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年游戏到神话战场—《哪吒》电影如何用游戏与体育讲述中国故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21 10:45 1

摘要:作为一名体育文化从业者,总是对热门话题充满好奇,因为热门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值得挖掘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就像之前研究三星堆中的体育文化一样,今晚周日我才去看了大火的《哪吒》。关于它为什么能火、影评如何、票房记录等这些问题已经被专业人士分析得很透彻,我感觉也可以说是

北京祥体育博物馆馆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理事长、体育博览杂志理事会文化与传播专委会主任

作为一名体育文化从业者,总是对热门话题充满好奇,因为热门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值得挖掘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就像之前研究三星堆中的体育文化一样,今晚周日我才去看了大火的《哪吒》。关于它为什么能火、影评如何、票房记录等这些问题已经被专业人士分析得很透彻,我感觉也可以说是“雅俗共赏”,坚持创新与坚守传统并重吧。但我更想从体育文化的视角切入,探索电影中是否隐藏着体育元素,是否能发现一些与体育相关的蛛丝马迹。

哪吒电影中这对“铁憨憨”结界兽竟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大面具形象颇为相似,是团体操训练出来的体育达人。作为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纹饰,饕餮纹以兽面为主体,双目怒睁如炬,鼻梁为中轴线对称展开,配以角纹、耳纹的繁复装饰,既延续了商周时期“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对称排列”的经典构图,又通过数字化渲染赋予其流动的青铜光泽与神秘能量波动。

正是怀着这样的好奇心,一向很少看电影的我(四十年来在电影院只看了泰坦尼克号和夺冠等三、四部电影),走进影院,二刷《哪吒2》:一刷“陪娃”为娱乐,二刷“寻体”为工作。在同事小伙子的建议下,为了更顺畅的挖掘体育元素,我还重温了《哪吒1》。接下来,我从自己的视角分享哪吒系列电影中的体育元素,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踢毽子——亲情与友情都是“踢”出来的

踢毽子也是哪吒与敖丙命运交织的起点。在一次偶然的海边邂逅中,两人因一只轻盈飞舞的毽子结缘。敖丙,这位灵珠转世、背负家族重担的龙子,在与哪吒的对踢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与快乐。哪吒的肆意不羁与敖丙的内敛温柔,在毽子的起落间悄然交融,踢毽子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见证,也让他们在面对共同的命运挑战时,能够携手并肩,共同抗争。

踢毽子这项古老而充满趣味的运动,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作为“岁寒三友”(踢毽、跳绳、抽陀螺)之一,最早的毽子是用羽毛和铜钱制成的,羽毛轻盈飘逸,铜钱则增加了重量,使其更容易控制。汉代时,踢毽子被称为“蹴鞠之戏”,是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到了唐宋时期,踢毽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竞技运动,不仅民间百姓喜爱,宫廷贵族也乐此不疲,成为街头巷尾常见的娱乐活动,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毽子社”,爱好者们聚在一起切磋技艺。

如今,踢毽子这项传统的体育娱乐项目早已从街头巷尾的“国民运动”升级为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赛事项目,而且发展为全国性的体育赛事——中国毽球公开赛作为国内知名的踢毽子赛事之一,每年在不同城市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毽球高手参赛。此外,踢毽子还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重要项目之一,展现了这项运动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广泛影响力。

各地区也创新了不同的玩法,上海甚至将其玩出了“羽毛球场地+足球脚法+排球规则”的混搭风。成都青羊区的毽球争霸赛,观众击掌欢呼的场面,简直和电影中殷夫人“毽技碾压”的喜剧名场面如出一辙。一些高校正在研发智能毽子监测系统,未来怕是要让哪吒的“神力脚法”数据化,从神话走向科学!

1963年度年段毽子比赛女子第四名奖状 凌霄中学学生会(李祥收藏)

毫不夸张地说,电影《哪吒》系列中,踢毽子这一传统体育游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若没有它,哪吒与其母亲殷夫人之间那份深厚的亲情将难以如此深刻地展现,同时,哪吒与敖丙之间那份超越生死与出身的友情也将无从谈起。

‌踢毽子在电影《哪吒》系列中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它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文化的传承,以及角色成长与情感深化不可或缺的元素,更是传递爱与包容、坚持与毅力的体育精神的体现。它让我们看到了体育运动在维系人际关系、传递正能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体育精神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

捉迷藏——藏起来的文化 回不去的童年

在《哪吒》系列影片中,捉迷藏不仅是哪吒与村民间互动的关键场景,更是贯穿全片、牵动人心的情感纽带。哪吒这位背负“魔童”标签的角色,尽管拥有超凡力量,却因村民的畏惧与排斥而深陷孤独。捉迷藏,这一古老而纯粹的儿童游戏成为哪吒对友情与归属感深切渴望的体现,也是他勇敢挑战偏见、寻求社会接纳的尝试,同时传递了影片关于理解、包容与接纳的主题。

