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个内侍在御花园的石道上来回奔走,只为了催一件事:荔枝到了没有?再不送来,贵妃的心情又要坏了。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夏天,长安的气温不算高,可皇宫里却像被炙烤了一样烦躁。
几个内侍在御花园的石道上来回奔走,只为了催一件事:荔枝到了没有?再不送来,贵妃的心情又要坏了。
这不是第一次了。
从岭南到长安,几千里路,一颗荔枝的命运,比一个地方官员还重要。
送得晚了,送得不新鲜,轻则责罚,重则革职。
可谁都知道,这不是单纯的口腹之欲。
背后,是皇帝的心思。
唐玄宗李隆基活了七十多岁,登基时意气风发,到了晚年却越来越看重眼前的欢愉。
他宠杨贵妃宠得厉害,几近痴迷,当真是“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可这事儿,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发展的。
杨玉环,其实最早是皇帝儿子的正妻,寿王李瑁的王妃。
说白了,是皇帝的儿媳妇。
她出生在公元719年,蜀地的一个士族家庭,家世不错,教养也好。
琴棋书画样样都通,性子温和,长得又极有一股子丰腴雍容的韵味。
那时候的审美和现在不一样。
唐朝人喜欢的是“玉环肥,燕瘦还嫌瘦”。
杨玉环那种丰润的美,恰好对了皇帝的胃口。
也就是在武惠妃去世之后,皇帝突然像失了魂,整日郁郁寡欢。
身边人看着着急,尤其是高力士,一个在宫里活得太久的内侍,他懂皇帝的心。
“陛下,不如选些才色兼备的女子进宫,也好宽慰龙体。”
这是高力士说的。
他知道,皇帝不是缺女人,是缺一个像武惠妃那样能陪他听曲子、谈诗词、下棋看画的人。
于是那场所谓“选美”就开了。
其实就是一次“摆设”,结果早就有人心里有数。
杨玉环进了宫,改了身份,剃度为道士,挂了个“太真”的号,在内宫的道观里住了几个月,名义上是为武惠妃祈福。
说是祈福,实际是为了把她和李瑁的婚姻关系给“合法”切断。
没多久,她就以“贵妃”的身份回到了皇帝身边。
那年她才二十出头,皇帝已经五十多岁。
两人相差三十岁,可皇帝看她的眼神,像一个刚恋爱的少年。
宫里的人都看得出来,皇帝是真的动了心。
给她盖了专属的华清宫,赐的衣物珠宝数不胜数。
甚至为了她,设立专门驿站,连夜运输南方的荔枝。
路上的马匹一换再换,一路快马加鞭,就怕耽误了贵妃的口感。
可事情不是只有浪漫。
那几年,大唐的局势其实已经开始松动了。
朝廷里宦官权重,边疆的节度使一个个养兵自重。
皇帝呢,大多时候都在陪杨贵妃,听曲、饮酒、赏花,偶尔下个诏书,也是草草了事。
安禄山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崛起的。
他是个胡人,出身不高,可极会投皇帝所好。
对杨贵妃也格外亲近,甚至认她做了“义母”。
宫里人都知道,这人来头不小,皇帝信他,贵妃也护着他。
然后就是那场让整个中原震动的叛乱。
755年冬,安禄山起兵,直逼长安。
那时候的唐玄宗已经六十多岁,临危应变的能力远不如当年。
朝中大臣议论纷纷,士兵情绪不稳。
最终,皇帝带着妃子、太子、内侍、文武大臣,仓皇逃出长安。
逃到马嵬坡那天,局势彻底崩了。
士兵已经不肯再走。
他们疲惫、愤怒、怀疑,觉得眼前的一切混乱,都是因为杨贵妃。
有人说她干政,有人说她扶持安禄山,有人甚至说她和安禄山暗中有私。
真假没人在意。
关键是,兵变已经开始了。
那天早上,唐玄宗坐在帐中,沉默了很久。
外面传来一阵喊声:“杀了妖妃,军心可安!”
他看了高力士一眼,高力士没说话,只是低头。
“太真...你也听到了。”他轻声说。
杨贵妃没有哭,也没有闹。
她换了一身白衣,走进了帐外的庭院。
没人知道她最后说了什么,只知道高力士亲自送她上路。
那天之后,队伍才继续往成都方向走。
可是唐玄宗却像失了魂,整个人像老了十岁。
回到京城后,他封禅不再,行乐不再,连朝政也交给了太子。
没过几年,他就退位了。
后来,史书里还有人记载,说他晚年常常梦见马嵬坡,梦里还是那个白衣飘飘的身影。
从那以后,没人再敢在宫里提起“太真”两个字。
参考资料: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
岑仲勉,《隋唐史》,中华书局,2001年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44年
来源:招财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