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靠扫地机器人起家的小家电企业,突然宣称要造对标布加迪的超级豪车、做能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的高端手机——追觅科技近期抛出的跨界计划,在科技圈掀起广泛关注。
文丨《星岛》见习记者 屈慧 深圳报道
编辑丨周昊
一家靠扫地机器人起家的小家电企业,突然宣称要造对标布加迪的超级豪车、做能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的高端手机——追觅科技近期抛出的跨界计划,在科技圈掀起广泛关注。
“PPT造车”“用概念炒估值”的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而追觅创始人俞浩却在社交平台坚定表态:“无畏不一定来自无知,我们做过资金测算,有压力但可以承受。”
9月23日追觅也在接受《星岛》记者采访时表示,追觅汽车定位立足全球的新能源超豪华汽车品牌,希望从高端市场切入,抓住智能化升级之下的超豪华汽车空白市场。
一边是公司不足百亿元的年营收体量,一边是千亿级投入的硬核赛道,追觅的跨界底色究竟如何?这场看似“天方夜谭”的豪赌,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与风险?
从扫地机器人到“宇宙梦想”
追觅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智能硬件品牌,总部位于苏州,其创始人俞浩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航天专业,是清华大学科技平台——“天空工场”的创始人。
目前,追觅主营扫地机器人、洗地机、吸尘器、吹风机、除螨仪、空气净化器等产品,据市场机构IDC数据,在扫地机器人赛道,追觅2024年以8%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五。
经过多年发展,扫地机器人赛道市场已趋于饱和,头部厂家之间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行业“内卷”背景下,头部厂家纷纷探索拓展业务面进行转型。但追觅大概是这批扫地机器人品牌里最高调、步子迈得最大的一家。
追觅在对外宣传中刻画出了其野心图景:打造“人—车—家—宇宙”生态,比雷军+马斯克合起来的愿景还要大。
汽车业务方面,追觅直接锚定超级豪车领域。追觅创始人兼CEO俞浩设想:汽车业务划分为追觅汽车和星空汽车两大品牌,前者主做对标布加迪的车型,有电动和增程式版本;后者投资孵化子公司,对标库里南、宾利的车型,“可以完全PK理想汽车”。追觅也向《星岛》表示,公司目前已组建了近千人的造车团队,核心在国内,海外团队也在同步搭建中。
9月17日,追觅汽车官方微博还对外发布了汽车的设计外观图,形似布加迪的车身与无B柱和后视镜的设计有一股浓浓的AI绘图味。——这些都显示着,追觅对于造车一事还只停留在很前期的概念设计层面。
追觅也对《星岛》记者表示,追觅汽车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计划于年底美国CES展首发,2027年上市推出。
追觅汽车官方公布设计外观
而在竞争格局已经几乎“锁死”的手机领域,俞浩更是敢想:“走五千元以上高端路线,与华为、小米三分天下”。公司宣布首款追觅手机搭载天文级摄像头,已经在海外获亿元订单。
和汽车业务一样,追觅手机依旧只有图文宣传物料,并没有实体机或者实验室产品对外展出。
汽车和手机都是技术集大成之领域,资金投入量大且不说,供应链条长且复杂,市场竞争更是激烈无比。两个市场目前发展已非常成熟,几乎只能容下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厮杀”的空间,追觅凭何入局挑战?
扫地机器人也能共通汽车?
2024年10月,追觅创始人兼CEO俞浩在个人微博中称:“在人工智能的时代,一台扫地机与一台汽车的共通之处,比外表看起来要多得多。”
俞浩个人微博
扫地机器人与汽车,这在汽车行业人士看来相差甚远,所谓的“技术复用”更像是一种“幻觉”。
据《星岛》了解,追觅的技术沉淀主要在以高速数字马达技术为核心的扫地机器人、吹风机等家电产品上,并在这些产品上衍生积累了AI算法、运动控制等技术。
追觅对《星岛》记者称,在超级马达加持下,将带来极致的动力体验,追觅的目标是要造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车。
国科新能创投创始合伙人方建华对《星岛》指出,追觅积累的技术与汽车所需技术不在一个量级和层级上。任何产品从消费级到工业级再到车规级,每一级之间都存在很大区别,而作为消费级产品的扫地机器人技术,无法照搬移植到汽车上。
方建华表示:“从南边50多度高温到北边零下40度低温,从平地到颠簸路段,从低速到高速行驶,车规级产品和技术使用场景与环境相对稳定的室内完全不同。车的防尘、防水、防霉、设计寿命、安全等技术要求也在更高的维度上。”
事实上,2017年老牌家电企业戴森就曾宣布投资20亿英镑研发电动车,试图将家电领域的马达、电池技术移植到汽车上,但最终因“无法实现商业可行性”在2019年放弃。
国内扫地机器人行业龙头石头科技也将业务伸向新能源领域,在2024年推出“极石汽车”,但上市至今累积交付也才一万余台。
