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昼夜更迭间,瑞丽奏响一曲独特的“胞波(缅语‘兄弟’之意)交响曲”:上万个直播间灯光璀璨,中缅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跨境车队日复一日运送物资……这里,市井烟火气与经济脉动交织,个体命运与城市经纬紧密相连。
潮新闻
晨光初现,中缅边境的姐告口岸已开始熙攘繁忙。清晨8点未至,来自缅甸方向的车队便已抵达,商贩的吆喝声拉开了云南瑞丽新一天的序幕。
昼夜更迭间,瑞丽奏响一曲独特的“胞波(缅语‘兄弟’之意)交响曲”:上万个直播间灯光璀璨,中缅工人在流水线上忙碌,跨境车队日复一日运送物资……这里,市井烟火气与经济脉动交织,个体命运与城市经纬紧密相连。
航拍视角下的瑞丽。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值此中缅建交75周年之际,潮新闻·钱江晚报“寻迹中国·线上相拥”大型新闻行动采访组深入云南瑞丽探访。在国门前,我们凝望中缅两国山水相连的壮丽景象,聆听跨越世纪的情谊回响。笔下的每一处寻常点滴,都是“胞波情谊”深厚与鲜活的生动见证。
日升姐告,月落夜市
中缅纽带24小时“不打烊”
夕阳下的姐告口岸,数百辆电瓶车排成长龙,车上堆满小家电、卫生纸、泡面等中国制造的日常用品,正被“背包客们”拉回缅甸。
缅甸“背包客”每天来中国采购物资。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来自木姐的缅甸小伙温敏(音译)常年往返于中缅边境,每天早上来采购,“这趟带了番茄和卫生纸回去。”
等最前头的第一辆车缓慢通过后,温敏便和二叔一个人拉、一个人用力推,合力把自家货车往前挪动了一个车身。机械重复的等待,一直要持续两三个小时。这是瑞丽最寻常的跨境拼单场景。
温敏擦着汗说:“拉一趟货能挣七八十元。”这在缅甸可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晚上8点后,瑞丽的各个口岸货流渐息,市区的德隆夜市刚刚热闹起来。两个足球场大的夜市里,数千支手电筒亮起,在黑暗中交织。星点光芒下,渗透出泛着绿光的翡翠原石,也映照买卖双方的博弈和期待。
漆黑的翡翠原石交易市场里,顾客正在挑选石料。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约四成摊主来自缅甸,有的在瑞丽住久了,会用当地方言招呼客人,“毛料加工,包您满意撒!”吆喝声中,自驾3000多公里赶来的浙江游客老常,用手电一寸寸移动,寻找可能的“暴涨”机会。
来这里的摊贩、游客、主播络绎不绝,夜市集聚了手电筒出租、原料交易、成品加工等产业链,周边粤式海鲜、山西面馆、杭州小笼包、东北烧烤等全国各地美食汇聚,夜晚的炊烟里,飘着天南地北的乡音。
凭借毗邻缅甸“翡翠王国”的区位优势,瑞丽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翡翠交易集散中心之一。
瑞丽多宝之城中缅胞波街汇聚了很多缅甸籍翡翠商户。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多宝之城的中缅胞波街里,有个缅甸商人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叫毛觉明,听记者说来自“浙江”,他一口气报出了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十多个地名,惹得众人直夸“中文好”。他在瑞丽扎根十余年,还把老家的表哥、表弟也带到市场开起了店,“喜欢在中国做生意,很安全。”
一条边境线,两个“家”
中缅走廊上的双向奔赴
在瑞丽边检站银井分站不远处,被誉为“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的银井小学里,10岁的缅籍学生相凤晃身穿缅甸校服,正和同学们玩“老鹰捉小鸡”。
课间休息,缅甸学生和中国学生在一起做游戏。潮新闻记者 盛锐 摄
小学所在的银井村被国境线一分为二:中国一侧叫银井,缅甸一侧叫芒秀。学校招收银井村的学生,也为缅籍学生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将其纳入我国“两免一补”政策及营养早餐改善计划。一年级班主任周蕊洁的班级里,像相凤晃这样的缅籍“小留学生”有25名,略多于中国学生。
“放假了,不要一个人下水……过马路要一停二看三通过……”周蕊洁耐心地用普通话、傣语和缅语各讲一遍,“一年级的孩子中文水平相对较差,所以我们通常会采用三语教学。”
放学铃声响起,十余名缅籍孩子在操场上整齐列队。周蕊洁每天护送孩子们步行约10分钟至边防站,其他缅籍学生则住在瑞丽。
银井小学老师护送缅籍学生到边防站
这段跨越两国的上学路不长,步行约10分钟。孩子们一路分享着刚买的零食,兴奋地谈论周末计划。当被问起最想去哪里时,9岁的坎茵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去北京爬长城、看故宫!”
