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珍珠粟(Pearl millet, Pennisetum glaucum)为高光效、耐贫瘠、耐高温、耐干旱的C4作物,作为世界第6大主粮,其保障着非洲、印度及南亚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粮食供给。同时,珍珠粟为二倍体,其基因组复杂性低、育性良好、可进行遗传操作,因
珍珠粟(Pearl millet, Pennisetum glaucum)为高光效、耐贫瘠、耐高温、耐干旱的C4作物,作为世界第6大主粮,其保障着非洲、印度及南亚等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粮食供给。同时,珍珠粟为二倍体,其基因组复杂性低、育性良好、可进行遗传操作,因此其作为狼尾草属菌草/牧草/能源草的模式植物,在理论研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阐明珍珠粟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鉴定关键基因组功能位点,对于珍珠粟种质创新及高产、高抗新品种的精准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罗琳(现浙江大学博士后)作为第一作者在aBIOTECH(生物技术通报)发表了题为“Epigenetic maps of pearl millet reveal a prominent role for CHH methylation in regulating tissue-specific gene expression”(珍珠粟表观基因组图谱揭示CHH甲基化非经典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绘制了珍珠粟2种组织4种表观遗传修饰的全基因组图谱,结果表明CHH甲基化与染色质可及性在组织特异性基因调控中起核心作用。
1. 组蛋白修饰与染色质可及性的组织特异性调控
研究利用ATAC-seq、WGBS、ChIP-seq和RNA-seq比较珍珠粟根(RO)与幼穗(YP),发现两组织在基因表达和表观特征分布上差异显著。根组织中,特异可及区域(DAR)主要富集于茉莉酸(JA)信号通路,且WRKY转录因子可能在根发育和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幼穗特异性表达基因则与H3K4me3修饰及ACR协同调控密切相关。
图1. 珍珠粟根(RO)与幼穗(YP)的表观修饰图谱,含ATAC-seq、WGBS、ChIP-seq、RNA-seq数据。
2. CHH甲基化的非经典表达调控
在根与幼穗中共鉴定出25,141个差异甲基化区(DMR),其中CHH甲基化差异最显著。根组织启动子区CHH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幼穗,并与高表达基因正相关,提示CHH甲基化在特定组织中可促进转录。进一步发现,RdDM途径相关基因在根中上调,说明该途径可能驱动根特异性CHH甲基化及表达调控。转座子区间的CHH甲基化在根也高于幼穗,表明其在组织特异性调控中作用突出。
图2. CHH甲基化在根启动子区整体高于幼穗,并与根特异性表达基因的转录相关。相比幼穗(YP),根(RO)存在大量CHH高水平甲基化区间。
综上,本研究绘制了珍珠粟根/幼穗的全基因组表观遗传图谱,揭示了CHH甲基化及WRKY—染色质可及性—JA信号通路在根组织基因表达调控中的潜在功能,为珍珠粟分子育种及遗传改良提供了数据资源与参考。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毕业博士研究生(现浙江大学博士后)罗琳、未来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屈祺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福建农林大学朱方捷教授、肖嘉靖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人社部高层次海外人才项目以及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高海拔寒旱地区菌草品种评价及应用示范”等项目的资助。感谢四川农业大学黄琳凯教授团队提供的珍珠粟种质资源。
本研究依托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菌草中心)和未来技术学院海峡联合研究院代谢组研究中心开展,菌草技术由林占熺教授首创,现已传播至全球110国,为我国“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做出重要贡献。中心致力于菌草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以菌草生态治理、生物质能源、食药用菌栽培、饲料化利用和纤维利用为重点,推动菌草技术在农牧业、生态修复、可再生能源与绿色材料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国家创新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典范,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始终以“发展菌草、造福人类”为宗旨,为全球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原文链接:
来源:小姚的科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