追觅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即便能造出“转得快”的电机,但整车集成、底盘调校、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仍是空白。
“追觅对车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方建华直指要害:电动车是电机直驱,想跑快很容易,难的是在该停时能停、该转弯时能转弯,安全、稳定、智能才是核心。
从供应链和销售体系看,追觅现有的网络也不足以支撑汽车产品。方建华指出,追觅出身于制造业,在控制供应链和生产成本方面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优势,但家电和汽车产业链的工况完全不同,供应链还要再打造一套体系,需要下很多功夫。同理,尽管追觅有6000多个网点的销售网络,但由于产品差异太大,销售网络也难以实现共通互用。
而在手机领域,追觅对《星岛》称,追觅过去在AI算法等方面所积累的技术和研发经验和供应链资源都可以有效复用,天文业务所积累的数据将有效支撑手机产品的独特功能。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对《星岛》直言,追觅此前积累的摄像AI算法主要用于“路径规划”,而手机AI影像侧重光影、色彩、多摄协同等技术,“跑的完全不是一个轨道”。手机影像赛道老品牌们早已“卷”到极致,背后都是数年的技术积累与亿元级投入,追觅想靠“天文级摄像系统”突围难度极大。
孙燕飚表示:“手机产业早已结束增量战斗,行业格局非常稳定,中国只剩大玩家在争夺存量市场,海外高端市场近年来也只有谷歌依靠强大生态和资金能力实现突围。在没有很亮眼的产品创新之下,手机市场早已经没有新品牌的存活空间了。”
资金与市场:双重错位下的抉择
在技术之外,追觅想要造车还面临着巨量资金问题,而且汽车产业的“烧钱”程度可能远超追觅预期。
蔚来创始人李斌早年曾直言,“没有400亿元别想造车”,而后来实际发展中,蔚来投入了上千亿资金还未取得盈利。实力强大如小米集团,也是花了300亿才撑起了汽车业务。
追觅目前还只是一家年营收在百亿元上下的企业。据媒体报道,2023年该公司营收约为80亿元,2024年约为150亿元。
更严峻的是,追觅自身的资金状况并不乐观。5月以来,就有市场传言称追觅对赌失败、资金断裂、将要破产等。而在此之前,一批早期投资人陆续退出了追觅。最近两年,俞浩与公司共计拿出约50亿元回购老股,其持股比例从45%提升至70%。
据《星岛》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近期,俞浩全资持股公司向银行质押了追觅股份。
这也侧面印证了其资金压力。
俞浩100%控股的公司出质追觅股权
对此,追觅创始人兼CEO俞浩屡次回应质疑,称“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造车不是营销、是真做”“资金可以承受”。追觅还表示,追觅汽车已实现首轮融资,但未对外透露融资额和投资人。
按照追觅规划,其新工厂面积预计是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而特斯拉柏林工厂的前期投资超过50亿美元。这意味着,追觅至少要储备3~4年的营收才足以启动一个海外工厂。
方建华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冲出重围,正是因为形成了成熟的供应链优势。选在欧洲建厂,一方面增加了追觅的生产成本和管理半径,另一方面也极容易遇到政策和地域的不适。
事实上,随着华为和小米等大型高科技企业入局,全球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已初步形成,国内市场甚至进入了淘汰期,资本对整车企业投资的兴趣度已大幅下降。
而在市场定位方面,方建华认为,新品牌如果要实现异军突起,一定会出现在细分市场上,但他并不看好追觅的高端跑车路线。一方面是因为豪车市场需求小、规模效应低,另一方面豪车消费者极为注重技术与品牌积累,毫无根基的新品牌极难成功。
不过追觅看起来似乎信心十足。追觅对《星岛》记者表示:“现在是入局汽车的关键时间点,行业存在‘苹果机会’,高端、超高端豪华市场相对空缺;追觅希望利用中国汽车产业培育出来的能力,新入局的企业可以快速进行品牌高端化和全球的布局。”
星岛视角
创新需要理想,但理想必须扎根现实。
从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到许家印的“恒大汽车”,从锤子手机的“情怀创业”到柔宇科技的“折叠屏梦”,中国科技行业从不缺伟大理想。
追觅突破“舒适区”的勇气值得我们尊重,但跨界创新不是“拍脑袋决策”,更不是“PPT画饼”,需要敬畏行业规律、夯实技术根基、把控资金风险。
一个颇具黑色幽默的事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发展速度,甚至快于追觅“写PPT”的速度。
当追觅仍将目光瞄准布加迪时,9月20日,比亚迪仰望U9X在德国ATP测试场以496.22km/h的成绩,取得了全球超跑极速第一的成绩,将一众布加迪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追觅的跨界梦,究竟是“破局之举”还是“画饼充饥”,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来源:星岛记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