《婴戏图》青花瓷盘 (李祥收藏)

捉迷藏,这一看似简单的游戏,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早在古埃及、希腊和罗马时代,就有类似“躲猫猫”的游戏存在,这些游戏往往与宗教仪式或军事训练紧密相连。进入中世纪,随着城堡和庄园的兴起,捉迷藏变得更加流行,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锻炼观察力和反应能力的娱乐活动。

在中国,捉迷藏在唐代已有相关记载,唐代《酉阳杂俎》载“小儿以帛蒙目相捉”,为捉迷藏早期形态。捉迷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具有一定的体育属性,它需要参与者具备敏捷性、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与现代体育精神不谋而合,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与显”、“藏与寻”的哲学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捉迷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的游戏,不仅儿童喜欢,甚至成年人也乐在其中,捉迷藏还出现了新的玩法,如共享位置躲猫猫等。

在笔者看来,《哪吒》电影中的捉迷藏情节,不仅为整部影片增添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在观众心中激起了对捉迷藏这一古老游戏历史文化发展的浓厚兴趣。试问,谁的童年里没有捉迷藏呢?笔者小时候也玩过这样的游戏,至今清晰地记得,小学在生产建设兵团连队有过自己躲在苞米垛里好长时间,却一直没人来找我,最后我不得不自己跑出来,却发现原来找我的人都已经回家吃饭了。可以说,捉迷藏是根植于许多中国人童年记忆中的一种游戏。而《哪吒》这部电影,通过巧妙地设计捉迷藏的情节,也让很多人追忆起了那个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时光。

从矿井到神话:链球运动的千年回旋与突破成见

在《哪吒》系列影片的“陈塘关大战”精彩场景中,申公豹以其非凡的法术和独特的武器,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他不仅运用了裂空爪、雷公鞭等法宝,更是巧妙地借鉴了链球运动的原理,将海底炼狱中镇压多年的数百万海底怪兽作为“链球”投掷出去,打开了虚空裂口,这一场景既惊险又充满创意。

链球运动,这一充满力量与技巧的田径投掷项目,其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苏格兰与爱尔兰的矿工与铁匠之间。起初,这不过是他们闲暇时以铁锤为工具进行的掷远游戏,却逐渐演化成了一项深受欢迎的民间竞技活动。19世纪后期,链球运动迎来了新的发展,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学生将其纳入校际比赛,标志着现代链球运动的诞生。此后,链球的规格、投掷方法及比赛规则不断得到规范化与标准化。1900年,巴黎奥运会正式将男子链球列为比赛项目,而女子链球则在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上首次亮相。

从矿井深处的铁锤游戏,到奥运赛场的钢球轨迹,再到神话战场的破界漩涡,链球运动千年的回旋始终在印证:真正的力量从不在器械的重量,而在于突破成见的旋转加速度。笔者看来,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在的权势或物质的重量,而在于内心的勇气与决心,以及敢于挑战成规、打破成见、追求真理与自由的精神。这与体育所包含的公平公正精神相契合,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倡导的。面对偏见与歧视,我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存在。正如申公豹通过他的行动所展示的,只有打破成见,才能真正地释放内心的力量。

哪吒里的中国功夫—拳脚之间全是学问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秀代表。千百年来,武术始终发挥着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保家卫国的功能。直至近代,随着火器的兴起,以冷兵器为核心的武术逐渐式微。近代中国时局动荡、战火纷飞,加之帝国主义的践踏与蹂躏,整个中华大地陷入民不聊生的境地。值此民族危亡之际,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道路。在《哪吒》系列电影中,武术元素贯穿始终,成为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哪吒与敖丙的“宿命对决”,还是申公豹与哪吒、敖丙之间的战斗,都充满了武术的韵味和气息。

“兵马俑”太极铜雕塑(李祥收藏)

影片中,敖丙的战斗风格深刻融合了太极拳的精髓。太极拳注重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在敖丙的演绎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流畅的动作和圆融的招式化解敌方的攻势,同时利用太极拳的内劲发动反击,既体现了太极拳的圆融流畅,又彰显了敖丙的沉稳与智慧。

此外,敖丙在战斗中还运用了咏春拳的寸劲和精准打击。咏春拳以快速、紧凑、刚柔并济著称,敖丙凭借咏春拳的寸劲,能够在极短距离内发动迅猛的攻击,直击敌方要害。同时,他还利用咏春拳的精准打击,通过精准的动作和招式克敌制胜,展现了咏春拳的迅猛与精准,以及敖丙的战斗技巧。

春秋战国时期网格纹习武人物陶罐(李祥收藏)

