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石台县小河镇梓丰村承载村民记忆的山洞旁,县人大代表聂锦秀正与一群孩子热烈讨论山洞周边防护设施的建议。这一场景,是梓丰村人大工作的生动日常——将儿童视角融入基层治理,让人大代表更贴近群众需求,既打造了“童言筑治”特色品牌,又为村级人大工作注入新活力。
在石台县小河镇梓丰村承载村民记忆的山洞旁,县人大代表聂锦秀正与一群孩子热烈讨论山洞周边防护设施的建议。这一场景,是梓丰村人大工作的生动日常——将儿童视角融入基层治理,让人大代表更贴近群众需求,既打造了“童言筑治”特色品牌,又为村级人大工作注入新活力。
儿童“金点子”成代表履职“活线索”
年初,梓丰村专门为村里几位表现出敏锐观察力的儿童正式颁发“儿童观察员”聘书,鼓励他们充分发挥好奇心与洞察力,多关注村庄环境变化、民生细微小事,用童言童语为村基层治理贡献独特智慧。
县人大代表聂锦秀的走访包里,放着一本“儿童观察员记录册”。作为梓丰村人大代表联络站驻站代表,她多了“儿童议事团”指导老师的身份。孩子们记录的“童趣发现”,成为她提出建议、推动治理的重要线索。梓丰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创新推出“儿童参与人大意见征集”机制,通过“儿童代表议事团”“儿童观察员”等载体,让孩子从“旁观者”变“参与者”。议事团每月召开“童言议事会”,人大代表全程参与,将孩子们提出的“延长农家书屋开放时间”“给简易桥梁加护栏”等建议整理成《儿童民生需求清单》。其中,“夏季防溺水宣传要让爷爷奶奶也听懂”的建议,经代表调研后,推动村里制作方言版防溺水宣传音频,在村头大喇叭循环播放,效果远超预期。
“儿童观察员”制度也让代表们收获颇丰。9岁的小观察员陈志灵在册子上画了一幅“哭泣的小河”,反映“桥下有塑料袋堆积”,聂锦秀看到后立刻通知村委会清淤队,现场发现3处隐蔽垃圾点,随后村里建立“儿童监督+代表督办+村民落实”的河道保洁闭环机制,如今村里小河清澈见底。议事团孩子多次探访山洞后,提出“修缮山洞并添置警示标牌”的建议,既保障通行安全,又保留老地方的服务功能。还有孩子提议让“谢记生活超市”作为临时候车点,为村民、退役军人和孤寡老人免费提供饮用水,这些建议都被认真记录在册。聂锦秀说:“孩子们的‘小意见’往往藏着群众的‘大期盼’。”今年以来,仅通过儿童渠道收集的有效建议就有7条,其中3条已转化为具体治理举措。
代表“全程陪跑”让童趣创意落地生根
在梓丰村“儿童提案大赛”现场,县人大代表陈木苗正耐心指导“萌芽队”的孩子们修改提案。作为大赛的“陪跑导师”,他不仅教孩子们设计调查问卷、统计村民意见,还手把手教他们规范建议格式,让稚嫩的想法变成有数据支撑、可操作的“准议案”。这是梓丰村人大工作的创新做法——将儿童参与纳入代表履职全流程。从提案撰写到调研论证,从建议提交到跟踪落实,人大代表全程“陪跑”。对优秀儿童提案,由代表整理形成正式建议提交;对涉及村内事务的建议,代表们在村民代表会议上专题提出,推动村委会纳入年度工作计划。针对孩子们提出的“维修山洞并加装护栏和警示标牌”的建议,代表们多次实地查看,联合村委会制定并完成了简易维修和安全设施加装的初步方案;关于“让谢记超市作为候车点并免费供水”的提议,代表们主动联系店主谢三宝,对方欣然同意,代表们还协助制作了“爱心候车点”标识牌。
亲子议事会则成为代表联系家庭、凝聚治理共识的新平台。每季度,人大代表牵头组织“圆桌议事会”,邀请家长和孩子共同讨论“家风与村规融合”“乡村环境改善措施”等话题。当有孩子提出“把老百姓的农副产品统一回收再帮忙找销路”时,县乡两级代表联动开展调研,协调将老百姓的家禽、蜂蜜、芝麻、玉米等农产品统一回收到村合作社,再对接外部渠道拓展销路。
制度保障让“童言力量”长效融入人大工作
“张奶奶家的老织布机被列入‘乡村老物件保护清单’啦,这是我提的建议!”在梓丰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建议落实公示栏”前,小议事代表陈劲宇正指着公示单兴奋地告诉同学。公示栏上,“儿童建议转化清单”清晰列出建议内容、提出人、推进进度及代表监督人,每月更新一次,让孩子们能清楚看到自己的想法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
为让儿童参与不流于形式,村里建立“三级联动”落实机制:人大代表负责建议初审和跟踪督办,村委会负责具体落地实施,儿童议事团负责效果评议。针对孩子们提出的“保护乡村老手艺”建议,代表们推动成立“乡村非遗保护小组”,邀请老手艺人定期开班授课,传承织布、竹编等传统技艺。
在品牌塑造上,梓丰村人大代表联络站整理形成《儿童参与基层治理人大工作案例集》,其中收录的“代表陪同儿童提提案”“方言防溺水宣传落地”等3个典型案例,被周边多个村推广借鉴。这些案例还吸引了公益组织和企业关注,在代表协调下,已有两家企业捐赠图书100册,资助“农家书屋暨我在文明实践站过暑假”活动项目,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夕阳西下,梓丰村的山洞里,孩子们在加装了护栏的区域悠闲玩耍;不远处的谢记超市门口,“爱心候车点”的牌子格外醒目,几位老人正喝着免费提供的饮用水等候公交车。从儿童的“小声音”到人大代表的“大建议”,从单个案例的创新到制度机制的完善,梓丰村的实践证明:当人大工作始终贴近群众、扎根基层,当每一份声音都被认真倾听,乡村治理必将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播下的“希望种子”,终将成长为乡村振兴的茂密森林。(陶金)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