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阿姨今年56岁,最近几个月总觉得肚子怪怪的。原本畅通的排便忽然变得不规律,有时腹部还会隐隐作痛,可她一直以为这是年龄大了,“肠胃怕是累到出毛病了”。直到有一天,张阿姨偶然和邻居大姐聊起这个小毛病,谁知大姐提醒她:“可别当成普通的肠胃炎,去年我一个朋友就是肚子
张阿姨今年56岁,最近几个月总觉得肚子怪怪的。原本畅通的排便忽然变得不规律,有时腹部还会隐隐作痛,可她一直以为这是年龄大了,“肠胃怕是累到出毛病了”。直到有一天,张阿姨偶然和邻居大姐聊起这个小毛病,谁知大姐提醒她:“可别当成普通的肠胃炎,去年我一个朋友就是肚子反复不舒服,后来检查竟然查出早期肠癌。”
张阿姨听得一愣,原本心里打算明天再说的她,当天晚上就把这个隐患挂在了心头。很多人都和张阿姨一样,以为肠癌只是老年人或家族遗传才需要担心,但实际上,肠癌的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2023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现状及筛查策略》数据显示,40岁以上中国人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早发现=高治愈,早忽视=大隐患。那么,肠癌降临前,身体是否真的会提前“发信号”?哪些症状值得我们格外警惕?
肠癌的蛛丝马迹:身体不会一声不吭
医生指出,肠癌的早期信号往往隐匿、易被忽略。然而,如果我们了解这些“提醒”,或许能及时锁定隐患。哈佛大学医学院2019年一项针对3万人长期随访的研究显示,75%以上肠癌患者,在确诊前的3年曾经历过类似消化道不适,只不过多数人当作了胃炎、痔疮在对待。
通常,肠癌在早期会经历3个典型症状:
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改变:
平时一直正常排便的人,突然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或大便形状变细、带有黏液和血丝,在没有明显饮食改变时尤为可疑。中华医学会数据显示,60%以上早期肠癌患者以排便习惯改变首发。
腹部不适或腹痛:
很多患者会反复出现腹部隐痛或胀痛,有时位置不固定,尤其是进食后加重。北京协和医院的分析总结显示,约48%肠癌患者早期有不同程度腹痛,往往被当作消化不良而延误诊断。
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或贫血:
如果近3个月内体重毫无缘由地下降超过5公斤,或反复感到乏力、面色苍白,检查发现轻微贫血,却找不到明确原因,建议警惕消化道慢性失血,肠癌是重要原因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症状单独出现时,未必就是肠癌,但连续出现并持续3周以上,或出现家族肠癌史者尤需重视。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实则可能是身体在“敲警钟”。
持续拖延有多危险?数据和案例警示
肠癌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拖延=风险倍增”。很多患者在早期症状出现时误认为“小毛病”,等到症状明显加重再就医,错过最佳诊疗时机。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2022年数据显示,早期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而晚期发现者不足20%。临床资料还显示,肠癌发病最常见的3个高风险习惯包括: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蔬菜水果、久坐少动。比如,52岁的陈叔叔,长期习惯外卖加夜宵,腹部“闷痛”一直忍着,直到大便带血才被家人劝去医院,检查已为中晚期肠癌;而同龄的李大妈,因早期发现排便异常就主动体检,确诊早期肠癌后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恢复良好继续跳广场舞。
医生提醒:早发现早治疗,治愈率高;晚发现,往往被“截肢”甚至危及生命。肠癌杀伤力虽强,但我们可以“跑赢”它。
日常做好3点,警惕身体信号
如何让自己远离肠癌威胁?权威指南给出了“三步排查与防御法”:
主动体检与肠镜筛查:建议40岁以上、有家族史或高危习惯者,每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或便潜血检查。国家癌症中心推荐,每年初筛可将肠癌早诊率提升2~3倍。
守护肠道健康习惯:每日保证足量膳食纤维摄入>25克(相当于一碗深绿色蔬菜+全谷物主食)、少食红肉、控油限糖;每周坚持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刺激肠道蠕动。
密切留意身体异常:一旦发现排便习惯持续异常、莫名腹痛、体重骤降、便血等,不要自行“买药拖着”,而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消化科或肛肠科,完善相关检查。如合并慢性便秘、痔疮治疗无效时,更要警惕隐匿性肠癌。
顺应健康生活方式,不等“警钟”敲碎生命底线,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未雨绸缪。
结语
健康,其实就在你我细心观察、科学行动的每一天。肠癌虽然令人畏惧,但大部分都是由“小警告”一步步升级而来。正如张阿姨的故事所示,警惕身体细微变化,及时就医排查,很多原本令人忌惮的疾病其实并不可怕。具体健康情况仍需根据个体实际症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面诊和评估,本文为健康科普指导,不能取代诊疗决策。肠癌风险岂能等闲视之?从今天起,关注并记录自己的肠道健康,给自己多一份安心。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现状及筛查策略》中华医学杂志,2023
3.Harvard Medical School, “Colorectal cancer: Signs and Prevention”, 2019
4.国家癌症中心《2022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汇总》
5.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结直肠癌患者症状分析报告》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健康管理指南2021》
7.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2)》
8.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 “Colorectal cancer risk factors”, 2022
9.英国NICE《肠癌危险信号及转诊标准》2020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
来源:张守健康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