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和中国历史渊源深厚的国家,越南是绕不开的存在——越南北部归入中国版图的时间长达1100余年,汉朝交趾郡的管辖范围就包含如今的越南核心区域。
文:进击的鸡博士
编辑:进击的鸡博士
提起和中国历史渊源深厚的国家,越南是绕不开的存在——越南北部归入中国版图的时间长达1100余年,汉朝交趾郡的管辖范围就包含如今的越南核心区域。
而新疆纳入中国版图的明确起点是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比越南晚了近200年。
可新疆如今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越南却在五代时期脱离中原独立,且始终未再回归。
同样受中原王朝管辖,为何结局天差地别?统治千年的越南,为何始终“收不进”中国版图?
新疆与中原的联结,从来不是表面的管辖,而是贯穿两千余年的“深度融入”,这种融合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层层递进,最终形成稳固的领土认同。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序幕。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
这不是象征性的册封,而是实打实的管辖——都护府掌握军政大权,管辖西域36国,调解部落冲突,维护丝绸之路畅通,甚至可以直接任免当地官员。
这种直接管辖的传统被历代延续。
唐朝在新疆设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驻军达3万余人,管辖范围西至咸海;元朝在新疆大规模屯垦,开垦土地100余万亩,近6万人参与其中,将内地农业技术带到天山南北。
清朝更是将新疆治理推向顶峰,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伊犁设将军府统管全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实行与内地一致的行省制度,彻底将新疆纳入中央直接管辖体系。
更关键的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原就向新疆派遣屯垦军民,这些人带着内地的耕作技术、汉字文化和生活习俗扎根西域。
到清朝晚期,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仅1884年至1905年就新垦荒地960万亩,大量内地农民迁入定居。
西汉时汉字就成为西域公文通用文字,唐朝时新疆学校以《礼记》《尚书》为教材,历代屯垦军民带来的水利技术、冶炼工艺更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久而久之,新疆各民族与中原形成“共荣共生”的关系,即便有战乱分离,最终都会回归统一。
信源:2025-09-23光明网《历代中央政权治理新疆的理念经验》
本土认同的“顽固基因”越南的“北属”历史看似漫长,却始终存在一道“隐形壁垒”——早在中原王朝介入前,越南就已形成独立的文化与政治雏形,中原的管辖始终未能突破这层“本土认同”。
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祖先“洛越人”,早在4000年前就已在红河三角洲建立起成熟的稻作文明。
更关键的是,洛越人早早构建了自己的文明体系:公元前7世纪创造东山文化,以铜鼓为圣物的原始宗教辐射整个华南;公元前4世纪建立“洛王、洛侯、洛将”三级母系部落体制,各级管理者均为女性,形成独立的社会结构。
这种原生共同体认同,在中原介入后仍顽强延续。
公元前214年,秦设象郡将越南纳入版图,但秦末赵佗建立的南越国实行“双轨制”——对广东推行汉制,对交趾(今河内)保留洛越部落制,这为后来的分离埋下隐患。
汉武帝公元前111年灭南越设三郡后,强制推行汉化,却引发激烈反抗。
公元40年,洛将之女征侧、征贰起兵起义,虽被马援平定,但也迫使中原调整策略:保留本土军事贵族权力,形成“流官管上层,豪族控基层”的格局。
曲氏、阮氏等本土豪族逐渐掌控地方实权,阮姓至今仍是越南第一大姓。
这种“表面汉化,内核独立”的状态持续千年。
唐朝设安南都护府统治300年,却始终未能取代本土豪族;公元907年大唐崩溃,安南豪强曲承裕(原文“许承钰”为笔误)驱逐汉族流官,自立为静海节度使,迈出独立第一步。
公元938年白藤江之战,越南首次击败中原政权南汉,宋朝1073年册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默认其独立地位。
即便明朝1407年至1427年短暂收复,强行汉化反而激发越南人的民族意识——民间编纂《岭南摭怪》,以“雄王与玉姬”神话构建“龙子仙孙”叙事,对抗华夏“炎黄子孙”认同。
明成祖驾崩后,越南迅速起义独立,1428年黎朝建立,1539年改国号“大越”,彻底形成独立的地域认同。
信源:2020-05-09澎湃新闻《历史上越南是怎样从中国独立出去的?》
同样的管辖背景,不同的历史结局,根源在于“融合深度”与“认同根基”的本质区别。
早期,“分散部落”与“成熟雏形”的差距新疆在纳入中原前,是“西域三十六国”的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语言、宗教和政治核心,各部落更倾向于依附强大的中原王朝寻求庇护。
而越南在秦征百越前,已形成“稻作经济+母系部落+原始宗教”的完整文明雏形,有明确的身份认同。
就像盖房子,新疆是空地起楼,越南是在已有地基上改修,终究难改原貌。
“直接融入”与“间接管控”的分野新疆从西汉西域都护府开始,就是驻军镇守、移民定居、推广汉制,中原文化直接渗透到基层。
而越南始终是“间接管控”,中央派流官但不掌握实权,基层由本土豪族把控,汉化仅停留在士大夫阶层,底层百姓仍信奉雄王、过本土节日,形成“上下两张皮”。
“必争之地”与“边缘区域”的权衡新疆是丝绸之路核心通道,对中原王朝的经济、安全至关重要。
从汉到清,即便统治成本高,也必须牢牢掌控,左宗棠甚至抬棺出征收复新疆。
而越南对中原是“边缘地带”:地理上有云贵高原阻隔,气候湿热导致“瘴疠死伤过半”,中原王朝国力强盛时能管辖,衰落时便优先放弃。
明朝放弃越南,清朝1885年镇南关大捷后仍签《中法新约》承认其独立,皆是出于“保核心区域(台湾、新疆)”的战略权衡。
信源:2017-09-03观察者网《越南为对抗中国不惜修改历史?故伎重演而已》
这两种结局,本质是“认同归属”的最终选择。
如今的越南,仍带着“北属南性”的胎记。
穿汉服元素的奥黛,建中式文庙,却将“北属时期”定义为“抵抗同化的千年”;中国影视剧、李子柒内容在越南风靡,却不妨碍其坚守独立国家认同。
而新疆的各民族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多元一体”的格局。
领土的稳固,从来不是靠武力征服或时间长短,而是“人心的认同”。
新疆的融入,是因为中原王朝用“屯垦戍边+文化交融”织就了“命运共同体”;越南的独立,是因为其原生认同从未被真正替代。
国家的本质,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对“共同体”的认同。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越南是越南人的越南,尊重这种基于历史的认同选择,才是文明相处的正道。
信源:2025-09-24中国新闻网《从新疆文物古籍解码“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
来源:进击的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