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07:39 1

摘要:教师介绍:“有一位科学家,买下废弃农场,用十几年时间观察自然;他写的《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齐名,被誉为‘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他就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一位真正‘懂自然’的生态学家。今天,我们通过他的《大雁归来》,看看他眼中的大雁,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梳理大雁迁徙规律、群体特点等习性,构建科学认知。

2、品析拟人化语句,体会科学性与文学性交融的写作特色。

3、结合《沙乡年鉴》,理解“自然共同体”理念,树立和谐共生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对比科学表述与文学描写,明确“科学为骨、文学为魂”的写作特点。

2、通过“它们”“我们”等词句,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平等生态理念。

三、教学难点

1、突破浅层认知,理解“像山一样思考”的内涵:承认万物平等,摒弃人类中心主义。

2、联系现实,思考如何践行“自然共同体”理念,避免空洞认同。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以“生态先知”引兴趣

1、教师介绍:“有一位科学家,买下废弃农场,用十几年时间观察自然;他写的《沙乡年鉴》,与《瓦尔登湖》齐名,被誉为‘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他就是奥尔多·利奥波德,一位真正‘懂自然’的生态学家。今天,我们通过他的《大雁归来》,看看他眼中的大雁,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2、板书课题,补充提示:“‘归来’二字,不仅指大雁从南方回到北方,更暗含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期盼。”

(二)背景链接:走进《沙乡年鉴》与生态思想

1、著作与作者背景:

《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自然、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晶,兼具自然随笔的诗意与哲学论文的深度。1935年,他在威斯康星州“沙乡”购置废弃农场,亲手植树、观察动植物,这里成为他践行生态理念的“试验田”。书中记录了沙乡四季的自然景象,更提出“土地共同体”理论——土地不是人类的财产,而是包含人类、动物、植物、土壤等在内的共同体,人类只是其中普通一员。

生态思想核心:利奥波德反对“人类征服自然”的观念,主张“像山一样思考”——以更宏观、长远的视角看待自然,尊重万物的生存权利,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2、与课文关联:《大雁归来》选自《沙乡年鉴》春季篇章,是作者对沙乡大雁迁徙的真实记录,文中字里行间既藏着对大雁的细致观察(科学性),也饱含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文学性),是其生态思想的生动体现。

(三)初读感知:梳理大雁知识与文章脉络

1、朗读与标题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如“迁徙(xǐ)”“沼(zhǎo)泽”“喧嚷(rǎng)”),把握节奏(如“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

提问:“题目为什么是《大雁归来》,而不是‘大雁迁徙’或‘大雁南飞’?”

明确:“归来”特指春季大雁从南方飞回北方繁殖,既点明时间(春季)与方向(北归),也暗含作者的“期待与喜悦”——如同迎接久别重逢的朋友,为后文情感表达铺垫基调。

2、梳理大雁知识:

学生跳读课文,圈画与大雁相关的科学信息,完成“大雁知识卡”:

类别具体信息迁徙规律3 月从南方飞回北方繁殖,11 月从北方飞往南方越冬,迁徙路线笔直,具有全球性群体特点雁队以 6 只或 6 的倍数组成,团结有序;孤雁多为丧失亲人的幸存者生活习性春季喜欢在沼泽聚会,会通过低语、喧嚷等叫声交流,对刚融化的水洼、池塘充满好奇

教师小结:文章开篇以“归来”点题,接着通过细致观察,呈现大雁的科学习性,为后文的情感抒发与思想表达奠定事实基础。

(四)问题探究:深入文本,解读情感与思想

1、聚焦“它们”:感受大雁的灵性与作者的情感

任务:“跳读课文,画出带有‘它们’的句子,分析大雁的形象特点,以及作者对大雁的情感。”

示例分析:

语句1:“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向每个沙洲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大雁形象:用“低语”“问候朋友”的拟人化描写,赋予大雁“重情、亲切”的灵性,不再是单纯的候鸟,而是有情感的“自然伙伴”。

