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三国文化流传广泛,主要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国人津津乐道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古已有之。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社会上就广泛流传着三国的故事,宋代有“说三分”的艺人,其实就是评书艺人,专门说三国的故事。《三国演义》有“拥刘贬
三国文化传播很广泛,尤其是在韩国和日本广为流传。从三国文化传播说起,似乎可以看到不同的社会环境,看到人们不同的心态。
中国的三国文化流传广泛,主要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国人津津乐道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古已有之。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社会上就广泛流传着三国的故事,宋代有“说三分”的艺人,其实就是评书艺人,专门说三国的故事。《三国演义》有“拥刘贬曹”的倾向,说刘备是仁义之士,而曹操是奸诈之徒。古代老百姓大多不读书,没知识,没文化,长期在田里耕种,平时只能欣赏评书、民间戏曲等艺术形式。当他们听到评书艺人说三国故事的时候,就去认真地听,当听到刘备落难的时候,他们就会一片唏嘘,甚至有的掉下泪来了,而听到赤壁之战中曹操被打败的时候,他们就鼓掌大笑。其实《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不是历史,只是小说家言,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而正规的史书《三国志》读的人却不多。因为里面的故事一般比较短小,不像《三国演义》写得这么长,写得那么绘声绘色。韩国和日本人却喜欢《三国志》,还还在此基础上演绎了很多故事。《三国志》最早可能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入韩国的。根据17世纪小说家金万重的作品《西浦漫笔》记述:“今所谓三国衍义者,出于元人罗贯中,壬辰后盛行于我东,妇孺皆口诵说。”所谓“壬辰”是指1952年发生在韩国半岛的“壬辰兵乱”,当时处于幕府之下的日本试图侵略韩半岛,遭到李舜臣等韩国民族英雄的阻击,败退之后,当时朝鲜王朝又遭到金国的侵略,称为“丙子胡乱”。韩国人渴望英雄来拯救国家,从中国传过去了《三国演义》,正好符合他们的民族心理,所以就有了老少都能欣赏的情景。
1937年日本作家吉川英制所做的日文版长篇小说《三国志》由于殖民统治的文化支配来到了韩国。在流传过程中,韩国的很多人都翻译《三国志》,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很多其他的作品。日本人也开始翻译《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并逐渐扩展开去,让三国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他们写作了很多关于三国文化的书籍,有上千种,其中有《女性三国志》、《三国志辞典》、《小说三国志》、《罗贯中不知道的三国志》、《数码三国志》等等,似乎应对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需要,有了市场化应用的意思。不管韩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有一定的中国情节,认为中国以前就是大国,是文化发达的地方,尤其是汉唐文化,是他们所崇拜的。虽然后来韩国和日本经受了资本主义的改造,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但汉唐文化仍然对他们的社会有一定的影响。不管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韩国人和日本人都在里面读到了故事,读到了阴谋和算计,似乎陶醉于其中的智谋和厚黑学,往往忽略了大层面的东西。
《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人看到的是天下大势,看到的是这种历史趋势中每一个人的能力,每一个人的性格,而不是单单只看人物。当然也有人只看人物看故事,却不会看到整体。韩国和日本人喜欢个别人物,不管是喜欢刘备还是诸葛亮,不管是喜欢关羽还是张飞,都有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闪光。尤其是关羽,不仅停留在文学层面和人们喜爱的层面,而且上升到民间宗教的范畴。在韩国人的心目中,关羽和孔子并称为中国的两个“神”。汉城的关羽庙是地方第五号文化遗产,每年要举行一次祭祀仪式。日本人重视诸葛亮的忠义精神,看重的是诸葛亮一心辅佐后主刘禅的事迹,要学习诸葛亮的精神,其实就是宣扬向天皇效忠。日本人还喜欢曹操,认为曹操善于用人,公私分明,善于用兵,是领导人的最佳人选。《三国志》中,曹操善于运用各种谋略,为自己求得生存和发展,最终统一北方。日本和韩国地方狭小,都有强烈的拓展地域空间的愿望。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最终三国鼎立,持续时间五十年左右,而韩国和日本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却地方狭小,需要谋求生存空间,即便不能拓展,也仍然要在各个大国的制衡之中实现力量平衡,就像维持三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一样。
除此之外,韩国和日本人喜欢《三国志》,喜欢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演绎,还要进行商业化推广。有《华容道》的游戏,有《三国杀》的游戏,还有各种各样关于三国的周边文化产品推出来。国人也不甘落后,开发了好几款关于三国的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套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三国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大IP,靠各种资本运作赚钱。国内有很多关羽庙,也有武侯祠,三国文化传播更为广泛,但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对于三国文化并不感兴趣,而是对互联网内容感兴趣。他们认识的三国人物可能是网络三国游戏中的人物,并不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当然韩国人和日本人认识的三国文化中的人物形象也不一定忠实于《三国志》或《三国演义》,因为经过资本运作的三国文化已经完全变了样子,不是书本体现出来的样子,当然会有很大的变化。但对于三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国人应该担当这样的重任,而不能只是让这样的文化在外国开花,还创造很多收益。有些国人认为三国文化存在着厚黑学的内容,不应该过分宣扬,叫做“少不读三国”。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三国文化中有很多计谋,也有很多人性的闪光,虽然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时曾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认为写得太过就会适得其反,但丝毫不影响三国文化的传播。尤其是《三国演义》中类型化的人物塑造方法,虽然显得单一化,但很容易让人们接受。
国人应该去读一读《三国志》,应该把三国文化发扬光大,也可以完全推向市场,搞市场化运作。尤其是年轻人,应该远离网络,多去读书,尤其要读一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反复读也不为过。起码可以看到很多历史人物成长的经历,看到人心的黑暗与闪光。
来源:铁剑帮帮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