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看过来!小鹏AI校招扔百万年薪,90后羡慕:00后的起点都这么高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4 01:37 1

摘要:9月19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体育馆座无虚席,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以“1995级计算机系大师兄”身份站在讲台上,身后LED屏滚动着“史上最大规模AI人才校招”的标语。这场宣讲会像一颗投入秋招湖面的炸弹,不仅让在场学生举起手机狂拍,更让全网应届生炸开了锅:现在

当2026届应届生还在纠结“秋招第一份简历该投哪家”时,小鹏汽车一张红色校招海报突然在高校BBS刷屏——“AI方向岗位年薪可达百万”。

9月19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体育馆座无虚席,小鹏汽车CEO何小鹏以“1995级计算机系大师兄”身份站在讲台上,身后LED屏滚动着“史上最大规模AI人才校招”的标语。这场宣讲会像一颗投入秋招湖面的炸弹,不仅让在场学生举起手机狂拍,更让全网应届生炸开了锅:现在的AI校招,已经卷到“毕业即百万”了?

一、百万年薪校招:是噱头还是行业刚需?

“年薪百万”这四个字,放在三年前的校招市场,几乎是天方夜谭。2022年,互联网大厂算法岗校招总包天花板不过60万,传统车企机械工程岗应届生起薪普遍在15-25万。但现在,小鹏直接把AI岗位的薪资拉到了“百万级”,这背后到底是企业营销噱头,还是智能汽车行业的真实需求?

从数据看,小鹏的招聘规模绝非“作秀”。据其人才招聘负责人透露,2025年初公司已推出6000人招聘计划,半年后又新增2000人编制,其中“智能驾驶领域人才招聘持续加码,大量岗位投向AI大模型(如VLA、VLM)等前沿方向”。这意味着,仅2025年小鹏就计划招聘8000人,而AI相关岗位占比可能超过30%——按此推算,AI人才需求至少2400人,规模相当于3个中型互联网公司AI Lab的总人数。

更关键的是岗位方向:VLA(Visual-Language-Action,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和VLM(Visual-Language Model,视觉语言模型)。这两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术语,其实是下一代智能驾驶的核心。简单说,现在的智能驾驶系统(如特斯拉FSD、小鹏XNGP)主要靠“看路”(视觉传感器)和“记路”(高精地图)行驶,但遇到突发情况(如施工路段、行人横穿)时,仍需要人类接管;而VLA/VLM模型要做的,是让汽车像人类一样“理解场景”——看到路边的“前方学校,减速慢行”警示牌,不仅能识别文字,还能理解“学校区域可能有孩子冲出”,进而主动减速、观察,甚至预判风险。

这种“理解能力”正是当前智能驾驶的最大短板,也是车企竞争的“生死线”。2025年上半年,小鹏XNGP系统用户渗透率已达78%,但在“无高精地图区域”的接管率仍有23%,远高于特斯拉FSD的1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VLA/VLM等前沿AI方向突破,而这类人才在全球范围内都极度稀缺。据LinkedIn数据,2025年全球VLM相关工程师缺口超过5万人,中国占比达40%,应届生更是“一才难求”。

“不是我们想给百万年薪,是市场逼的。”一位小鹏智能驾驶部门的HR私下透露,“去年我们想挖一个有VLA项目经验的算法工程师,对方开价年薪200万,还被百度抢走了。校招虽然给百万,但培养成本低,忠诚度高,长期看更划算。”这或许解释了小鹏的“豪赌”——与其花200万抢成熟人才,不如用100万赌应届生的潜力。

二、从“造汽车”到“造大脑”:小鹏的生死战

何小鹏在宣讲会上说:“2015年我刚创业时,车企比的是谁能把电池装上车;2020年比的是谁的自动驾驶能跑高速;2025年,我们要比谁的汽车能‘思考’。”这句话道破了小鹏校招背后的战略焦虑——智能汽车的竞争,已经从“硬件军备赛”转向“大脑算力赛”,而“大脑”的核心就是AI人才。

