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机第一件事,扔掉口罩,自由呼吸。排队、顺利出关,热心的房东开车来接我俩。两个大箱子、一个小箱子,两个双肩包、两个睡袋、一把木吉他,塞满整个后备箱。
从没动过菜刀,到陪读奶爸
2023年1月23日,与郑州告别。途经上海、香港,历时40多个小时,终于落地多伦多。
下机第一件事,扔掉口罩,自由呼吸。排队、顺利出关,热心的房东开车来接我俩。两个大箱子、一个小箱子,两个双肩包、两个睡袋、一把木吉他,塞满整个后备箱。
与多数刚登陆的新移民一样,我们租住的是别墅(single house)底层的半地下室(basement),配有独立的出入口与厨房、卫生间。
多伦多的第一个晚上,睡得非常踏实,早上被鸟叫声吵醒。中午房东送来了烤猪排、面包和土豆泥,接着带着我们熟悉社区周边环境,告知银行开户、手机开卡的地点与注意事项。
遇到这样的房东真是幸运,他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做研究,研究方向与施一公属同一领域。后来,他还带我们参观了自己的办公楼。
多大医学院最知名的人物,当属白求恩,还有发现并应用胰岛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班廷(Frederick Banting)和贝斯特(Charles Best)。
然后,联系多伦多教育局,安排孩子入学事宜。这里遵循“就近入学”与“租售同权”的原则,产权所有者与租客都能注册在离家最近的学校,更不存在花钱择校一说。通过邮件提交并验证地址证明(租房合同与话费账单),便完成了学校注册。
仍清晰的记得孩子开学的那个清晨,那是多伦多整个冬季最冷一天,零下20°的气温之下我和孩子步行1.9公里去学校。他冻得小脸通红,但眼神里却充满对新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跨国上学第一天报到,我把他丢在学校门口就走了,没有去学校和老师打招呼,因为邮件里已经通知了去哪个教室上课。
或许有人说这样的家长这么不负责任啊,或许有人说是不是你英语不行怕和老师交流啊,但我想的是此刻起就该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如有事学校也会通过邮件和电话联系家长的。
这里的学校都没有大门,放学时学生会从不同的通道出来。第一天接他,我在一个出口等了好久都没有见他,有点小捉急。五分钟后,老师才带着他来找我,明确了接送的地点。我俩又是步行回到住处。
在多伦多的头半年,我们都是靠双脚和公交,走遍了大半个城市。我接送孩子一天四趟,平均每天15000步。
问了他在学校感受如何,有没有新认识的朋友一起玩,他感觉还不错,有同学一起玩儿,遇到听不懂的,老师也会用谷歌翻译向他解答。完全不用担心他的适应问题了。
班上就他一个华人,因为我特意租住在华人较少的Etobicoke,目的就是让我们两个尽快融入当地生活。但这导致附近10公里以内都没有一个中国超市,想买个挂面单程都得转三趟公交花一个半小时。
陪读家长的一大痛点,就是给孩子准备午餐,这可难倒了曾经在家几乎从来不做饭的我。只好学着、试着慢慢做起,我的做饭原则是,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好做,并保证营养摄取。
一日三餐,一天四趟步行往返,孩子下午三点就放学了,留给我的空闲时间并不多。周末一般都会带他出门买菜,游逛多伦多。
正好附近的社区图书馆可以免费办卡,还有本地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水族馆的家庭体验票供免费领取。我还带他现场体验了美职棒MLB多伦多蓝鸟、美职联多伦多FC的比赛,感受当地体育氛围。
一个月后,孩子基本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交到了当地的好朋友(一个爱尔兰和波兰人的后裔),语言也没有问题。
考雅思、摸石头,飞的试工定方向
我开始考虑自己的大方向。眼前的路其实也不多,因为我是旅游签,按规定只能在加拿大境内待6个月。所以在这期间,必须重新递交学签或者工签,延续合法居留身份,或者申请转成旅游大签(Visitor Record)。
而不管是学签还是工签,都需要提供语言成绩。我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复习英语一个月,先考出雅思成绩,分数好了就去申请学校,分数不够就找雇主申请工签。
有些事,可能真的是冥冥之中注定的。3月底,我雅思考了5.5分,离申请学校的最低要求只差了0.5分。虽说也可以先去读语言学校,但花费的时间和金钱又让人心疼。于是,决定找雇主申请工签。
先说句事后诸葛的话,幸亏这个决定,让我后面正好赶上了阿尔伯塔省的旅游餐饮通道,赶上了在线抢名额,赶上了联邦审批降速前的末班车。而当我现在已经拿到永居身份之时,同一时期申请学校读书的朋友,现在刚刚毕业,又面临找工作、工签收紧、省提名改打分等一系列不利移民的新政策,前途未卜。
4月初,我又找到了当初为我办理学签和旅游签的那个咨询公司,他们说有朋友在卡尔加里可推荐雇主,当前有三个选择:一个是肉类加工厂的流水线切肉工,一个是开在购物中心里的小型连锁中餐店帮厨,一个是日料烧烤自助餐店帮厨。
我开始发挥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观察力与社会经验,上网查资料逐一分析这几个备选方案:
