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摄影师都上门服务了,真是太贴心了!”近日,裕华区八五零社区在开展公益拍摄证件照活动中,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士免费拍摄高质量的证件照,用镜头定格温暖,传递关爱。
“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摄影师都上门服务了,真是太贴心了!”近日,裕华区八五零社区在开展公益拍摄证件照活动中,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士免费拍摄高质量的证件照,用镜头定格温暖,传递关爱。
八五零社区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老旧小区,这里的居民有许多是在一起工作了一辈子的同事,也有许多是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的“发小”,都是睦邻友好的“老街坊”。熟人社会的底色里,藏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羁绊。在裕华区委社会工作部指导、裕兴街道党建引领下,八五零社区以“家人治家”为核心理念,将这份天然的亲近感转化为治理动能,通过志愿服务让“家人”意识扎根在社区每个角落,走出了一条熟人社区的善治之路。
能人先锋队贴心互助
“咱院儿的事,就得咱自己人上心。”这是八五零社区居民常挂在嘴边的话。社区工作人员深挖“熟人资源”,把院里有本事、有热情的“能人”拢到一起,组建了“能人先锋队”。这里所说的“能人”不是外人,是治病救人30余年的退休医生;是爱好剪纸、刻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也可能是说话有分量的老邻居。他们熟门熟路,更懂街坊们的“急难愁盼”。
小区里的段新民老师傅是先锋队里的“文艺骨干”,逢年过节或是院里谁家有喜事,他剪的喜字、刻的窗花总会准时出现在大家眼前,红纸上的纹路灵动鲜活,透着浓浓的喜庆劲儿。为了让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更好地传承,让段师傅的晚年生活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社区专门为他打造了“非遗工作室”,每月定期举办“非遗课堂”。因此,段新民便成为年轻人的“师傅”,手把手教着那些对剪纸刻纸感兴趣的青年,从构思到下刀,让指尖上的“功夫”一点点传承下去。
社区里的张金兰大姐,更是居民们信赖的“贴心人”。曾在居委会兢兢业业服务20余年,退休后的她反而更加忙碌了——谁家的水管漏了需要帮忙联系维修、哪家的婆媳之间拌了嘴需要调解……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准是她。张大姐总是乐呵呵地应着,跑前跑后地帮忙,用她的热心肠温暖着邻里。目前,“能人先锋队”已有50余人,覆盖文艺表演、家政维修、矛盾调解等多个领域,去年帮街坊解决大小事儿150多件,用“自家人”的信任,让治理少了距离感,多了烟火气。
互助养老+“喘息服务”并行
八五零社区的老年人多,不少是看着彼此从青年走到暮年的“老伙计”。70岁的帮80岁的买个药,65岁的陪90岁的聊聊天……社区工作人员组织身体好的老年人开展邻里互助,“低龄助高龄”的模式让八五零社区的老年人在互助中感受温暖,就像年轻时互相照看孩子一样,守护着社区“大家庭”。
“现在我帮她,等我走不动了,总会有年轻人帮助我的。”社区69岁的崔占津阿姨每天帮7号楼的失能老人取药、买菜,她说这种“今天我帮你,明天他帮我”的互助养老,不仅解决了高龄老人的实际困难,更在社区种下“守望相助”的爱心种子。
失能老人家庭的“24小时无休”照料压力,是许多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社区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医科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推出“喘息服务”项目,大学生志愿者每月定期上门,为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护理、康复按摩,陪老人聊天解闷,让家属能暂时“松口气”去买菜,去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以前连下楼倒垃圾都得算着时间,现在志愿者一来,我能踏踏实实去趟超市,这‘喘息’的时间比啥都珍贵。”居民朗阿姨的丈夫因病卧床2年,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让她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两小时”。截至目前,该项目已服务了12户失能家庭,用专业力量为家庭“减负”。
“老院子”里的互助有温度
“王叔,让孩子们在一起做作业吧!”八五零社区工作人员发现快递员、外卖员忙起来顾不上管孩子。“1+7理事会”主动对接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专业老师,在“暖新驿站”办起了暑期托管班。快递员小杨的儿子在这里跟着老师学演讲与口才,回家总缠着爸爸说:“今天王老师教我们练绕口令,还让我上台讲故事呢!比看动画片有意思多啦!”
八五零社区里每天来来往往的快递员、外卖员中,有的是院里走出去的年轻人,有的是刚搬来的“新邻居”。“都是咱院儿的‘家人’,得让他们在这儿生活得踏实。”这个想法一提出来,红色社区社会组织“1+7理事会”立刻响应。“1+7理事会”的“1”是社区党组织牵头,“7”是八五零社区里曾经的7个“自然院”的代表,有老党员、居民代表,还有热心的年轻人。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在党群服务中心原有区域建个“暖新驿站”,让新就业群体可以歇脚、喝水、充电,墙上还挂着八五零社区老院里的老照片,让这些新面孔也能感受到老院子的“温度”。
除了搭建“暖新驿站”,“1+7理事会”更是把“家人治家”的理念落到了更多实处。小区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隐患大,理事会主动对接社区、物业,帮助敲定建充电桩的位置,确保每栋楼100米内都能方便充电。如今,理事会已牵头参与并落实了“暖新驿站”、老旧小区改造、增设充电桩、增设健身器材等实事,让“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众人办”成了老院子里的新风尚。
从一起长大的发小,到守望相助的老街坊,八五零社区的治理智慧,就藏在“家人”二字里。当志愿服务成为“家人”间的日常互动,当社区事务变成“一家人”的共同牵挂,老院子里的温情便成了社区治理最坚实的根基。这份“家人治家”的理念,必将让八五零社区居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让基层治理充满暖暖的人情味。(记者 柳安臣)
本文来自【石家庄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