2025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早已不是“躺着赚钱”的时代。乘联会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45%,增速从2023年的30%降至15%,价格战打得惨烈:特斯拉Model 3起售价跌破20万,比亚迪海豹直降3万,小鹏G6也被迫降价2.5万保销量。当“电动化”红利见顶,“智能化”成了唯一的破局点。

小鹏的押注很明确:用XNGP系统建立技术壁垒。2024年,小鹏推出XNGP 4.0系统,号称“无图全球通”,但实际体验中,面对复杂路口(如上海陆家嘴环形天桥下)仍会出现“犹豫”——识别不出地面标线时,系统会频繁提示“请接管”。而要实现何小鹏口中的“2027年全场景无接管”,必须在VLA/VLM模型上突破,让汽车具备“常识推理”能力。

这需要大量AI人才做支撑。比如训练一个VLM模型,需要工程师标注百万级“图像-文本-动作”数据(如“看到红灯→减速停车”“看到救护车→靠边让行”),优化模型参数,还要解决车规级芯片的算力适配问题(汽车芯片算力比手机低,但需要实时响应)。这些工作不是靠几个“大牛”就能完成,需要成百上千人的工程师团队“堆人力”。

反观竞争对手,压力同样不小。特斯拉FSD依赖美国数据训练,在中国路况适配不足;华为ADS虽然技术领先,但受限于“不造车”的定位,无法深度整合整车硬件;蔚来、理想则在AI大模型领域布局较晚。小鹏若能在2026-2028年窗口期内用校招人才建起技术壁垒,就能在智能化竞争中占据先机。

“这不是简单的‘抢人’,是‘抢时间’。”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指出,“智能驾驶技术迭代以季度为单位,晚一年突破,可能就被对手拉开代差。小鹏现在招的这批应届生,3年后正好能成长为核心工程师,支撑XNGP 5.0的研发——这步棋,何小鹏看得很远。”

三、百万年薪应届生:机遇还是“甜蜜的陷阱”?

“看到‘年薪百万’时,我手都抖了。”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2022级学生李想(化名)告诉时代财经,他当场投了“VLM算法工程师”岗位,“我绩点3.8/4.0,发过一篇IEEE会议论文,本来想去字节跳动,现在有点动摇了。”

像李想这样的“尖子生”,正是小鹏的目标。但“百万年薪”并非“人人有份”。据小鹏校招手册显示,AI岗位分为“算法研究员”(年薪80-100万)、“算法工程师”(年薪60-80万)、“数据工程师”(年薪40-60万)三级,只有“算法研究员”能触达百万级,且要求极高:计算机相关专业GPA前5%,有顶会论文(如NeurIPS、ICML)或国际竞赛获奖(如Kaggle、RoboCup)经历,还要通过6轮技术面(含代码题、算法题、项目答辩)。

“普通学生别抱幻想,百万岗全国可能只招20人。”一位参与过校招评审的工程师透露,“去年我们收到3000份AI岗位简历,最后发了80个offer,其中总包超80万的只有5人。”

即便拿到百万offer,压力也不小。某新势力车企AI算法岗员工王磊(化名)吐槽:“我们部门平均下班时间是晚上11点,周末单休是常态。算法迭代快,今天训练的模型准确率90%,明天竞争对手发论文就到95%,根本不敢停。”更现实的问题是“技术保质期”——AI领域知识半衰期不到3年,应届生若入职后停滞学习,可能3年后就被更年轻的毕业生取代。

行业周期风险同样不容忽视。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库存系数已达1.8(警戒线为1.5),部分车企开始缩减非核心岗位。若未来2年渗透率见顶,车企盈利下滑,高薪能否持续?“2018年区块链火的时候,应届生年薪50万抢着要,结果2019年行业崩盘,很多人被迫转行。”王磊提醒,“AI现在热,但也要警惕‘泡沫破裂’的风险。”

