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百济神州公告称,5月9日HHLR Fund, L.P.及其联属实体减持公司境外流通股股份1600万股,导致持股比例从6.03%变更为4.89%,不再为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
5月14日,百济神州公告称,5月9日HHLR Fund, L.P.及其联属实体减持公司境外流通股股份1600万股,导致持股比例从6.03%变更为4.89%,不再为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
HLR是高瓴旗下投资二级市场的平台,换句话来说,高瓴正式退出了百济神州5%股东行列。
高瓴和百济神州都是资本市场里的传奇,一个是投资界的资本大佬,一个是市值第一的中国第一大生物制药公司。
别看百济神州现在市值国内行业第一,成立早期也经历过资金匮乏、无人投资的困境,百济的崛起,离不开高瓴的支持。而高瓴对百济的支持也远不是“送一程”这么简单,而是“陪全程”。
高瓴参与和支持了百济神州的8轮融资,是百济神州在中国唯一的全程领投投资人。
2014年11月,百济神州完成7500万美元A轮融资;2015年4月,百济神州完成9700万美元B轮融资,两轮融资中高瓴都是领投方;接着,2016年2月,百济神州在纳斯达克IPO(首次公开募股);2016年11月,百济神州募集资金2.12亿美元;2017年8月,百济神州公开募集1.9亿美元;2018年1月,百济神州再次公开募集8亿美元;2018年8月百济神州在港交所第二次上市;2020年7月,高瓴作为锚定投资人,对百济神州追加10亿美元投资,其他几个股东跟进,百济神州共融资20.8亿美元,创造了全球生物医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股权融资,高瓴的10亿美元也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
2022年时,百济神州是高瓴美股的绝对第一大重仓股,持股占比25.41%,相当于第二至第五大重仓股(京东、贝壳、阿里巴巴和唯品会)之和还要多。由此可见高瓴对百济的重视程度。
投资思考
以后的基金市场会越来越发达,整体市场也是个去散户化的过程,最终大多数投资者都是要跟着机构一起投资的,那我们了解机构的特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张磊这种非常典型特性,非常值得说一下。
张磊在《价值:我对投资的思考》中谈到,百济神州在创立之初的共识是:“要做就做全球最好的抗癌新药。”其对产品和临床实验的极致要求、着眼未来的战略远见,以及对中国创造和原发创新的强烈信念,都与我们“重仓中国”的决心不谋而合。
高瓴在投资以后,积极穿针引线,介绍梁恒博士、吴晓滨博士两位“大牛”先后加入,帮助百济神州设计恰当的股权激励机制和董事会决策机制,组建薪酬委员会,围绕临床开发和产品商业化两大战略发力点制定长远战略规划,并撮合其与全球制药巨头达成全面合作,帮助百济神州在关键时刻做出最佳选择。
现在社会上做的投资,多数还是做一些投机取巧的事,真正有价值投资理念的,实际上是很少的。在价值投资里面,我个人认为张磊还是比较高级的,因为他会考虑到能够帮助企业一起成长,会用一些外界的资源帮企业链接,在他做价值投资时,又帮助企业提升价值。这种看重企业未来价值,愿意长期投资,又对公司支持这种投资方式,可以算是最高级的一类价值投资了。
对于生物医药的投资,张磊看的高度超过绝大多数人。没有生命的健康,没有高质量的生活,你后面的所有的东西都是0,这是1和0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医药远远不止是生物技术。
慢性病、肿瘤一直位于居民死亡原因前列,而绝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只能依靠进口。其中最重磅的抗肿瘤药物就是PD-1抗体药。高瓴从2014年起先后投资了当时中国排名前4名的全部4家PD-1抗体研发药企,百济神州是首家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同步开展注册型临床试验的创新药企,自然也就成了高瓴的重点关注对象。
当时国内创新药市场尚未完全爆发,但从长期来看这个领域,国内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伟大公司。高瓴不但眼光超前,之后陪伴百济十余年,践行了其宣扬的长期价值投资理念。
但对百济神州而言,强大的科研能力才是投资的逻辑起点。
两位创始人正好组成黄金搭档。王晓东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擅长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刻地理解产品研发;欧雷强擅长管理公司,了解公司的运作。每次眼看就要没钱推进研发了,欧雷强总能凭他商业界的经验和人脉,为百济神州筹到资金续命。
2017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0亿、45.97亿、65.88亿、89.43亿、95.38亿和111.52亿、128.13亿、142.79亿。从2022年起,百济神州研发费用首次超过百亿,高出恒瑞医药近一倍。成为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研发投入王”。
高瓴为何减仓
高瓴减仓百济神州已经有一段时间了,2023年6月至2024年12月期间,高瓴减持百济神州境外流通股约2200万股,从百济神州的第二大股东降为第三大股东,持有9.03%的股份,今年3月也减持了一次H股。
其实减持百济的不止高瓴一家,第二大股东Baker Brother从2023年3季度也开始大额减持,不到两年的时间,持股比例从11.03%滑落至8.25%。
从股价看,百济上市时正逢医药股泡沫破裂,百济股价从190多的发行价跌到80多。2023年才慢慢爬回150附近。在这段震荡期,百济陆续受到了外部融资成本高企、内部诉讼风险、临床突破难题等利空。市场开始重新审视百济的发展模式,高瓴和Baker Brother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减持的。
事实上目前的百济正迎来盈利的曙光。受益于核心产品——泽布替尼在美国快速放量,百济神州2024年亏损大幅缩窄,今年一季报也非常亮眼,营收80.48亿,同比增长了50%,净利润亏损9450万,远远低于去年同期19.08亿亏损。百济大概率会在今年实现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盈利。
对财务投资机构来说,一般会在企业发展成熟后选择退出。目前泽布替尼的收入占了公司总收入的70%,随着泽布替尼进入稳定阶段,业绩弹性也会随着消失。单一产品的高度依赖成为公司最大的风险。
与此同时,百济股价从24年开始持续创出历史新高,市值突破3600亿,目前的股价应该说已经基本体现了PD-1业务和泽布替尼的商业化的价值。百济下一阶段的价值,要取决于现有研发管线的临床突破与商业化进展,就要看百济能不能在出一个“泽布替尼”了。
我们不能因为高瓴和Baker Brothers的减持,就说他们不再看好百济,更多是风险收益比再平衡的结果,只是股价连创新高正好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机会。
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应该明确的就是,投资你是想赚钱的,是想长期赚钱的。想长期赚钱,只有本着企业的价值这个角度,才能获得长期赚钱的机会。
来源:岩松观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