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常山,越剧不是高高在上的舞台艺术,而是浸润在烟火气里的生活日常。公园广场、社区凉亭……随处可闻丝竹婉转,偶遇一位旗袍翩翩的阿姨,或许就是隐藏的“民间名角”。这里的人爱戏、懂戏,更活成了戏的一部分。
非遗瑰宝
越剧文化
东方唱腔
中国第二大剧种
常山这场“好戏”,
唱了将近一百年。
余音绕梁
珠圆玉润
字正腔圆
在常山,越剧不是高高在上的舞台艺术,而是浸润在烟火气里的生活日常。公园广场、社区凉亭……随处可闻丝竹婉转,偶遇一位旗袍翩翩的阿姨,或许就是隐藏的“民间名角”。这里的人爱戏、懂戏,更活成了戏的一部分。
Part 1
戏迷众生相
平凡人的“戏曲人生”
浙江泓影·常山越剧团
演活了樊莹,更演出了戏魂
浙江泓影·常山越剧团团长姜新花是一位乡土演员,16岁开始学习戏曲。1984年,她考进常山越剧团,多次荣获省市大奖。1992年,姜新花转行到国营企业做会计,但在2012年应新成立的常山越剧团邀请,毅然辞去会计职务重返舞台。
2013年加入泓影常山越剧团后,姜新花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从《沉香扇》《碧玉簪》到《五女拜寿》,尤以《清简樊莹》中的精彩表现荣获全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近年来,姜新花带领剧团持续深耕“樊莹”系列剧目创作。2023年排演的续作《义惩顽子》延续《清简樊莹》故事脉络,融汇教育意义,2024年7月在杭州非遗馆连演六场获得观众热烈反响。她坦言:“《清简樊莹》是倾注心血最多的代表作。”如今,这位从艺数十载的常山越剧表演者仍活跃在戏曲传承与创新的第一线。
常山梅苑戏曲社
让常山越剧在街头巷尾生根
常山梅苑戏曲社社员王春梅,于2017年在姜新花团长的引领下与越剧结缘,从零基础开始,她在常山梅苑戏曲社勤学苦练,逐渐从台下的观众成长为台上的表演者。如今她不仅能登台献唱经典折子戏,更成为泓影越剧团的“百搭演员”,在多个角色中磨练演技,用行动诠释着对越剧的热爱。
王春梅和戏曲社的伙伴们每周都会带着越剧走进公园广场、社区凉亭等地。在球川镇的一次演出中,她们从白天唱到日暮,热情的乡亲们仍不舍地说:“晚上再加演一场吧!”这些走基层的演出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让传统戏曲在掌声与欢笑中焕发新生。
近日,王春梅在金川社区议事亭表演《红楼梦·问紫娟》选段,婉转的唱腔吸引路人驻足欣赏,不少市民自发拍摄视频社交平台。这些在抖音、视频号上传播的精彩片段,让越剧艺术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常山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传递文化魅力的新窗口。
来源:进取葡萄98L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