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蜚声华县城乡的咸中戏剧队

B站影视 2024-12-06 06:47 3

摘要:我在咸林就读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咸林是陕西东府唯一一所完全中学。师生近两千人,颇具规模。平时大家除紧张有序的上课学习外,课外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十分地活跃。

回忆赵玉玑校长和咸林中学戏剧队

作者:程俊义

咸林中学是我的母校,赵玉玑是我的老师。我爱我的母校,更爱我的老师。然而最耐人回味地还是我在咸林中学戏剧队里,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

青年时代的作者(程俊义)

我在咸林就读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咸林是陕西东府唯一一所完全中学。师生近两千人,颇具规模。平时大家除紧张有序的上课学习外,课外的文化娱乐生活也十分地活跃。

记得当时初中部的歌咏队小有名气。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学生会组织的“地方戏剧队”。五四至五五年间的学生会主席是田云川和史建安。秦腔戏剧队的队长是张永祥。导演是赵校长,执行导演尚建武。司鼓是郭金海,头把板胡是我,二胡是魏绪元等同学。演员阵容:高中部有:张永祥、尚建武、韩珍(女)、赵志恭、刘育民。初中部有:卢富云(女)、杨秀川(女)、魏兆荣、史春琴(女)等(有些人记不清了)。学生会为了调节紧张的生活节奏,把每周二、四下午定为戏剧队活动排练时间。

记得建队起初,我们排练了一些传统古典小戏。如《小姑贤》、《柜中缘》、《重台别》等等。排练古典戏的另一个原因,主要是赵校长喜欢演唱古典折子戏。他终生酷爱秦腔艺术,据说一九四六年在渭南下吉中学、固市渭阳中学任教时,就经常在学校晚会上,挂衣演戏,一展英姿。到一九四八年暑假,他把固市中学学生会组织的业余剧团,带到社会上,在渭北一些集镇巡回卖票演出。票房收入非常可观。他的拿手戏是《苏秦激友》。当年西安易俗社名演员孟遏云的妹子孟小云正在固市中学上学。他给小云排了一折刘秀《走南阳》,巡回演出时,特别吸引观众。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五五年春,正义楼前一次晚会上的演出。那一次晚会,前边除歌咏队唱了几个歌曲外,下来共演了四个折子戏。有张永祥、卢富云、赵志恭的“柜中缘”,有尚建武、韩珍的《重台》,有魏兆荣的《镇台念书》,压台戏是:赵校长、张世俊、刘禀渭三个老师合演的《苏秦激友》。这次演出是赵校长到华县工作期间,在戏剧舞台上显露头角,大放艺彩的首次亮相。他声情并茂,功底扎实,演唱十分投入,台下掌声不断。此后,人们知道了赵玉玑不仅会办学,而且会唱戏,多才多艺。

咸中秦腔组全体组员与赵老师合影

一九五五年春季,戏剧队节目亮相后,先后有县广播站,邀请现场实况播出;莲花寺石渣厂邀请联欢演出;冬季在航校,参加了全县文艺比赛汇演。一时名声大震,蜚声城乡。回忆当时戏剧队走过的历程,张永祥、尚建武二位同学,起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张永祥同学功课学业好,善于团结人,性情温顺,爱好戏剧,时任宣传队长,上传下达起了重要地桥梁作用。

尚建武出身戏剧世家,父亲是专业演员。本人天资聪明,戏剧常识丰厚。当时他不仅会唱戏,,而且会导戏,同时又懂文武场面,是戏剧队举足轻重的人物,得到赵校长的赏识。尚建武小生长相,舞台动作规范。音韵唱腔到位,他爱唱,我会拉,和我相处很好。韩珍(女),热爱秦腔,脸型扮相好,音质清脆,唱腔到位,节奏感强,舞台动作稳健,目光传情有神,在戏迷行当里算得上数一数二的水平。他俩在航校同台演出的《重台别》,获得了比赛头等奖,给学校争了光,在县城轰动一时。

同年冬月一个星期六晚上,应莲花寺石渣厂的邀请,去那里进行了联欢演出。记得演出前赵校长作了极其精湛的演讲,博得台下职工长时间的掌声。那天晚上尚建武、韩珍、志恭演的《渔夫恨》,尚建武、史春琴的《兰桥会》。

第二年正月应张永祥之约,我和魏绪元、金海、志恭、福云、秀川共六个人,在张永祥家的三张村演出了两个折子戏:《柜中缘》,《小姑贤》。观众看敲的、拉的、唱的全是青年学生,觉得新奇,而且表演不错,多次掌声鼓励。永祥妈她老人家热情招待了大家,至今记忆忧新。

聚会:丁运、振声、建武、俊杰、俊义

斗转星移,四十多年过去了,但昔日往事,总是历历在目。在撰文回忆赵校长与戏剧队的时候,盼望着当年的同窗戏友,能再重逢相会。

写于:2003年春

一九七四年我由宝鸡调回渭南,分配在县委组织部工作。一天,去华县毕家公社外调。借机去咸中看望阔别近三十年的校长和老师。不巧赵校长去西安住院了,未能见面。幸运见到孟志厚老师。老师已是满头白发,虽神采奕奕,但却不像当年那样风度翩翩,老师老了。我看他仍然住在我毕业时城墙南边那一排平房里;还是过去我常送作业本去的那间小屋子,好象三十年原物未动。屋内的摆设和当年我读书时所看到的一个模样:窄小的办公桌,简陋的木板床;靠东墙似乎还是放的那条长板凳,据说那是专供学生进来坐的,让人感到寒酸。多年后回想起七四年去母校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觉得心情不快。

转眼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听说咸中现在变化很大,我虽未去,但想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写于:2006年春

来源:华州文史荟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