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乐昌市人口迁移来源考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12:11 2

摘要: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以县志为主线索,考古报告及族谱为辅助线索。文中未采纳民间口传内容,确保推演结果的客观性。

注:本文基于县志、地区历史演变、中原人口迁移等历史信息进行综合推演。以县志为主线索,考古报告及族谱为辅助线索。文中未采纳民间口传内容,确保推演结果的客观性。

先秦远古时期

百越部落聚居地。《乐昌县志》(民国版):“先秦属百粤,秦为南海郡地。”

代表性遗址:

老虎冲遗址,位于乐昌市廊田镇马屋村,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印纹陶器,属粤北石峡文化遗址(碳十四测年约距今4000年)。

秦朝

公元前214年,秦平定岭南后,戌卒守边。属南海郡湟溪关戍守区(《史记·南越列传》)。

考古佐证:老坪石镇发现秦代兵器残件(《乐昌文物志》,2008)。

西汉至东汉

西汉时期,属桂阳郡(《汉书·地理志》)。

可考姓氏,如:

陈氏:

乐昌西南部(今梅花镇)汉代陶器群出土带“陈”字戳印陶片(《乐昌文物志》2008),与长沙马王堆汉墓“轪侯家丞”封泥书写风格相似,可能为戍边将领家属用具。清康熙《乐昌县志·古迹》载:“越城岭戍在县西百里,汉将陈氏立寨于此”。

东汉时期

建武年间(25–56年),桂阳太守卫飒凿山道五百余里,乐昌成为湘粤官道节点(《后汉书·卫飒传》)。

可考姓氏,如:

卫氏:东汉中期卫飒任桂阳太守,部分属吏或留居(《后汉书·卫飒传》)

邓氏:乐昌坪石镇发现东汉铭文砖残块,有“邓师作”三字(《广东出土文字资料汇编》2015),或与桂阳太守邓彪家族有关(《后汉书》卷66载邓彪“荆州南阳人”)。

魏晋南北朝

关键线索

中原战乱频繁(如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南朝梁末侯景之乱),北方士族与平民大规模南迁。乐昌因地处湘粤交界的骑田岭古道(连通湖南宜章与广东韶关)和武江水道,成为南迁汉民进入岭南的重要通道之一。

可考姓氏,如:

张氏:民国《乐昌县志·氏族志》明确记载:"梁天监十三年,张文志自始兴迁贝兴村,为乐昌张氏始祖。张氏引入曲辕犁(见贝兴村元代《张氏农书》抄本),推动北江流域梯田开发。陈霸先讨侯景时,乐昌张氏提供粮草见《陈书·高祖本纪》注引《始兴记》辑本。

邓氏:(南朝陈至隋)廊田镇《邓氏祠堂碑》(清嘉庆立)载:"祖籍桂阳,陈末徙乐昌"。邓氏在廊田修筑的"邓公陂"(唐代《元和郡县志》有载),沿用至明清。

萧氏:(南朝齐梁时期)《黄圃镇志》引已佚《萧氏瑶谱》称"梁武帝从侄萧誉后裔"。《乐昌民族志》:“萧氏瑶寨建筑形制承袭南朝干栏式风格。

欧阳氏:迁徙背景:原居湖南宜章县长策乡,因南朝梁陈之际湘南动乱迁入乐昌。清道光《乐昌县志·古迹》载:"欧阳祠在县北四十里,梁陈间湘人欧阳某避地居此",

白氏:北魏白氏族人南迁至乐昌(康熙《乐昌县志·氏族》)。今乐昌白石镇地名或与此姓相关(《乐昌地名志》,1993)

廖氏:东晋庐陵廖氏分支经南雄珠玑巷迁入(《粤北廖氏族谱》,清道光版)。佐证:乐昌黄圃镇出土东晋青瓷盘口壶,与江西吉安同期墓葬器物相似(《韶关考古文集》,2010)。

侯氏:(特殊案例)河南侯景之乱后,部分侯姓为避祸改姓“丘”,乐昌丘氏或与此相关(《中国姓氏源流史》,2009)。

隋唐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始兴郡设韶州,乐昌属之(《隋书·地理志》)。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原坪石县并入梁化县,后于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乐昌县。行政建置的调整促进了中原移民的定居。

大业年间(605-618年)开通大庾岭新道,促进中原移民南下(《元和郡县志》)。

可考姓氏,如:

邓氏(续南朝迁徙):廊田镇《邓氏祠堂碑》载:"隋大业中,邓某以屯田校尉驻乐昌",与《隋书·食货志》"岭南屯田"记载相符。唐代邓向任韶州司马,推动地方文教与水利建设(如“进士陂”)。

唐朝

依托大庾岭道(连接中原与岭南的官道)成为商贸与移民中转站。

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以及唐末期的黄巢之乱,引发中原士族以及平民南迁。

可考姓氏,如:

王氏:乐昌《王氏族谱》(明洪武修)载:"先祖王仲舒,元和间任韶州长史"。乐昌城郊出土唐代"王府"铭文砖(《韶关唐城遗址报告》2018)

罗氏:墓志铭:"先世自洪州(今南昌)徙韶州乐昌",与《广东罗氏源流》(2001)所述迁入路径一致。乐昌罗家洞摩崖石刻存唐代"罗"姓题记(《广东石刻汇编》2009),书法风格类颜体。

沈氏​​​:唐贞观至开元年间(627-741年),福建汀州迁至乐昌董水头(今属坪石镇)。开发梯田农业,建“沈氏宗祠”,后裔中出现宋代名臣沈邈。《乐昌县志》(民国版):“沈氏为唐时闽迁客家,主刑狱。”