不过,机遇也真实存在。相比传统行业,AI岗位的成长速度堪称“坐火箭”。以小鹏为例,2023届校招入职的AI工程师,现在已有3人晋升为小组长,带领5-8人团队,年薪涨幅超50%。“汽车行业的AI应用场景比互联网更复杂,也更锻炼人。”一位2023届员工说,“你做的算法直接影响几十万台车的安全,这种成就感是写App无法比的。”

四、人才战升级:整个行业都在“抢人”

小鹏的“百万校招”,像一块投入池塘的石头,激起了连锁反应。9月20日,蔚来汽车悄悄更新了校招页面,将“智能驾驶算法岗”薪资上限从60万提高到80万;理想汽车则宣布“2026届AI人才招聘规模翻倍”;华为、百度更是直接派人到华南理工、清华等高校“驻点宣讲”,开出“年薪70万+股票”的条件。

这场“人才军备赛”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一方面,车企对AI人才的争夺,倒逼高校加速培养。2025年9月,清华大学新增“智能驾驶工程”微专业,课程涵盖VLA模型训练、车规级算法部署;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小鹏共建“智能驾驶联合实验室”,学生可参与真实项目研发。

另一方面,应届生的“专业选择”也在被影响。据某高考志愿填报平台数据,2025年“人工智能”专业搜索量同比增长210%,超过“临床医学”“金融”,成为最热门专业。“现在高一学生家长就来咨询‘学AI能不能进车企拿百万年薪’。”一位教育咨询师苦笑,“我只能告诉他们:先确保孩子数学能考140分。”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薪资鸿沟”的扩大。2025年校招市场,计算机专业应届生平均起薪达35万,而机械、材料等传统工科仅18万,差距近一倍。“这很不公平,但也没办法。”一位机械系教授无奈地说,“汽车行业都在向‘科技公司’转型,传统工科的价值确实在下降。”

五、冷思考:中国AI产业的“人才红利”能持续多久?

当小鹏用“百万年薪”抢应届生时,我们更该思考:中国AI产业的“人才红利”,是真的“红利”,还是虚火?

乐观者认为,大量人才涌入将推动技术突破。2025年中国AI专利申请量占全球60%,智能驾驶专利占比达55%,人才是核心动力。若校招能持续输送新鲜血液,未来5年中国有望在VLA/VLM等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但风险同样存在。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资本催生的“人才泡沫”往往脆弱。2015年O2O风口,应届生运营岗年薪30万,结果行业崩盘后大量裁员;2018年区块链热,年薪50万抢人,最终90%企业倒闭。现在的AI校招,是否会重蹈覆辙?

关键要看“技术落地能力”。小鹏若能让这批校招人才真正推动XNGP系统迭代,降低接管率,提升用户体验,那百万年薪就是“值得的投资”;反之,若技术突破不及预期,高薪就会变成企业的“财务负担”,最终可能被迫裁员。

对00后应届生来说,与其盯着“百万年薪”的数字,不如关注三点:企业是否有真实的技术需求(别去“蹭热点”的公司)、团队是否有大牛带教(应届生成长需要导师)、岗位是否贴近核心业务(边缘项目容易被砍)。毕竟,职场是场马拉松,30岁时的薪资,永远比22岁时的“百万”更重要。

结语

小鹏汽车的“百万校招”,与其说是一场招聘,不如说是中国汽车产业向“科技化”转型的宣言。当车企开始用互联网的薪资抢AI人才,当应届生为“VLM算法”岗位挤破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命运的机遇,更是一个时代的转向——未来的汽车,不再是“四个轮子的沙发”,而是“移动的智能终端”;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能造车”,而是“谁能造更聪明的车”。

对00后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残酷的时代。年薪百万的机会真实存在,但需要你有“真本事”;行业风口可能转瞬即逝,但只要选对方向,持续深耕,30岁时的你,或许能比现在的何小鹏走得更远。

最后想问:如果是你,会放弃互联网大厂的稳定,去车企赌一个“百万未来”吗?

来源:我为机狂31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