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梅毒是一种古老的性传播疾病,大约在16世纪初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此后在全国蔓延开来。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数据,2023年我国梅毒新发病人数530116例,2024年增加到674148例,病例增幅较快,报告发病数居乙类传染病第3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肺
梅毒是一种古老的性传播疾病,大约在16世纪初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此后在全国蔓延开来。根据《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数据,2023年我国梅毒新发病人数530116例,2024年增加到674148例,病例增幅较快,报告发病数居乙类传染病第3位,仅次于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由于与HIV有着相同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HIV感染者中梅毒阳性患者比例较高。
一项对约3.5万名参与者的meta分析显示[1],HIV感染者中梅毒阳性率为19.9%,其中男男性行为人群(MSM)HIV感染者梅毒阳性率为21.9%,显著高于异性传播人群(10.3%)。地域上,华北地区HIV/梅毒阳性率最高(31.7%),中南地区次之(26.7%),西北地区最低(15.0%)。梅毒阳性率随CD4+T细胞计数增加而下降(CD4+T细胞
HIV感染者梅毒流行情况的区域分布
1. 增加HIV感染的风险:尽管使用安全套等屏障方法是性活跃人群预防梅毒的有效工具之一,但这些方法并非百分之百有效。除了与HIV相同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外,梅毒还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播。梅毒可通过与溃疡部位的皮肤接触传播,而溃疡可能出现在安全套覆盖范围之外的区域。梅毒感染引发的组织炎症也会增加感染HIV的几率。
2. 加速HIV感染者病情进展:合并梅毒的HIV感染者病毒载量更高,CD4+细胞数更低,疾病进展加快。HIV感染和梅毒均可以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伤害。HIV感染者免疫力低下,可能导致梅毒快速进展至心血管梅毒和神经梅毒阶段,加重HIV感染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认知功能损伤。
3. 梅毒治疗使得HIV治疗变得更加复杂:梅毒治疗通常使用青霉素,HIV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也需要严格的管理和监测。双重感染需要联合治疗方案,会使得治疗过程和监测更为复杂。
梅毒螺旋体为梅毒感染的病原体,青霉素治疗有效,足量、足疗程治疗可以治愈。HIV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增强机体对梅毒治疗的反应,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且病毒载量检测不到的HIV感染者,对梅毒治疗会产生更好的应答。若HIV感染未得到妥善治疗,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可能导致更高的梅毒相关并发症风险。HIV感染者若确诊并接受梅毒治疗后,必须进行神经、眼部和耳部检查,以确保梅毒完全治愈且未出现并发症。
HIV感染者需谨记:确诊后需及时并定期进行包括梅毒在内的性病检测,这是保证身体健康状况的最佳方式,一旦确诊感染,及时、满疗程进行治疗,以最大限度的维持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来源:海口防艾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