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万元选装件变 “装饰盖”?小米退车风波背后的信任危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3 19:10 1

摘要:小米 SU7 Ultra 车主实测发现,标价 4.2 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严重功能缩水。车主用鼓风机模拟气流测试,开孔处纸巾纹丝不动,拆解后内部仅为塑料支架,未连接刹车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与官方宣传的 “空气高效导流”“制动系统专属散热通道” 形成鲜

小米 SU7 Ultra 车主实测发现,标价 4.2 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严重功能缩水。车主用鼓风机模拟气流测试,开孔处纸巾纹丝不动,拆解后内部仅为塑料支架,未连接刹车散热系统或下压力结构,与官方宣传的 “空气高效导流”“制动系统专属散热通道” 形成鲜明反差。有车主吐槽:“花 4.2 万元买了个带孔的碳纤维‘装饰品’。”

全国超 400 名车主组建维权群,部分车主戴口罩或面具拍摄维权视频。群主高先生透露,群内 70% 为已支付 2 万元定金的准车主,30% 为已提车用户。他们质疑小米 “排位模式” 锁马力、前舱盖功能虚标等问题,要求 “无损退车并退还定金”,部分车主已委托律师研究 “退一赔三” 法律路径。

小米官网曾宣称该前舱盖 “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雷军直播强调 “内部结构改动,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但汽车工程师指出,真正的功能性风道需经风洞测试并形成散热闭环,而小米 SU7 Ultra 的挖孔仅为外观设计,实测导流效率为零,涉嫌 “用营销概念替代技术落地”。

5 月车机更新后,1548 匹最大马力被限制至 900 匹,需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车主认为,购车时默认包含全部性能,小米单方面通过 OTA 削减功能,相当于 “花钱买了完整版,到手变阉割版”,已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 “商品功能应与宣传一致” 的规定。

小米 5 月 7 日致歉并提出: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前舱盖(需重新排队 30-40 周),已提车用户送 2 万积分(约合 2000 元)。但车主计算,选装件成本与售价差距达 3.2 万元,且改配后失去核心卖点,“2000 元补偿连零头都不够,这是让消费者为宣传失误买单”。

华东政法大学翟巍教授指出,小米若在宣传中明知功能不达标仍强调技术优势,可能构成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虚假宣传需满足 “宣传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且误导消费者”,目前车主提供的实测视频、宣传截图已形成初步证据链,市场监管部门若认定属实,可处广告费用 5-10 倍罚款。

部分网友发现,维权群中存在二手车商和黄牛账号,且有车主使用小米 8 旧手机拍摄维权视频引发 “身份质疑”。但群主高先生解释,“部分车主用备用机拍摄,主要是怕被熟人笑话,群内 95% 以上是真实消费者,退车核心是无法接受货不对板”。

小米客服称,前舱盖设计初衷是 “兼顾造型与部分散热功能”,但未明确告知实际导流效果,已暂停相关宣传并推进功能优化。不过截至发稿,小米仍未正面回应 “是否接受退车”,仅表示 “60 天内可协商取消订单,定金不退”。

这是小米 SU7 Ultra 三个月内第二次重大危机:3 月因高速爆燃事故导致 3 人遇难,5 月又因 “功能虚标” 引发退车潮。4 月销量数据显示,其交付量环比下降 4.25%,为上市以来首次下滑,高端市场口碑受挫。

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将手机行业的 “参数营销” 复制到汽车领域,1548 匹马力、双风道设计等宣传语吸引眼球,但忽视了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的 “功能可验证性”。此次事件暴露新势力 “重噱头、轻落地” 的通病,未来消费者对 “技术名词” 的审视将更严格。

雷军 5 月 10 日发文称 “遭遇创业以来最艰难时刻”,但车主喊话 “希望保持真诚”。业内认为,小米与雷军的强绑定在初期快速建立信任,但也导致危机时 “火力全开”,如何平衡企业家 IP 与品牌公信力,成为小米亟待解决的课题。

多位车主表示,“2 万元定金不是主要损失,关键是被欺骗感”。他们呼吁小米:①公开前舱盖设计图纸及风洞测试数据;②就 OTA 锁马力道歉并恢复默认性能;③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明确虚假宣传赔偿方案。

随着消费者成熟,“PPT 造车”“概念营销” 的生存空间收窄。理想汽车曾因 “座椅水银事件” 提供免费检测更换,特斯拉 “刹车门” 后公开行车数据,这些案例证明:唯有技术透明化、维权制度化,才能修复信任。小米若能主动引入第三方质检,或许能将危机转化为行业示范的契机。

这场围绕 4.2 万元选装件的争议,本质是互联网营销思维与汽车工业逻辑的碰撞。当 “为发烧而生” 的口号遭遇 “为实用买单” 的现实,小米汽车的退车风波,不仅是一次品牌危机,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从 “流量狂欢” 走向 “价值回归” 的缩影。

来源:夜刀神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