也框定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听一场报告,有人汲取其中的智慧,有人却关注演讲者的一两次口误;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有人沉醉于风土人情,有人却被垃圾遍地的场景吸引了注意。
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万花筒,而认知,就像是一副特定的镜片,只允许某些色彩与图案进入我们的视野。
我们眼中的世界,不过是认知焦点所聚之处。
好的认知,会让我们更多看到事情积极的一面,而不好的认知,就会让我们关注问题和缺陷。
好在,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建立“弹性认知”。
只要愿意,随时可以更换一个镜片,看到一个更清澈、温暖的世界。
那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认知更有弹性呢?
可以试着从三个方面练习:
第一、觉察
当下意识想要评判时,别急着下结论,给自己三秒钟,像旁观者一样问一问:“我现在的念头是什么?它一定正确吗?”
比如被批评时,本能反应可能是“他故意针对我”。
但如果能及时觉察,就会多一个选择——也许他的表达方式不够好,但建议本身可能有价值。
觉察,就像一盏灯,能照亮我们情绪背后的真实想法,是打破原来自动化思维的第一步。
第二、重构解读框架
当事情看起来“糟糕透顶”,试着刻意问自己:“这件事里,有没有一点点好处?”
比如工作遇挫,固然会令人沮丧,但它可能恰好暴露了需要改进的地方,甚至在长远来看,能成为某种转机。
这种积极的视角转换,不是盲目乐观,而是主动在困境中找到意义与可能性,进而能更积极地面对挑战,把困难化为成长的阶梯。
第三、认知日记
让转念变成日常训练,可以每天花五分钟,记录一两件反驳负面想法的“小证据”。
比如,如果总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可以尝试刻意记录每天完成的小“成就”——哪怕是按时吃了一顿健康餐,或是帮同事解决了一个小问题。日积月累,积极的认知模式会像细雨润物般,悄悄改变认知的土壤。
建立认知弹性很重要。
如果总是固执地认为“事情必须这样”“人绝不能那样”,就会画地为牢,被自己的框架困住,徒增痛苦。不如提醒自己:世事常变,我的想法也不是永恒真理,需要留出调整的空间。
内心有定力,思维却保持流动的柔韧,才能随境遇灵活调整,看见更多可能。
弹性认知就像流水,能绕过障碍,也能蓄势待发。
阳明先生说:“心是活泼泼的。”
建立弹性认知,因为我们这颗心本就是“活泼泼的”。唯有一颗活泼泼的心,才能有与万物相处的弹性与从容,世界的颜色也会鲜亮起来。
500多年前,阳明先生在龙场的悟道,突破了既往框架的束缚,发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秘密,继而打开了全新的生命境界。
在这个金秋九月,欢迎走进「龙场立志班」,我们一同回到阳明先生的悟道之地,在现场的功夫辅导中,亲手解开因固化认知而产生的困惑,唤醒心中的能量!
学习中华经典,洞察规律和本质
来源:MY麦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