这所距离中缅边境71号界碑不足200米的小学,早已成为中缅胞波情谊的美好见证。
在瑞丽沿边产业园内,缅甸“国球”藤球的运动场地随处可见。“为满足缅籍员工需求,我们不定期举行藤球比赛。”雅戈尔(瑞丽)时尚产业园负责人李宏伟说,“甚至不少从浙江来的技术专家,也喜欢上了藤球。”
当危难降临,中缅情谊更显其厚重与真诚。2025年3月底,当7.9级强震突袭缅甸,中国第一时间响应,数小时内就派出了紧急救援队,携带急需物资火速驰援,后续各地救援队纷纷加入救援行动。从快速响应到专业救援,从政府主导到多方协作,无不展现了两国深厚的情谊。
银井小学里琅琅书声、边境线上民警护送背影、产业园中藤球跃动弧线、灾难面前伸出援手……这一幅幅跨越国界的和谐画卷,正是“亲诚惠容”理念在中缅边境的生动注脚。
翡翠古城,奔涌数字新潮
瑞丽定义边境未来图景
《瑞丽市志》记载,自汉代起,瑞丽便是缅甸翡翠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千年不绝的“哒哒”马蹄声曾在商贾云集的“宝石街”上回荡,无数商队往来穿梭,铺就了这条古老的玉石之路。
如今,这条千年商道已与数字浪潮热烈相拥。主干道上,“翡翠直播”“源头直供”的店招琳琅满目。2024年,瑞丽珠宝玉石交易额突破130亿元,其中线上销售占比达70%。
瑞丽多宝之城
瑞丽多宝之城的翡翠商户。潮新闻记者 李翔 摄
直播经济激活了就业新形态,零经验的年轻人经培训即可“零成本”开播创业。主播在镜头前展示翠色,屏幕另一端,订单正以秒级涌入。目前,瑞丽已形成11个直播基地,汇聚近3万名主播,带动超4万家产业链企业共同发展。
作为中缅最大口岸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关键节点,瑞丽正持续吸引以浙商为代表的创新力量,携手编织一片充满活力的边境经济生态。
由宁波企业雅戈尔投资建设的瑞丽时尚产业园,正是这一生态中的亮点项目。园区已引进来自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的百余家企业,吸纳上万名缅甸工人就业。
雅戈尔瑞丽生产车间。潮新闻记者 吴越 摄
走进衬衫生产车间,自动化吊臂精准传送物料。4条智能生产线旁,1100多名工人正忙碌赶制订单,其中九成是缅籍员工。
“厂里有86对缅甸夫妻档,”负责人李宏伟介绍,“很多女工把丈夫也介绍过来工作,孩子在瑞丽上公办学校。”持有边民证的缅甸家庭可以在瑞丽购房,实现“跨国务工、安居中国”的梦想。
数字经济的东风,也从浙江吹向瑞丽新兴制造业。专注生产人工智能产业配套光缆、连接器的浙江企业宇达光电云南有限公司,今年1月才正式投产,半年销售额已突破2000万元。“六成订单来自外贸,在瑞丽设厂能有效辐射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市场。”总经理田艳军说。
晨光初照姐告口岸,跨境货车的引擎声、24小时不熄的灯火、藤球场上的奔跑与欢笑、校园中传来的琅琅书声,共同交织成一首生动的边境不眠曲。瑞丽,正如云南小粒咖啡般,既醇厚又鲜活,轻声歌咏着中缅山水相连的千年情谊。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