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青年是社会进步的中坚。为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深入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基层落地实效,2025年8月22日至26日,四川民族学院法学院“律动高原七进”实践团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泸定县,以“进乡镇、进社区、进文化、进学校、进寺
乡村是国家发展的根基,青年是社会进步的中坚。为响应国家“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深入调研乡村振兴战略基层落地实效,2025年8月22日至26日,四川民族学院法学院“律动高原七进”实践团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泸定县,以“进乡镇、进社区、进文化、进学校、进寺庙、进法院、进网络”的“七进”模式,开展为期5天的普法宣传实践活动,聚焦网络诈骗、未成年人保护、校园霸凌等群众高频法律需求,在服务基层中锤炼本领,在普法实践中践行青年使命。
一、实践目的
本次实践以“精准普法助力乡村法治建设”为核心,兼具育人与服务双重目标:
1、服务基层需求:针对高原乡村群众在土地纠纷、劳务合同、电信诈骗等领域的法律知识盲区,开展通俗化、场景化普法,帮助群众掌握维权途径,提升法治意识。
2、深化育人实效:引导团队成员跳出书本局限,将法学专业知识与基层实际结合,在解决真实法律需求中锤炼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助力乡村振兴:以法治宣传为切入点,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力量,推动“学法、懂法、用法”理念在高原乡村扎根,为乡村振兴筑牢法治根基。
二、实践内容及过程
实践团紧扣“普法走基层,用法暖人心”主题,在冷碛镇、康定中学、普觉寺等多地开展特色活动,让法律知识真正融入高原群众生活。
(一)进乡镇:法治宣讲进冷碛,田间地头解民忧
8月22日,实践团首站走进泸定市冷碛镇,通过“需求调研-精准筹备-多元宣讲-入户延伸”四步开展活动:
1、前期对接:与镇政府沟通,明确土地纠纷、劳务合同、电信诈骗为当地高频法律问题,针对性准备宣传手册与案例素材。
2、现场宣讲:在镇中心设宣传点,以“方言+案例”形式解读《土地管理法》,用邻村土地边界纠纷案例讲解权属认定;针对务工村民,剖析“老板拖欠工资”“不缴社保”等合同陷阱,现场解答咨询30余条。
3、入户服务:组建小分队走访行动不便村民,上门讲解电信诈骗防范技巧;设置法律知识问答环节,发放小奖品,吸引50余名村民参与,现场气氛热烈。
村民李大爷感慨:“以前遇土地问题只能‘靠说理’,现在知道能找法律,心里踏实多了!”
(二)进社区:定制服务进泸定,分类普法暖人心
8月23日,实践团进驻泸定社区,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开展分层宣传:
1、需求适配:与社区工作人员协作,针对老年人聚焦“养老、继承”,中青年侧重“劳动、房产纠纷”,家长群体突出“未成年人保护”,调整宣讲方案。
2、多元服务:在社区广场设咨询台,为咨询赡养问题的老人解读《民法典》赡养条款;开设“法律小课堂”,用动画视频教青少年应对校园霸凌,用典型案例为中青年剖析房产交易风险。
3、入户延伸:分组入户发放手册,为困惑“房屋买卖合同条款”的居民指出风险点,建议其咨询专业律师,累计服务居民80余人次。
(三)进文化:红色教育强信念,文旅宣传助发展
8月23日下午,实践团走进泸定县红色文化博物馆,同步开展红色学习与文旅宣传:
1、红色研学: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长征岁月”展区,通过实物展品与模拟飞夺泸定桥体验,感悟红军精神;参观后召开座谈会,成员表示“要将红色精神融入普法实践,更有担当”。
2、文旅助力:实地考察冷碛镇古银杏树、明清四合院等遗迹,制作宣传册与短视频,通过线上平台推广,助力当地打造“文化旅游名片”。
(四)进学校:法治种子播校园,护航青春助成长
8月24日,实践团走进康定中学,聚焦青少年法治需求开展活动:
1、内容设计:围绕网络诈骗(刷单、游戏账号交易)、校园霸凌、《未成年人保护法》,制作图文PPT与案例素材,准备互动奖品。
2、互动宣讲:通过“学生分享被骗经历”“霸凌场景模拟”“法律条款问答”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设置游戏环节,加深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现场参与学生200余人。
3、效果反馈:多数学生表示“知道如何举报霸凌”“不会轻信刷单信息”,但也存在“部分内容讲解不深入”“个别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为后续优化提供方向。
(五)进寺庙:普法推普双并行,民族团结促和谐
8月24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康定市普觉寺,兼顾法律宣传与普通话推广:
1、精准筹备:了解僧众需求后,选取《宗教事务条例》《民法典》中与寺庙管理、僧人权益相关的内容,制作藏汉双语宣传材料;设计“拼音教学-日常对话-情景模拟”的普通话课程。
2、现场活动:开展普法讲座,用“寺庙违规办活动受处罚”案例强调依法开展宗教活动的重要性;普通话课堂上,用拼音卡片教基础发音,通过“超市购物”“车站问路”情景模拟提升口语能力,10余名僧众参与。
3、互动深化:组织法律知识竞赛与普通话对话练习,老僧人感叹:“学好普通话能更好交流,懂法律能保护寺庙权益,太实用了!”
