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期印象派的桎梏与突破高更早期受毕沙罗影响,遵循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但很快对“瞬间的真实”感到厌倦。在《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1875)中,他大胆摒弃传统色调,直接用油画中的红、黄、蓝三原色构建画面:绿色天空、黄色雪地与红色土地形成强烈对冲。这种“反自然”
你是否也曾站在保罗·高更Paul Gauguin的油画前,被浓烈的色彩与神秘的符号吸引,却不知如何解读?
这位抛弃股票经纪人身份、远赴塔希提的“野蛮人”,用画笔构建了一个既原始又深邃的艺术宇宙。
他的画作看似粗犷,实则暗藏精密的美学逻辑:
从颠覆印象派油画的“色彩自然主义”,到充满哲学隐喻的符号体系,每一笔都是对现代文明的叛逆与超越。
01 色彩:从“三原色实验”到“纯度革命”
高更的油画色彩运用是其艺术革命的起点,也是理解其画作的第一把钥匙。
《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
1. 早期印象派的桎梏与突破
高更早期受毕沙罗影响,遵循印象派对光影的捕捉,但很快对“瞬间的真实”感到厌倦。在《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1875)中,他大胆摒弃传统色调,直接用油画中的红、黄、蓝三原色构建画面:绿色天空、黄色雪地与红色土地形成强烈对冲。这种“反自然”的用色预示了他对印象派的背离——色彩不再是光的附庸,而是情感的载体。
高更早期的印象派风格作品《蓬图瓦兹采石场》
2. 综合主义:平涂与边线的美学
1888年,高更在布列塔尼与梵高相遇后,吸收浮世绘的平面化手法,发展出“综合主义”理论。代表作油画《布列塔尼的牧人》中,他用深绿、浅绿、黄绿分层渲染草地,以黑色勾边强化轮廓,使画面如彩色玻璃般纯净。这种技法剥离了立体感,却让色彩的情绪张力最大化——绿色象征宁静,穿插的红色土地则打破单调,形成视觉节奏。
《布列塔尼的牧人》
3. 大溪地时期的“纯度狂欢”
1891年抵达塔希提后,热带风光彻底释放了高更的色彩本能。他拒绝调和油画颜料,直接将高纯度的黄绿涂抹草地,与深褐肤色、鲜红头巾碰撞出原始生命力。这种“未驯化的色彩”不仅是对欧洲学院派的挑衅,更暗示了他对文明虚伪性的批判——纯净的颜色象征未被工业染指的原始真实。
02 构图:线条与色块的空间魔术
高更的构图颠覆了西方透视传统,以装饰性手法重构视觉逻辑。
1. 线条分割:东方美学的启示
浮世绘的线条美学深刻影响了高更。他常用黑色粗线勾勒物体边缘,既隔离色块,又赋予画面剪纸般的平面感。这种手法在《说教后的幻象》(1888)中达到巅峰:斜贯画面的树干将现实(祈祷的农妇)与幻象(天使与雅各搏斗)一分为二,线条成为连接宗教隐喻与世俗生活的桥梁。
《说教后的幻象》
2. 条状色块与节奏控制
成熟期的高更善于用条状色块营造韵律。在油画中,绿色条块模拟草地肌理,蓝紫色房屋与橘黄屋顶形成冷暖交响,而中央的蓝色屋顶如定音鼓般稳定画面。这种“色彩的音乐性”让静态绘画有了流动感,观众视线随色块跳跃,最终聚焦于象征精神归宿的房屋。
3. 平面中的空间幻觉
高更拒绝写实景深,却通过色块对比与遮挡关系暗示空间。例如油画《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1897)中,前景人物用暖色突出,背景山林以冷色后退;金色躯干与深蓝阴影的穿插,构建出神秘的多维空间。这种“二维中的三维”挑战了视觉惯性,引导观众进入哲学性的冥想。
《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
03 符号与象征:原始主义的哲学编码
高更的画作绝非简单的视觉实验,每一元素都是精心设计的隐喻系统。
1. 宗教符号的世俗转化
油画《黄色基督》(1889)将受难基督置于布列塔尼乡村,农妇的祈祷与十字架并置,暗示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基督的黄色身体既象征神圣光辉,又暗含病态(黄色在当时欧洲代表疾病),揭露了高更对宗教虚伪性的反思。
《黄色基督》
2. 原始图腾与生命崇拜
大溪地系列中,频繁出现的芒果、孔雀、月神希娜等意象构成“原始神话网络”。《月亮与大地》(1893)中,希娜手持蛇形曲线俯瞰大地,蛇象征生死循环,与女性曲线呼应,表达对生殖与自然的崇拜。这些符号并非人类学记录,而是高更对“未被文明污染的本真”的理想化重构。
《月亮与大地》(1893)
3. 存在主义的终极追问
晚年油画巨作《我们从何处来?……》(1897)是其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婴儿、采果青年、垂暮老妪构成生命三阶段,背景的偶像与远山分别象征未知的起源与归宿。画面右下方白鸟暗示死亡,而左上角青绿树丛代表永恒自然——高更用视觉语言提出了超越宗教的终极命题: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我们从何处来?……》(1897)
04 如何系统欣赏高更:三步法实践指南
1. 第一步:色彩情绪解码
• 观察主色调的象征意义(如绿色=宁静/原始,红色=激情/危险)。
• 寻找纯度对比区域(高纯度油画色块常为画面焦点或情感爆发点)。
2. 第二步:构图节奏分析
• 追踪线条走向,判断画面分割逻辑(如水平线=稳定,斜线=动态)。
• 识别色块形状(条状、几何形、有机形)及其重复规律。
3. 第三步:符号语境还原
• 考证画面元素的文化来源(基督教、毛利神话、塔希提传说)。
• 关联高更生平(如油画《手持芒果的女子》中的少女巴护拉是其情人),理解私人符号的公共转化。
高更自画像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尔, 文森特.梵高Vincent Gogh,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弗里达·卡罗 F.KAHLO, 格哈德·里希特 G.Richter,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W A Bouguereau, 马克·夏加尔M. Chagall, 克劳德·莫奈 C.Monet,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圭尔奇诺 Guercino, 马蒂亚·普雷蒂 Preti, 翁贝特·波丘尼 U. Boccioni, 鲁西奥·芳塔纳 L.Fontana, 弗朗西斯·培根 F. Bacon,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M.Basquiat, 拉斐尔·桑西 Raffaello, 卡纳列托 A. Canaletto, 保罗·委罗内塞 Veronese,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A. Renoir, 保罗.塞尚P.Cezanne, 雷尼·马格利特 R.Magritte, 萨尔瓦多.达利 S. Dali,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A.Modigliani, 希罗尼穆斯·博斯 H.Bosch, 弗朗西斯科.戈雅 F.Goya, 彼得.保罗.鲁本斯 P.P. Rubens, 丁托列托 Tintoretto, 弗朗索瓦·布歇 F. Boucher, 安东尼·凡·克 A.Van Dyck, 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 F. Zurbaran, 草间弥生, Kaws, 奈良美智, 赵无极等
来源:北京温钦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