作者情感:“久别的朋友”体现作者对大雁归来的欣喜,字里行间满是亲近与喜爱。

语句2:“而那些孤雁……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悲切。”

大雁形象:“忧郁悲切”的声调,刻画孤雁“孤独、哀伤”的形象,展现大雁的情感丰富性。

作者情感:用“幸存者”一词,流露对孤雁的同情与心疼,体现作者对大雁生命的珍视。

总结:作者以拟人手法赋予大雁“有情感、有灵性”的形象,情感从“欣喜(归来)”到“同情(孤雁)”,再到“喜爱(聚会)”,层层递进,展现出对大雁的深厚感情。

2、聚焦“我们”:理解“自然共同体”理念

任务:“画出文中带有‘我们’的句子,思考‘我们’具体包括哪些对象,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语句示例:

“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

“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

讨论:“‘我们’仅仅指作者和家人吗?”

明确:“我们”的范围远超人类——包括作者、家人、学生、爱鸟者,更包括大雁、沼泽、沙锥鸟、猫头鹰等动植物与自然环境。

结合《沙乡年鉴》背景点拨:这正是利奥波德“土地共同体”理念的体现——在自然这个共同体中,人类与大雁、沼泽等万物地位平等,没有“主宰者”与“被主宰者”之分,都有权利在土地上生存、繁衍,共同构成生态系统的整体。

3、解读关键句:“带着野性的诗歌”的深层含义

出示语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分层探究:

提问1:“为什么说大雁的迁徙是‘诗歌’?”

明确:“诗歌”具有“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富有韵律”的特点。大雁的“低语”“喧嚷”如同诗歌的韵律,它们的迁徙为大地带来生机(如沼泽恢复活力),如同诗歌传递美好情感,让自然充满诗意。

提问2:“‘野性’体现在哪里?”

明确:“野性”指大雁遵循自然本能的生存状态——不受人类干预的迁徙路线、自由的聚会与鸣叫、团结的群体生活,这种未经“人类驯化”的自然本性,正是大雁的魅力所在,也是自然生命力的体现。

提问3:“为什么是‘有益无损’?”

明确:“有益”指大雁对生态的积极作用——它们的迁徙是生态循环的一部分,为北方带来生机,也促进植物种子传播;“无损”指大雁的存在不会破坏自然平衡,反而与自然和谐共生。作者用“有益无损”,强调大雁是自然的“馈赠”,而非“负担”,进一步传递“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4、拓展思考:从文中获得的生态启示

小组讨论:“结合课文与利奥波德的生态思想,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

示例引导:

启示1:不能把动物看作“工具”或“观赏品”,而应视为平等的“伙伴”——如作者对待大雁,既观察其习性,更尊重其生存权利。

启示2:维护生态平衡需要“像山一样思考”——不能因短期利益破坏自然(如捕杀大雁、填埋沼泽),而要考虑长远的生态影响,保护万物共同的家园。

启示3: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如关注城市中的候鸟、保护身边的湿地,用实际行动践行“自然共同体”理念。

(五)课堂小结:凝练主旨,升华情感

教师总结:“《大雁归来》不仅是一篇记录大雁迁徙的‘自然观察笔记’,更是利奥波德生态思想的‘宣言书’。他用诗意的语言,让我们看到大雁的灵性与美好,更让我们明白:人类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员。‘大雁归来’,不仅是候鸟的迁徙,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呼唤。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带着这份思考,去观察身边的自然,去守护每一个像大雁一样的生命。”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拓展:阅读《沙乡年鉴》中“一月:冰融”“二月:好橡树”等篇章,感受作者笔下不同季节的自然景象,写150字左右的读后感,谈谈对“土地共同体”理念的新理解。

2、观察实践:若生活中能见到候鸟(如燕子、白鹭),用文字或绘画记录它们的习性(如出现时间、活动方式),并思考“我们能为它们提供哪些生存帮助”(如不破坏栖息地、不随意投喂)。

3、语言赏析:摘抄文中3处你认为最具诗意的拟人化语句,分别赏析其表达效果(如“这句话用‘______’的拟人手法,写出了大雁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情感”)。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