​​陈氏​​:唐天宝年间(742-756年),自江西虔州(今赣州)迁至乐昌黄圃镇,属避安史之乱南迁。推动黄圃镇商贸发展,现存唐代“陈氏义渡”遗址。《黄圃镇志》:“天宝间,陈氏自虔州迁黄圃,设义渡便民。

​​麦氏​​​​:唐末(900年前后),自湖南郴州迁至乐昌庆云镇,属中原移民分支。开发庆云黄烟种植,现存唐代“麦氏古井”。《庆云镇志》:“唐末麦氏自郴州迁庆云,开垦烟田。”

五代十国(907-979年)

南汉时期

乐昌属南汉韶州,乾亨年间(917-925年)招募北方流民屯垦(《九国志·南汉》)。

可考姓氏,如:

龚氏:清《乐昌县志·兵防》载:"南汉时龚将军戍乐昌"。乐昌坪石镇五代城墙遗址出土"龚"字箭簇(《南汉考古》2020),或为驻军遗物。

谭氏:乐昌《谭氏家乘》(元至正修)称:"祖籍潭州(长沙),贩盐至乐昌定居",与南汉盐业政策(《南汉书·食货志》)相符。

李氏​​​​:后梁开平年间(907-911年),自南汉国(今广州)迁至乐昌九峰镇,属南汉官员后裔。建“李氏书院”,推动地方文教,后裔出宋代进士李延大。《九峰镇志》:“后梁时,李氏自南汉迁九峰,主学政。”

北宋至南宋

关键线索:

乐昌属韶州,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置永通监(铸钱机构),吸引工匠移民(《宋史·食货志》)。

大庾岭路扩建(《元丰九域志》),促进江西、福建移民南下。

北宋因“靖康之乱”及岭南开发需求,闽赣移民通过赣江—北江水道迁入乐昌,形成“一姓一寨”的聚落模式。南宋朝廷鼓励垦荒,移民开垦梯田可获田产。

可考姓氏,如:

刘氏:《宋会要辑稿·食货》载:"韶州永通监募匠千人",乐昌《刘氏族谱》(明初修)称先祖为"铜冶匠师"。乐昌老坪石镇发现北宋炼铜渣堆积(《广东矿冶史》2018),与刘氏聚居区重叠。

杨氏:康熙《乐昌县志》载:"杨文广平侬智高余部,留戍者屯乐昌"。

谭氏​​: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湖南宜章迁至乐昌庆云镇,属中原移民分支。开发庆云黄烟种植,现存宋代“谭氏古宅”。《庆云镇志》:“谭氏自宋迁庆云,开垦烟田。”

​​骆氏​​​​: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自福建汀州迁至乐昌乐城街道,属客家三次南迁分支。开发乐城商贸,现存宋代“骆氏码头”遗迹。《乐昌县志》(民国版):“骆氏自宋迁乐城,主漕运。”骆氏码头碑刻:“嘉定十年,骆公讳某,修码头通商。”

明朝

卫所军屯:乐昌设梅花千户所(《明史·兵志》),军户落籍。

战后重建:洪武年间平定粤北瑶乱(《明实录》广东卷),朝廷组织屯垦。

可考姓氏,如:

张氏:嘉靖《广东通志》载:"梅花所世袭千户张雄,原籍凤阳",与乐昌《张氏宗谱》记载吻合

黄氏:万历《乐昌县志》载:"黄伯善率汀州客民屯垦廊田"。

​​廖氏​​​​:明正统八年(1443年),自湖南蓝山迁至乐昌云岩镇出水岩村,属客家二次南迁分支。开基珠岩廖氏,建“廖氏宗祠”,明清时期涌现进士、举人十余名,如仲隆公任安徽凤阳府正堂。《珠岩廖氏谱馆记》:“正统八年,文隆公自蓝山迁乐昌云岩。”

​​苏氏​​: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自江西虔州迁至乐昌庆云镇,属中原移民分支。开发庆云黄烟种植,现存明代“苏氏古宅”。《庆云镇志》:“苏氏自明初迁庆云,主农耕。”

​​白氏​​​​: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自湖南宜章迁至乐昌黄圃镇,属客家三次南迁分支。推动黄圃商贸发展,建“白氏书院”。《黄圃镇志》:“白氏自明中叶迁黄圃,设书院教化乡民。”

清朝

清初“迁海令”解除后,粤北山区恢复开发,吸引赣南、闽西客家人迁入。同时,清廷鼓励垦荒,乐昌平原地区成为迁入重点。

可考姓氏,如:

黄氏:清初黄元约公自福建宁化迁入黄圃镇,主导石坎龙窑群生产,产品经北江销往广州。《宁化石壁黄氏族谱》载:"元约公康熙六十年迁乐昌",与乐昌《黄氏家乘》记载吻合。

李氏:雍正年间李火德后裔自福建上杭迁入黎埠镇,推广桑基鱼塘模式,形成北江最大蚕桑基地。光绪《韶州府志》载:"乐昌蚕丝岁出万斤,多出黎埠"。

杨氏:凤埠镇支系,盘王庙现存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瑶汉同心碑》,载杨氏捐资事。道光《乐昌县志·物产》首次记载"双季稻"种植。

邓氏:(楼下村支系)湖南桂阳迁入,主导大陂头水利系统。大陂头水渠现存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修圳碑记》,载邓氏牵头集资。光绪《乐昌乡土志》载:"邓龚何三姓轮作,一岁两收"。

清朝之后的演变比较清晰,这个留给大家独立思考。

注:

1.本文为历史演变过程推演,文中提到的个别区域可能会跟现代辖区的有出入,请理性看待。

2.地区广阔,简短的文章描述不一定能将所有镇区以及姓氏都提及,如需了解没提及的镇区,可以在评论区喊一声,到时补充。

来源:俞易国学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