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沈巍法国行的联系方表示,沈巍如果成行,必须由单位出具证明,但正是这一点卡住了流程的进程,因为之前联系时,沈巍不可能到单位去求告出具证明。
9月23日,沈巍法国行的联系方表示,沈巍如果成行,必须由单位出具证明,但正是这一点卡住了流程的进程,因为之前联系时,沈巍不可能到单位去求告出具证明。
9月24日,沈巍在回答是否回到单位请求出具证明时,他明确表态不可能:“不可能去找单位的。因为我的一生不会因为一个法国而改变。这不是我摆架子,我虽然是一个弱者,但是单位30多年没跟你搭过一句话,却叫我去主动去找,我就认为是莫名其妙了。”
沈巍爱法国,更爱自己的尊严。这基本可以视着一直以来沸沸扬扬的法国之行,滑入到泡汤状态了。
法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相当深远。
8月13日,沈巍在谈及法国行的憧憬的时候,这样说及了缘由:
——去法国,主要原因是因为法国这个国家,实际上对世界的近代进程的影响是很大的,或者我们有些人是坐享其成而不知道这是从法国过来的,那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嘛。另外,法国的艺术,是世界最顶尖的嘛,我们在中国总是说吴冠中、徐悲鸿、林风眠啊,不知道他们都是吃过法国的营养过来的,还有我们越是发达,越要向世界学习。——
法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是仅次于俄苏文学。从笔者的个人角度来看,中学时代,我对外国文学很是抵触,觉得译文体语言拗口,表达生硬,读起来很不爽,直到读到了《悲惨世界》之后,才彻底被外国译文体征服,从此涉入到外国文学的密集的丛林中,一发不可收。
沈巍曾谈到法国两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作家:
——像雨果在中国的影响,超过巴尔扎克,当年,七几年,恢复中外文学交流的时候,雨果的作品是在书店里面,但巴尔扎克的作品就那么几本,就是傅雷译的那几本,《欧也尼葛朗台》,实际上不是,他的作品反映的范围太广。——
可以看到沈巍非常喜欢巴尔扎克,这是因为巴尔扎克对人心的剖析锋芒是相当精准而尖锐的,而沈巍引得人们叹为观止的“世事洞明”,多多少少也受到巴尔扎克“冷眼看世界”的影响,尤其是巴尔扎克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个人物“伏脱冷”,可以说是一个看透人世险恶的神一样的人物。
沈巍曾经说过:他在流浪的时候,买过一套《人间喜剧》全集,缺少一本,打三折,目前的版本最好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沈巍虽然对中国文化了解颇深,但他的骨子里,正像鲁迅一样,对中国文化多含着一种批判的态度,鲁迅力挺的是外国文学,鲁迅在介绍写作秘籍的时候,也告诫青年人,要少读中国书,多读外国书,因为鲁迅认为中国的书,是死的书,而外国的书,是活的书。
所以有人说沈巍是崇洋媚外,但是八十年代的受教育的人,都会受到国门敞开、西方文化蜂拥进入中国都要实验一个遍的大潮的波及,形成与改革开放主体文化潮流相合拍的看法与认知。这一点来说,可以看出沈巍基本观念是与主流基调同频且同步的。
在提及法国文学的时候,沈巍特别提及了一位法国诗人兰波。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位法国诗人,真的影响力很是微弱。
沈巍也指出了这一点:
——他在我们中国过去,夏多布里昂传到中国的时候,兰波仅仅是介绍,但最近呢,《兰波传》翻译到中国来了。《兰波诗选》也译到中国来了。都是精装本了。现在的人很幸运,阅读的含金量特别高,但是阅读的兴趣减退了,没有人像过去那样认真地读这种书。
我本来想买的。但看到价格挺贵,一般来说,都是四五十元。但是至少有一点现在的人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过去这个人是谁都不知道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与包容度。——
我们注意一下,兰波的各种作品集,在中国有多种版本,但说实话,这种诗集,在中国的读者几乎是凤毛麟角。
我把兰波的作品集,稍作罗列:
《兰波诗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兰波作品全集》,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集》,王道乾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版。
《兰波作品全集》,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兰波诗歌全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16年版。
中国几个大出版社,都加入了对兰波作品的出版之中,但是,能耐心读下去的读者又有几个?但这其中就有沈巍。
下面是沈巍与法国之行联系人谈及兰波的内容,可以看出,沈巍也喜欢八卦,对兰波的曲折人生,有着他的探幽索微的好奇:
——还有像兰波,我到今天搞不懂,他是那个方面的人(同性恋),是怎么看上年龄比他大那么多的人,他为什么不找一个与他相同年龄的人。兰波长得很漂亮的。
(括号内均系法国之行联系人插话:兰波的经历是比较曲折 ,他的爸爸本来是参军的,在那个年代里,他爸爸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他妈妈也被称为活寡,在16岁的时候,认识了魏尔仑,他们两个就坠入爱河了,但是当时魏尔仑是有老婆的,而且已经结婚了)。
