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8日至2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主办,厦门市医学会、福建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30次麻醉学术年会(2025)”在厦门召开。本次会议以“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国”为主题,设置了2场主旨报告、55场次分会场、4场知识更新
9月18日至21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主办,厦门市医学会、福建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30次麻醉学术年会(2025)”在厦门召开。本次会议以“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国”为主题,设置了2场主旨报告、55场次分会场、4场知识更新、8场临床技能工作坊,以及600余个专题讲座与学术发言,全面展示了中国麻醉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成果。
01
嘉宾致辞,启迪麻醉新程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俞卫锋教授在开幕致辞中,系统回顾了分会第14届委员会自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俞主委强调,分会始终秉承初心,全面贯彻中华医学会总体部署,致力于构建高效有序的学术体系,积极推动中国麻醉学界走向国际舞台,通过组织代表团积极参与WFSA、ESA、ASA等国际学术会议,并与多个国家麻醉学会签署合作备忘录,显著提升了中国麻醉学的国际影响力。在未来征程中,CSA将依托36个亚专业学组(含筹),携手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参与制定国内外指南共识,持续推进科研普惠与基层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中国麻醉学科的创新力、凝聚力与学术引领能力。
俞主委特别缅怀了在坦桑尼亚因救人而牺牲的麻醉医师张军桥,并指出“从麻醉大国迈向麻醉强国,绝非一句口号,而是时代赋予每个麻醉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缪长虹教授在致辞中强调,CSA始终以“从麻醉大国迈向麻醉强国”为战略目标,在学术交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他指出,本次会议聚焦“客观、底蕴、普惠、精进”,倡导学术研究需敬畏真理、严谨求真,注重原始创新与临床转化,以扎实的研究成果强化学科底蕴。“从麻醉大国迈向麻醉强国”不能仅靠少数顶级医院单打独斗,必须实现全国麻醉诊疗水平的整体提升,这才是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站在中华医学会第30次麻醉学术年会的新起点,缪教授呼吁大家以学术为基点燃创新之火,以底蕴为根孕育学科智慧,以当下为志突破技术壁垒,以普惠为愿景服务患者,用智慧和力量为麻醉学科发展贡献新力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欧启水副院长在致辞中向与会领导、专家及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在林财珠主任、林献忠主任的带领下,作为福建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福建省麻醉质控中心的挂靠单位,已形成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医护团队。团队始终秉承“严谨、创新、仁爱、奉献”的院训,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诸多领域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欧院长相信,本次年会的成功召开,必将有力推动麻醉新理念、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推动我国麻醉学科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王萍在致辞中提到,厦门作为“海上花园”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一直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积极贯彻国家战略、持续加大对麻醉学科的投入,在质控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了坚实支撑。本次年会以“学术兴则学科兴,学术强则学科强”为核心理念,深入贯彻“稳中求进、进中求变”的战略方针,聚焦临床麻醉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等前沿议题,系统展示麻醉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为全国麻醉同道打造了一个交流分享、共同进步的优质平台,这不仅是展示我国麻醉学科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更是凝聚智慧、共绘发展蓝图的重要契机,也充分展现了麻醉学界追求卓越、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主席Prof. Donald E. Arnold 在致辞中感谢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邀请,并对分会的国际化交流及年会学术版块设定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各国麻醉学会是国际学界的重要合作伙伴,应共同致力于保障患者安全、推动专业发展和科技创新。他强调此类国际会议对深化合作、激发创新具有关键意义。最后,他祝愿所有参会嘉宾在厦门收获丰富,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02
主旨引领,共话学术前沿
大会主旨报告大咖云集,理念与实践交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俞卫锋教授以“托举青年成长,筑基麻醉强国”为题,强调人才是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黄宇光教授从“临床科室的使命与担当”出发,阐释麻醉学科在围术期医学中的核心价值;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天龙教授围绕“首创麻醉医学名词的临床实践”,分享推动术语标准化与临床路径规范化的经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缪长虹教授就“脓毒症肺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分享,为危重症患者麻醉管理提供新视角。主旨报告亦汇聚国际前沿声音,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梅西医院、ASA主席Don Arnold教授通过“麻醉医师如何使用数据来推动改进”分享借助数据驱动麻醉质量提升的经验与体会;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和卫生研究所Tim Sparwasser教授围绕“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治疗的代谢检查点”,阐述免疫代谢调控在麻醉管理中的潜在价值;哈佛医学院教学附属医院布列根和妇女医院,《Anesthesiology》杂志主编James P. Rathmell教授则分享了如何利用“大数据”推动麻醉学研究,提升临床决策科学性。国际视角的呈现,不仅拓宽了与会嘉宾的学术边界,更推动了国内外麻醉学界的技术互鉴与合作共赢。
03
百花齐放,学术交流深入人心
本次会议精心设置了多维度特色分会场及沉浸式临床技能工作坊,通过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为大家带来了麻醉领域最新的理念、技术、方法,分享前沿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
在知识更新讲座中,麻醉学领域专家学者结合实践与指南、基础与临床,通过学术报告、专题研讨、病例展示等多种形式,用最前沿的观点和最开放的交流汇聚学术智慧。在分会场板块中,产科麻醉学组围绕临床热点与前沿进展展开交流,从基础镇痛规范到危重并发症处理,从母婴安全到长期健康影响,全面展现了我国产科麻醉领域的蓬勃发展与深厚积淀。危重症学组聚焦精准医疗、脓毒症治疗、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等热点话题,旨在通过专题发言和深度讨论,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和患者生存质量,以促进临床实践创新。超声学组聚焦临床前沿与科研创新,集中展现了麻醉学科在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上的深度探索与临床实践。睡眠学组紧扣学科前沿,涵盖了认知障碍与脑健康、全麻诱导意识消失的神经网络机制、麻醉药物的脑损害作用及应对、右美托咪定和艾司氯胺酮用于改善睡眠的研究进展、麻醉医生如何应对围术期神经并发症、麻醉睡眠治疗的进展等。
与此同时,气道病例实战演练、神经阻滞培训工作坊、中医适宜技术工作坊、心脏超声培训等工作坊的举办,为参会者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与技能提升的平台,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主编面对面、国自然专场、科研临床转化专场等学术活动的开展,也更好地提升了青年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挖掘临床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推动优秀成果向临床实践转化。
本次会议汇聚国内外众多麻醉学领域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科研成果分享、壁报交流及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搭建了一个开放、融合、互鉴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麻醉学科在推动学术创新、深化科研探索方面取得的成绩,更激发了临床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新思路,拓宽了学科未来发展的新视野。相信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麻醉学科的繁荣发展,助力中国麻醉学科攀登新的高峰。
来源:围术期医学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