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银行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经济总量的60%集中在入海口地区,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区(http://www.locpg.gov.cn/jsdt/2021-12/28/c_1211504538.htm)。在城市“向海发展”的趋势下
世界银行统计结果显示,全球经济总量的60%集中在入海口地区,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区(http://www.locpg.gov.cn/jsdt/2021-12/28/c_1211504538.htm)。在城市“向海发展”的趋势下,基于传统的“滨海城市”与“港口城市”概念,近年来兴起的“海事之都”(Maritime Capital)概念进一步高度整合海洋相关要素,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具有航运、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商事枢纽城市的代名词。国内对于海洋城市的研究,显著受海洋强国战略及“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两大政策话语的引导,强调城市发展战略中承载海洋要素、服务海洋经济、参与海洋治理的功能定位,超越了传统“海事城市”(Maritime City)以港口航运为核心的单一内涵,与全面提升港口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目标紧密衔接。一方面,我国的港口建设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的港口中6个位于中国;中资企业在超过60个国家投资或参与建设了近百个港口。另一方面,在《2024年世界领先海洋城市》(The Leading Maritime Cities of the World in 2024)报告*中,位列前十的中国城市仅有上海,揭示了我国“港城关系”存在协同水平不高的重大问题。该报告明确了港口航运功能之外的金融法律、海洋科技、吸引力与竞争力等城市要素的重要性,也启发了海洋城市建设可能与港口竞争有所分离的趋势。
* 报告下载地址:https://www.dnv.com/maritime/publications/the-leading-maritime-cities-in-the-world-in-2024/
从港口城市走向海洋城市,不仅仅是产业经济维度的拓展,更是海陆生态环境和全球合作治理的综合挑战。有鉴于此,借助《国际城市规划》这一具有国际视野的平台,“海洋强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课题团队策划并组织了本期专辑,由六篇文章组成,作者构成多元,主要为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荷兰三角洲研究院、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相关领域知名学者。
第一篇《海洋城市的概念辨析、认识框架与未来展望》采用适宜于整合不同学科视角并呈现系统性知识的阐释性综述方法(Interpretive Review),指出“海洋城市”是一个聚合概念,较之“港口城市”具有更深、更广的内涵,并结合规划研究与政策制定进行阐述。
第二篇《三角洲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海洋城市、荷兰经验与借鉴启示》为访谈式的经验总结,结合对港口城市权威专家汉·迈耶教授的深度访谈,将其“三角洲都市主义”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的全球及荷兰经验以理论思辨的形式呈现。
第三至五篇分别从绿色基础设施、海岸带综合管理、港口体系格局的专题引介先进案例。《安全韧性导向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国际借鉴》基于鹿特丹、汉堡、新加坡三个案例归纳总结绿色技术设施在应对海洋自然灾害胁迫和人工开发建设压力的作用。《区域统筹视角下海洋城市的海岸带综合管理研究》基于旧金山湾、新加坡、瓦登海三个案例比较分析海岸带综合管理的三种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港口体系格局和海事企业分布的时空演化分析(2017—2022年)》实证考察空间区位、交通条件、政策制度、企业集聚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功能格局与港城耦合关系的影响。
第六篇《面向海洋的河口城市转型策略与规划创新——以汉堡与安特卫普为例》聚焦城市发展,结合西欧特殊自然地理条件,论述河口城市通过基础设施大型化、城市运营企业化、跨边界区域协同等方式提升海洋功能的创新做法与现实挑战。
本专辑强调国际语境中城市对海洋强国战略的规划响应,结合我国独特的“大城大港”规模特征,解读借鉴世界海事之都的竞争性要义,以交叉视野初步建立中国式“海洋城市”的讨论框架。专辑作者团队建议中文学界达成共识,将Maritime City翻译为“海洋城市”,这有助于厘清其不同于“海事城市”的内涵,“海洋城市”的概念也相应拓展为“海洋功能与城市功能高度融合,具备陆海统筹能力,参与全球或区域海洋治理的城市”。
最后,本专辑的顺利完成需要感谢审稿专家给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专辑全部作者的合作推进,特别感谢《国际城市规划》编辑部在专辑策划、论文修改与发表过程中的辛勤工作。
专辑特邀编辑(组稿人)介绍
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建筑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广东省城乡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智慧城市规划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课程)“城市规划原理”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华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负责人,中美富布莱特学者,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20余篇,规划设计实践获国家级规划设计奖12项、省部级规划设计奖17项,获广东省社科成果奖2项。
文超祥,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注册城乡规划师。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福建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厦门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等社会职务。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各类城乡规划设计60余项,获省级以上优秀规划设计奖励10余项。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出版专著和本科教材各1部,指导学生获国家级课业竞赛奖励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二等奖1项,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4项,华夏建设科学二等奖1项。
刘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比利时鲁汶天主教大学建筑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Urban Studies、Journal of Urban Affairs等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6篇,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城市发展研究》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曾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学技术奖、金粤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项目、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奖提名奖、钱学森城市学金奖提名奖等奖项。
专辑文章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审定 | 陈 明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