我看过那个图片,反正按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好像认同兰波,而不认同魏尔仑的样子,他的胡子,法国人喜欢很长。(魏尔仑的晚年也很可怜的,)最后是魏尔仑抛弃他,这是很奇怪,按理说,应该是兰波抛弃魏尔仑。
(但是,最后在德国柏林的时候,他们有一场争吵,魏尔仑开枪打伤了兰波的右臂,然后魏尔仑被抓了起来,出来之后,他们两人最后一次相见以后,兰波发表了最后的《地狱之火》的一个章节,说他跟魏尔仑在一起的那几年。他最著名的《杜埃手记》给了他朋友,是想让他销毁的,但是那个人认为22首诗集是值得发表的,发布的时候,兰波已经去世了。)——
这是沈巍在八卦时提到的兰波的人生跌宕之处,但在正规的出版物中,兰波还有着参加巴黎公社的经历。
下面,我们截图《外国文学家小传:第2分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中的相关内容,帮助我们了解当年对兰波个人经历是如何认定的:
我们选择传记中被誉为革命文学的《第让娜-玛利亚之手》,来看一下这位诗人的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
兰波的传奇人生,曾经在1995年拍成电影《心之全蚀》,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兰波,1998年,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出演《泰坦尼克号》一举出名。兰波是小李子三年前的作品。沈巍应该看过这部电影。
那么沈巍对兰波关注与好奇的动力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彭晖著《西非法语诗歌中的双重文化:以桑戈尔、乌·塔姆西和塔蒂·卢塔尔为例》(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年9月版)中提及兰波的相关章节,一窥沈巍从法国诗人的经历中,获取了什么样的共鸣:
兰波自幼在家庭中体会到受压抑的痛苦。“严肃勤劳的母亲过多承担了父亲的角色,失去了母性的温柔,使得兰波对母亲无法亲近起来,时时刻刻想着远离。母亲以及女性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歌中,借以表达其痛苦和感受。”兰波父亲在他六岁时离开家庭,由于父亲的抛弃,他的一生充满没有父亲的恐惧并且一直在寻找着父亲,“从诗歌中,在生活里,父亲的替代者不断出现,似乎在某种特定的时间或背景下填补了些许失去父亲的遗憾,但实质上却是更深刻的痛苦”。
可以说他的人生是一段逃离母亲和寻找父亲的旅程,他的诗歌也渗透了这段旅程中的辛酸与苦痛。正如他在第一首公开发表的诗《孤儿的新年礼物》(Les étrennes des orphelins)中写道:
冬日清冽的寒风穿堂入室,
吹来一阵悲凉的寒气!
这时人们才发觉,屋里似乎缺少了什么……
——这两个孩子没有母亲,
没有甜甜微笑、脉脉含情的母亲?
这里的孩子没有母亲,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们的母亲是一位有“甜甜微笑,脉脉含情”的母亲。没有母亲的存在,而“父亲在很远的地方”,原本温暖幸福的家变成了“一个苦涩的严冬里冰雪封冻的巢”。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诗人的母亲仍在身边,但他无法从强势又冷酷的母亲身上得到想要的温暖,他强烈地渴望母亲关爱却屡遭拒绝。他缺少的是一位温柔、笑容可掬的母亲,自己的家也如同诗中两个失去母亲的孩子的家那样冰冷、令人绝望。“没有父母,没有炉火,没有钥匙”“没有亲吻,没有甜蜜的惊喜”。
诗人亦能感受到失去母亲的孩子内心的悲伤,或者说这正是兰波内心的写照,是一种自悲自怜。
兰波对母爱的渴望化作对女性的渴望,而对女性的渴望最终也走向了憎恶,在不少涉及女性的诗歌中,他清楚地表明了这种态度,女性最终呈现的是负面的形象。例如在《我的小情人》(Mes petites amoureuses)中,他直言不讳,道出他对“小情人”的恨意:“哦,我的小情人/我恨透了你们!/在你们丑陋的前胸,/挂着痛苦的伤痕!”在《仁慈的姐妹》(Les S?urs de charité)中,虽然前面的诗节描述了“青年”对“仁慈姐妹”的渴慕,但依然对柔美秀丽的女性进行了否定:
然而女性啊,尽管你满心温柔怜悯,
但你不是,永远也不是仁慈的姐妹,
那盈盈秋波,阴影笼罩的美腹,
那纤纤玉指,美妙绝伦的双乳,
全部都无济于事。
兰波一直处于孤独当中,他在诗歌中直接书写孤独,而“孩子”是他表达孤独的一个突出的意象。他诗中的孩子多半是被抛弃的、孤独的。
比如前面提到过的《孤儿的新年礼物》中的孩子,在新年这个本应尽享欢乐的节日里,他们却面临着失去母亲的凄凉:“他们冥思苦想,碧蓝的大眼睛/默默滴落苦涩的泪水/他们喃喃自语:‘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在《童年》(Enfance)组诗的第一首中,第一个孩子的形象便是“没有父母、没有家园”的黄毛黑眼睛的宠儿,在组诗的第四首中,“我”更是化为“被抛在茫茫沧海的堤岸”的一个弃儿。
《惊呆的孩子》(Les Effarés)这首诗的主角是五个衣衫褴褛、满身霜露的可怜孩子。这些孩子都是缺乏母爱关怀、深感孤独的兰波自我认知的体现。
因此,从沈巍对兰波的关注,或多或少能够洞观到兰波与沈巍的人生经历有着很多的吻合处,也正因为此故,沈巍从这位在中国文化界相对陌生的法国诗人的个人经历与作品里,找到了他的“知音符码”。
沈巍的法国之行可能不能成行,但是,了解法国,并不一定就要到法国走一走,通过法国文化来感受法国的精神内质,可能是一种更为可靠与有效的接近方式。
来源:文学私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