哪吒在影片中的战斗风格与八极拳紧密相连。八极拳注重力量与速度的结合,动作朴实无华、发力刚猛。哪吒通过火尖枪的运用,展现了八极拳的崩劲之力,即一种强烈的爆发力。他能够在瞬间将力量凝聚于一点,通过火尖枪刺出,形成强大的攻击力,体现了八极拳的力量与速度的完美结合,也彰显了哪吒的勇猛和战斗意志。

明代角力(摔跤)人物铜雕塑(李祥收藏)

哪吒的“三头六臂”技能更是巧妙融入了形意拳的精髓。形意拳注重模仿动物形态来锻炼身体和提高战斗技巧,哪吒在施展这一技能时,能够同时运用鹰的迅猛、熊的稳重和猴的灵活,将这三种动物的特性完美融合于一身,不仅展现了形意拳的精髓,还体现了哪吒的变幻莫测和战斗智慧。

汉代导引(武术)人物陶俑(李祥收藏)

南海龙王敖钦的战斗风格则融合了大开大合的南拳风格,如洪拳的刚猛。南拳注重桩功、力从地起、劲由腰发,动作刚烈有力、步法稳固。敖钦在战斗中展现了南拳的刚猛有力,通过稳固的步法和刚烈的攻击来克敌制胜,既体现了南拳的特点,又展现了敖钦的威严和战斗力。

清代习武人物青花瓷罐(李祥收藏)

而西海龙王敖闰的身法和攻击方式则暗含了八卦掌的迂回战术。八卦掌注重以掌法为主、走圈绕圆、身灵步活,敖闰在战斗中通过灵活的身法和迂回战术展现了八卦掌的精髓。他能够利用八卦掌的掌法和步法迷惑敌方,同时寻找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击,既体现了八卦掌的灵活多变,又展现了敖闰的战斗智慧和策略。

民国时期湖南国术训练所女师范班毕业奖品“武术救国”铜墨盒

(李祥收藏)

从《哪吒》系列电影中武术元素的精彩呈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武术不仅是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更是智慧与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太极拳的圆融、咏春拳的精准,还是八极拳的刚猛、形意拳的灵动,亦或是南拳的刚烈与八卦掌的迂回,这些武术风格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既彰显了角色的个性与魅力,也传递了中国武术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涵。

射箭

在《哪吒》系列电影中,鹿童的矫健身姿在漫天箭雨中更显英勇不凡,万箭齐发,寒光闪烁,这一幕不仅展现了鹿童超凡的箭术,也让人深刻感受到了箭矢所带来的震撼与力量。鹿童作为反派角色,通过射箭展现出的力量与精准给主角团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同时,鹿童的射箭场景也展现了人类对力量与精准的追求以及对自我能力的超越和突破。

旧石器、新石器等时期箭簇(李祥收藏)

射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家在山西峙峪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2.8万年前的石镞,这是人类早期使用弓箭的证据。弓箭最初用于狩猎和防御,后来逐渐演变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在中国古代,射箭技术不断发展,从石镞到青铜镞,再到铁镞,弓箭的制作工艺和威力不断提升。西周时期,射箭被纳入“六艺”之一,成为贵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射礼不仅是一种军事训练,更是一种礼仪活动,体现了等级观念和道德修养。唐代武则天设立武举制,射箭成为选拔武将的重要科目。宋代民间射箭活动蓬勃发展,出现了“弓箭社”等组织,射箭从军事技能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和竞技活动。

现代射箭运动发源于14世纪的英国。1673年,英国成立了皇家射箭协会,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射箭组织。同年,英国还开始举行方斯科顿银箭赛,这一赛事一直延续至今。现代射箭运动强调精准性、稳定性和心理素质,成为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的常设项目。

汉代绿釉立射陶俑(李祥收藏)

在笔者看来,从《哪吒》中鹿童的箭术到古代射箭的历史演变,再到现代射箭运动的蓬勃发展,射箭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象征。它从最初的狩猎工具演变为战争利器,又从军事技能发展为礼仪活动与竞技运动,贯穿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结语

《哪吒》电影作为一部融合了丰富文化元素的动画电影,不仅在视觉和叙事上为观众带来了震撼体验,更通过体育元素的巧妙融入,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体育精神。通过对《哪吒》系列电影中体育元素的深入探索,笔者发现,踢毽子、捉迷藏等传统体育游戏不仅是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了亲情、友情与童年记忆的情感纽带。同时,链球运动从矿井游戏到神话战场的华丽蜕变,以及中国武术与射箭技艺在影片中的精彩演绎,进一步丰富了电影的文化内涵。

清代“台湾近代现代化之父--刘铭传”武魁木匾(李祥收藏)

这些体育元素不仅为电影增添了趣味性和观赏性,更在深层次上传递了情感、文化和价值观。它们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触动了观众的心弦,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通过体育与神话的结合,《哪吒》系列电影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体育精神的魅力,更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时代活力。



来源:李祥体育收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