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杨门三轩”的说法,最早出自瞿世镜先生之《两岸太极是一家》一文,文中以“三轩高足,门第翘楚”为标题作了详细的介绍。所谓杨门三轩,乃指田兆麟、牛春明、李椿年这三位杨门第四代弟子,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并分别为田兆麟,赐名“绍轩”,为牛春明赐名“镜轩”,为李
关于“杨门三轩”的说法,最早出自瞿世镜先生之《两岸太极是一家》一文,文中以“三轩高足,门第翘楚”为标题作了详细的介绍。所谓杨门三轩,乃指田兆麟、牛春明、李椿年这三位杨门第四代弟子,由健侯师祖“代子传艺”,并分别为田兆麟,赐名“绍轩”,为牛春明赐名“镜轩”,为李椿年赐名“雅轩”。这种说法称谓后来也被不少太极拳界人士及流派传人们所引用传播。
不可否认的是,这三位前辈在杨门弟子中,拳艺精深,名气也大,对太极拳的传承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追溯历史,还原真相角度而言,健侯祖师是否真就有过曾“代子传艺”于这三位高足,且为他们赐过名呢?笔者认为就事论事而言却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我们先分析一下代子传艺这事儿。
首先看田兆麟,他生于1891年,他与张钦霖都是很早就到了杨家,田兆麟13岁起就师从杨健侯练拳,后尊健侯师祖之命先后拜其子杨少侯、杨澄甫为师。所以,以田兆麟的特殊情况,他确实是属于一门三师,如果说杨健侯“代子传艺”于他,这种说法是符合常理常情的。因为那个时候,田兆麟和杨家人基本上是同吃住,田兆麟也早在1912年就代表杨家参加擂台赛,1917年就随少侯先生赴杭州授拳了。
另外,从田兆麟嫡传一脉所传拳路风格来看,也很大程度上是与杨澄甫是不一样的,这与田兆麟的功夫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健侯与少侯的直接传授,是有很大的关系。
再看牛春明,他生于1881年,是杨门三轩中最年长的一位。据传,他是1901年在意大利人办的国施医院结识的健侯师祖,因仰慕太极侯拳艺,于1902拜澄甫公为师,进行系统学习。1907年,牛春明因由医院推荐,任北京市消防队队医;正好这年时逢健侯师祖也被北京消防队聘为名誉武术教练;所以,牛春明能有机会得到健侯师祖的指点,令其获益匪浅。1912年,牛春明已经在中央公园襄助澄甫公授拳。据说健侯师祖不但将杨家太极之内功心法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还秘授点穴之术于他。
从牛春明学拳的经历来看,牛春明因工作原因能经常受到健侯师祖的指点较多,这也是符合常理常情的;但健侯师祖“代子传艺”于他的说法却过于牵强,因而,笔者认为牛春明的拳艺应该主要来自澄甫公所授。
而李雅轩先生,名椿年,河北交河县人,生于1894年,他留下的练功杂记堪称经典,对现代人练拳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他特别强调 “虚无的气势、神明的感应、莫测的变化”才是太极拳最高的境界。
李雅轩有一手弹弓绝技,在数十步外,百发百中,能先将一弹射向空中,紧接着发第二弹将空中的第一发弹打碎。据说这弹弓绝技,就是杨健侯先生亲传给他的。但其实,李雅轩有很好的少林拳基础,至于这弹弓绝技不一定是属于太极门的教习内容。
查阅李雅轩的学拳经历,他是经傅海田介绍于1914年正式拜杨澄甫为师,然后系统学习杨氏太极技艺;也就是说李雅轩先生是仰慕澄甫公的太极拳艺直接奔他去的。1914年,李雅轩正好20岁;而这一年健侯祖师已经75岁高龄了(健侯师祖于1917年去世)。所以,按当时的这种实际情况来看,李雅轩的拳艺应该是直接源于杨澄甫的口传心授与体系训练,受健侯师祖指点的可能性都很小,更别说“代子传艺”于他了。
所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代子传艺”的可能性仅限于田兆麟和张钦霖这两位,因为张钦霖15岁就到了杨家,和田兆麟的境遇也都差不多。
再说赐名“三轩”的事。
“杨门三轩”是否真是杨健侯师祖所赐呢?主张这一说法的是认为在杨门弟子中,只有他们三位弟子名字中带个“轩”字。而笔者认为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因为,过去老一辈取名都讲究“取名加冠字”,名是姓名,字是字辈。田兆麟,字绍轩;牛春明,字镜轩;李椿年,字雅轩,从中国传统讲应该是他们的父母所赐更为合理些;而非健侯师祖。杨门见三轩,看似非同寻常,实则这可能就是一种巧合,而不是江湖传言所谓健侯师祖代子传艺时刻意而为他们赐之。
另外,关于杨门三轩的说法,笔者也曾亲自问过杨氏太极拳流派的不少第五代传人与名师,他们均表述未曾听说或不太可能。其中,黄师(李雅轩早期弟子黄星桥先生)的原话是:“从未听先师谈起过,应该纯属巧合”。
所以,称“杨门三轩乃健侯师祖所赐名”的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靠谱。另外,在第四代早期的杨家弟子中,还有陈微明,张钦霖,武汇川,崔毅士,董英杰等佼佼者;如讲唯此三人列入“杨门三轩”,亦是牵强附会。
来源:文化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