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第10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党的新闻工作功能的历史制度主义回溯、理论转型与现实价值”“大语言模型神话的破灭:机器学习中的递归与偶然”“平台算法如何形塑新闻机构的可见性”“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主流媒体价值链重构”“数智时代中国新闻业技术
摘编者:杜鹃(《青年记者》编辑)
导 读:
2025年第10期“国内学术观点”择选的文章,涉及“党的新闻工作功能的历史制度主义回溯、理论转型与现实价值”“大语言模型神话的破灭:机器学习中的递归与偶然”“平台算法如何形塑新闻机构的可见性”“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主流媒体价值链重构”“数智时代中国新闻业技术观念的构成维度与自主性逻辑”“平台化、亲缘地缘与微资产者”6个主题,以期引发读者的更多思考和研究。
党的新闻工作功能的历史制度主义回溯、理论转型与现实价值
王润泽、米湘月在《媒介化与系统性变革 :党的新闻工作功能的历史制度主义回溯、理论转型与现实价值》(《青年记者》,2025年第9期 )一文中指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作用问题是新闻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媒介技术深度变迁的背景下,新闻功能和效果理论需突破工业文明以来基于文本的效果认知,以系统化思维、媒介化范式重新审视。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目标、社会环境与传播生态变化,党的新闻工作功能和作用不断深化,从“武器论”“喉舌论”不断延续发展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事务的基础设施。基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功能历史追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突破了关注传播内部回路的效果研究和功能主义范式,将新闻媒体的功能置于更大的社会关系之中,具有高度的理论意义。在注重共识和秩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中国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的影响下,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落脚于公共性,为应对当前媒介变迁带来传播格局、舆论生态的变化和挑战,提供了与西方媒介逻辑主导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方案,显现出重要的实践价值。
大语言模型神话的破灭:机器学习中的递归与偶然
胡翼青、蒋艺瑶在《大语言模型神话的破灭:论机器学习中的递归与偶然》(《新闻记者》,2025年第8期 )一文中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神话正在因为其内容输出质量的下降而受到质疑。决定大语言模型“言语生成能力”的关键是机器学习。“无监督学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是当下交织在一起的三种机器学习方式,它们因递归与偶然的相反相承支撑起大语言模型系统。“强化学习”优先的机器学习布局,使用户生成的巨量劣质信息成为系统外在的绝对偶然性,这种绝对偶然性有可能导致系统内生态整体性恶化。机器学习的缺陷说明,大语言模型能够帮助人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大众文化生产和日常实用文本的生产,但它绝不可能是导致“奇点将近”的技术神话。
平台算法如何形塑新闻机构的可见性?
——针对智能推荐算法的审计研究
黄阳坤、师文、陈昌凤在《平台算法如何形塑新闻机构的可见性?——针对智能推荐算法的审计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25年第10期 )一文中指出:近年来,新闻媒体尽管积极迎合平台化浪潮,也常出现湮于平台信息流的情况。基于此,论文融合算法审计视角,以国内某短视频App的推荐算法为例,分析了算法平台对中国四级新闻机构可见性的塑造机制及其在不同用户偏好下的弹性变化与动态趋势。论文表明,在不同实验场景下,省级媒体的可见性程度最高,县级媒体面临可见性威胁;平台算法会基于用户对新闻的好恶显著地改变推荐流中新闻机构的可见性。其中,用户的新闻回避倾向对可见性的影响效应总体更强。趋势检验显示,平台算法保障了中央级媒体对新闻爱好者群体的可见性持续提升,同时也确保了新闻回避者群体不会与之绝缘,这些模式在其他三级媒体中未有发现。这些发现为探讨算法可见性机制补充了情境性和过程性的理论视角,同时为观察算法可见性机制与中国新闻媒体格局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证窗口。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主流媒体价值链重构
——兼论作为媒体发展战略的“系统性变革”与“一体化管理”
楚明钦、喻国明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下的主流媒体价值链重构——兼论作为媒体发展战略的“系统性变革”与“一体化管理”》(《传媒观察》,2025年第7期 )一文中指出:主流媒体平台化转型过程中,商业平台依托“流量逻辑”对主流媒体“公共价值”形成挤压,导致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的价值生态位失衡。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大语言模型、多模态生成和自监督学习等技术内核,为强化主流媒体“公共价值”提供了技术势能。“人机协同”一体化重构主流媒体价值链,为解决主流媒体与商业平台的价值生态位失衡问题提供了根本性思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破坏性创新”颠覆主流媒体传统的内容生产、分发和商业模式,推动价值链各环节垂直分解。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技术可供性、功能可供性和价值可供性的动态耦合,以“人机协同”模式重构主流媒体内容生产、智能分发和价值传递等价值链全链条。贯彻落实“系统性变革”和“一体化管理”发展战略,主流媒体须通过技术、内容和价值融合,推动与商业平台价值链一体化重构,构建兼顾公共价值和传播效能的传媒生态格局。
否思“AI狂热”:数智时代中国新闻业技术观念的构成维度与自主性逻辑
杨奇光在《否思“AI狂热”:数智时代中国新闻业技术观念的构成维度与自主性逻辑》(《新闻界》,2025年第8期 )一文中指出:基于对“AI狂热”的否思,本文以新闻业为本体,在STS理论供给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新闻业与技术关系问题的概念化。作为社会运行中的重要行业门类,新闻业基于技术原理、功能属性和应用价值等层面对AI狂热的报道建构了关于新技术的批判叙事,并以媒介镜像的方式呈现新技术的社会化过程。与此同时,AI亦是新闻业开展专业化新闻生产实践活动所利用的技术工具,对于AI狂热的否思反映出新闻业对于新闻与技术关系本质的认知。由是,“技术的新闻”与“新闻的技术”共同构成了新闻业技术观念的双重维度。数智时代,中国主流媒体从早期对技术的防御性适应转向人机协同主张,呈现出“有限性开放”与“体制性嵌入”的新闻业技术观念特征,并倡导在技术适配的过程中确立以专业实践规律为核心面向的自主性技术观念逻辑。
平台化、亲缘地缘与微资产者:一项本土化的劳动关系研究
刘战伟、刘元锟、徐文玲在《平台化、亲缘地缘与微资产者:一项本土化的劳动关系研究》(《新闻大学》,2025年第8期 )一文中,跳出现有平台劳动研究的“控制—剥削—反抗”框架,基于中国本土亲缘地缘语境来重新审视平台经济,为理解平台劳动提供中国本土化的在地视角。中国平台经济的发展与全球扩张,不仅仅是全球资本、市场理性与高新技术力量的作用,更是中国本土劳动力、亲缘地缘与微资产者的合力支撑。平台经济借助县乡能人下沉渗透,并通过亲缘地缘雇佣本土劳动力发展壮大,制造出熟人关系的非正式雇佣、人情约束下的自觉性松散管理、外围帮助者与核心经营者的逆差序格局等本土化劳动关系。平台经济中的县乡商业力量,依托亲缘地缘关系的灵活雇佣制度与资本积累机制,生成本土化的微资产者经济,成为平台经济崛起的内生动力。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