(六)进法院:沉浸式体验司法,深度交流解难题
8月25日,实践团走进泸定县人民法院,通过“参观+座谈”深化对基层司法的认知:
1、实地参观: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了解诉讼服务大厅立案流程、审判庭庭审程序,沉浸式体验审判席、书记员席,感受司法威严。
2、专题座谈:与法官围绕五大议题交流:
•未成年人犯罪:分析盗窃、故意伤害等犯罪成因,建议加强家、校法治教育与心理辅导;
•家暴应对:了解“公安-法院-妇联”联动机制,建议引入心理咨询机构助力受害者康复;
•法官共情:探讨“法律原则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明确共情需以事实为依据;
•旅游纠纷:针对当地旅游业土地合同纠纷,建议规范合同模板、加强监管;
•就业指导:法官分享法院岗位要求,鼓励法学生多元化就业,承诺提供实习机会。
(七)进网络:抖音普法破时空,云端传递法治声
为突破高原地域限制,实践团注册抖音账号“律动高原七进实践团”,打造线上普法阵地:
1、账号定位:头像融合队旗、法槌与高原雪山,内容聚焦“邻里纠纷解决”“农产品卖货防坑”等群众关切,用案例演绎、方言解读降低理解门槛。
2、传播优势:借助抖音算法精准推送,让外出务工村民、偏远村落群众通过碎片化时间学习法律知识,弥补线下普法覆盖不足的问题。
3、长效规划:发布线下普法日常片段,通过评论区收集群众需求,形成“线上征集-线下服务-线上反馈”闭环,目前已发布视频5条,后续将持续更新优化。
三、实践收获与感悟
(一)核心收获
1、普法实效显著:通过“七进”活动,累计服务群众500余人次,帮助群众掌握土地纠纷、赡养、防诈骗等实用法律知识,填补部分偏远地区普法空白。
2、能力全面提升:团队成员克服语言、文化差异,提升宣讲针对性与沟通能力;通过整理群众需求,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基层解决方案。
3、资源长效链接:与当地司法所、村委会共建“普法联络点”,收集需求建议20余条,为后续长期普法与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二)深刻感悟
1、基层普法需“接地气”:生硬法条难以打动群众,只有用“拉家常”的语言、身边的案例,才能让法律“听得懂、用得上”,普法本质是“双向共情”。
2、青年价值在“被需要”中体现:看到村民主动记录法律要点、僧人认真学习普通话时,深刻体会到青年专业知识能切实助力高原发展,更坚定了服务基层的信念。
3、法治培育是长期工程:部分群众仍有“遇事找熟人”的观念,一次活动无法彻底改变现状,需通过线上跟进、定期回访,让法治意识逐步成为生活习惯。
四、结语
5天的高原普法之旅,从冷碛镇的田间地头到康定中学的课堂,从普觉寺的座谈到法院的交流,实践团不仅播撒了法律知识的种子,更收获了基层群众的信任与认可。语言不通时的耐心比划、村民记录要点的认真模样、僧人学习普通话的热情,都成为团队前行的动力。
暂别不是终点。未来,律动高原实践团将通过抖音账号持续推送普法内容,依托“普法联络点”开展回访,同时呼吁更多青年加入“普法接力”,让法治的“格桑花”在高原乡村持久绽放,为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贡献青春力量。(四川民族学院法学院“律动高原七进”实践团 供稿)
来源:小生小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