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中国最具投资价值艺术家—骆旭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6 13:48 2

摘要:人工智能正颠覆性地重构人类文明的运行逻辑,带动艺术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革命。中国书画作为千年文化精粹,必然在AI浪潮中被赋予跨越时空的新势能。传统艺术站在了历史的拐点上!智能算法与个体思维共振,数据集结与水墨色彩交融,一个属于中国艺术家的新黄金时代已然开启。

序 言

人工智能正颠覆性地重构人类文明的运行逻辑,带动艺术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革命。中国书画作为千年文化精粹,必然在AI浪潮中被赋予跨越时空的新势能。传统艺术站在了历史的拐点上!智能算法与个体思维共振,数据集结与水墨色彩交融,一个属于中国艺术家的新黄金时代已然开启。

《AI时代》中国最具投资价值艺术家主题活动,积极打造产学研投一体化平台,集结最具AI时代基因的艺术家与作品。创新性聚焦AI技术带来的创作、鉴评、投资新维度赋能,引入AI大模型深度挖掘艺术作品价值潜力,带领艺术家热烈拥抱AI新时代,突破个体经验创作的一切桎梏,构建人工智能与个体才华相互融合的创作生态!

发现人才,推荐经典,我们将在AI赋能的万亿级市场体系中,为最具投资价值的艺术家立标定位,通过算法解析与笔触韵律呈现作品的价值张力,让下一个张大千、齐白石横空出世,成为定义艺术市场的话语权的新时代领军人物!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艺术家简介:

骆旭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北京李可染画院画家、终身研究员,国家高级美术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陈钰铭水墨家园艺术创作室画家,中国人民大学李宝林首届山水画研究生班,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访问学者,江苏省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燕山国画院副院长。

作品欣赏:

重品.悟道.求实 .创新

骆旭放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品格、品行、品德”,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儒、道、释”三教并立的两晋时期,特别注重人的“品质”在中国古代美学和哲学思想上,首先注重人的品行和品德的修炼,这个时期是诗歌、书法、绘画的繁荣期,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以及孔子的“四书五经”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下归仁”,孔子的“恭、宽、信、敏、惠”为做人的五种品德,如能行五德于天下,便实现了志士仁人,一个有徳行的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德行的人,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努力提高修养,提高自身的品格,规范自己的品德、行为。立人为夲,做人为先,重品首先就是重人品,有了人品方可言画品。唐代张怀瑾在他的“画品”一书中提到神、妙、能三品之说,“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类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笔墨超绝,运墨超纯,传染德重,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者,谓之能品,能品者众工之事也”,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里又曰画中立四品为先,即“神、妙、能、逸”,而逸品为众品之首,即为非常之体,不拘品格自得奇趣。而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并曰“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矣,而自古乃今,各善一节”,实际上从张怀瑾的“画品”也好,还是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以及谢赫的“六法论”,均都建立在“人品”的基础上,方可言之,要在人的品格以及对事物的灵性和感悟,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才能在主观的虚静状态下,对客观世界在感悟上的一种升华。

重品,悟道,这是东方美学和哲学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范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常言道画品如人品,做事先做人,做人真正意义上便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怀,以及人品和画品上的提升和修炼。古人云“人品既高,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只有做到人品既高,才能道法自然,悟得其中的奥妙,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之道。“道”是老子哲学和美学思想的最高核心,其不仅是道家的最高核心,而且成为后来整个中国哲学的最高核心。无论是道家之“道”,还是儒家之“道”,都是在形而上即超越于具体事物之上的意义而言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老子认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个“一”就是“道”,“道法自然”是老子美学所提出来的一个基本命题,在老子看来,最自然即是最美的,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要合乎自然之道。

中国画是以极简练的笔墨去表现丰富的自然物象,以笔取气,以墨取韵,笔墨是中国画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中国绘画最讲究的是笔墨技巧,但这并不是对手头上基本功而言,而是包括一个人对道法自然,以及品性、才情、学养品格在笔墨上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心之所寄,情之所托,能与妙全在乎一心,一划之间,画得一划则妙,人得一心则清,此乃絵画和做人之道。从绘画角度来讲,尤其是文人画,首先注重的是画面意境的营造,而画面意境的营造和表达,全靠对笔墨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运用,很少有意境平庸格调低下,而笔墨独具高超的。相反也很少有平凡的笔墨,而能表达出高超的意境。笔墨是表现意境的载体,笔踪显过,墨迹随之有顿、挫、转、折、正、侧、迟、速之态,以显其气。墨有浓、淡、干、湿、渗、化之变,以显其韵。中国画中讲的气,便是生气,亦是运转不息的生命之气。韵指的是“性韵”,即是千姿百态的生命节奏。因此,中国画中笔墨追求的是这一生息本源上的情致,是为最高准则,因此,只有从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吸取更多的营养、精神和品格达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这是“心源”和“道”之根本所在。

悟道先修心,心诚则灵,心诚便可真正体会到中国画笔墨的精妙之处,从而在心灵深处获得返璞归真,淳朴自然的审美上的愉悦和创作上的灵性,

艺术创作依仗神思,只有在虚静中方可求得,道存在于虚之中,做到虚其心,也就得到了道,在道的境界中达到精神与天地玄同,与自然为一,心静神凝,涤除玄鉴,这本是获得心源和悟道的关键之所在,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研究前人的优秀作品,以及其运笔用墨的特点和意境的营造,就谈不上继承和发展,更重要的还是在绘画理论上的学习和探讨,用理论来指导绘画,认识提高了,思路清晰,就能知道如何继承,如何发展,从而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笔墨是形成中国画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画家有了笔墨功夫,干笔不枯,湿笔不滑,重墨不浓,淡墨不薄,层层叠加,墨越重而画越亮,画不着色而墨分五彩,笔情墨趣,光华照人。绘画之人必须要有这样扎扎实实的基本功,方能言立足传统求变、求新、求发展。纵观中国绘画史上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发展,无不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得以升华。中国的文化发展史,几千年来都是一脉相承,均有着血缘关系,从山水画的鼻祖晋代到山水画成熟期的唐代,以及五代、宋、元、明、淸,无𣎴在継承中得以发展光大。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来源:北京墨真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