肉类加工厂规模尚可,有固定的产品和销售渠道,但据说流水线切肉的岗位异常辛苦,操作机器安全隐患也最大,弄不好会把自己当肉给切了……
小型连锁中餐店开业时间不长,每个单店员工不多,开在购物中心客源时间段比较集中,生意稳定性较差,我担心自己申请永居的流程还没走完,这个店就没了……
唯有最后这个日料烧烤店,我看谷歌评论,最早的留言可追溯到十几年前,有的还说他们店生意好时需要等位一个多小时。这个稳定性最强,入职门槛低,安全系数最大,就这儿了。
但我告诉咨询公司,因为孩子还在多伦多上学,我最早也得等到7月初才能去入职。他们同意,并联系雇主安排我6月初去面试,如果试工通过雇主就可以给办LMIA(劳动力市场影响评估,外籍劳动力办工签的前置条件)。
5月底前,我们还完成了两件大事,我两科“一把过,拿到了在枫叶国的第一个证儿:安大略省G牌驾照;队友DIY成功申请到了加拿大的旅游签证,暑假就能来和我们汇合了。
压力再次来到我这一边,面试的成败就显得很关键了。
试工安排在6月3日周六晚上5点到10点,我趁孩子周末,定了往返卡尔加里的机票。
为了赶时间与省钱,我和孩子只定了一天住宿,在卡尔加里机场待了两个晚上
当天晚上到了店里,老板看我还算健壮,便让一个菲律宾师傅带我,试着在炸炉岗位制作天妇罗炸虾,同时负责看单子出餐。
毕竟第一次做餐厅后厨的体力活,我上手比较慢,身边的师傅也看得很捉急,恰逢用餐高峰,他就把我晾在一边,自己抓紧完成任务。
就这样,我磨磨蹭蹭炸了20几条虾,出了十几个单,几乎站着看了四个小时,便结束了这次面试。
第二天,咨询公司朋友说老板还想让我再去一次以深入观察,我以还得带孩子为由拒绝了,便匆匆赶回多伦多。
本以为希望很渺茫了,咨询公司说经过朋友的大力引荐,老板终于同意为我出具LMIA。下一关,就是申请工作许可了。
边境换工签,“跌落悬崖”又被自己拉了回来
当时申请工签有两种途径。一是在线递交申请,相对稳妥,但审理周期在100天左右;二是去美加边境绕旗杆(flagpole),让边境管理局CBSA直接给工签,这个速度快,但风险大,弄不好就会被强制限期离境。
考虑到网上递交,很有可能赶不上孩子9月开学,不能享受到大人工签、孩子免费入学的政策,我决定去边境闯一闯。
正好这时,有高中同学从渥太华搬到了多伦多,我去帮她搬家,她也慷慨的提出可以开车带我去边境换工签。
我查资料、看论坛,准备在加拿大日这天,先去多伦多以西280公里的萨尼亚蓝水大桥试试运气。
不巧的是,在美国一侧排队近两个小时,返回加拿大边境服务部门后,工作人员拒绝了我换工签的请求,建议我网上向移民局提交申请。这套说辞无可厚非,办与不办都是他们的职权。
只好再试。因为同学要上班,不能天天陪着我跑边境,我就借她车开,自己带孩子去。
途经彩虹桥,遥看尼亚加拉大瀑布
第二次,我把目的地设在了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三个边境,刘易斯顿-昆士顿桥、彩虹桥、和平桥,计划由北向南挨个打卡。
不幸的是,三个地方有的说当天的名额用完了,让我改天再来,有的还坚持让网上申请。
最可怕的是,有边境官说我旅游签证还有20天到期,让我出示返程机票。我说回去就网申工签,就这样稀里糊涂混过去了。
7月7日,队友从国内飞抵多伦多。我决定,再去多伦多以东300公里的千岛大桥边境做生死一搏……
7月8日,沿着安大略湖一路向东,没心情欣赏沿途美景。开了3个多小时,我让他俩在千岛景区等候,自己单刀赴会。
已然对flagpole的流程了如指掌:在美国边境录指纹,被出示“非法入境通知单”,再由美国边境官开车引路护送至美加边界线……
到了加拿大边境服务局,心跳开始加速。好在前面排队的人不多,只有两位印度人。我坐下一旁,观察着边境官的一举一动,仔细听着他脱口的每一个单词,看对我有无借鉴意义。
大概20分钟过去,前面这两位哥们儿,好像一个获批,一个被拒。终于轮到我了。
我递上自己精心准备的十几页资料,包括申请表格、工作offer、雇主LMIA、语言成绩、资产证明、体检结果等等。屏住呼吸,等待判决。
不料,这个边境官小哥却让我继续去一边等候。
他一边看纸质资料,一边看电脑查询系统信息,我一直盯着他的工位,好等他叫我名字就立马冲过去,但又怕不小心和他对视,面露怯色。
又不料,10分钟后,他把我的资料递给了自己的主管领导。完了,不会是有啥问题吧。
主管老哥重复了他刚才的操作,又审看了10分钟。这时,老哥直接把我叫了过去,说,“You were rejected.(你被拒绝了!)”
我整个人都麻了,愣在原地足足有10秒钟没有反应过来。
但咱毕竟是经历过24小时的,面对穿制服的一点不慌(虽然后来看智能腕表显示此刻瞬时心跳达到160),立马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情绪和口音,蹦出一个词儿,why?
老哥用六级听力考试般的语速输出了一分钟,我大概听懂了意思,他是怀疑我表面上申请卡尔加里的工签,实际是想赖在多伦多打黑工。
我英语不好,但随机应变能力还行,我立马翻出一家三口去卡尔加里的机票,出示给他看,You misunderstand me, sir. This is my plane ticket to Calgary……他看了看,又让我去等待。
又过了5分钟,他在电脑上一顿操作,把我又叫过去,“去缴费吧!”
悬着的心,终于没死。自己把自己,从悬崖中间,又拉了回来。
第一次感受到,交钱也是一件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终于得到了work permit!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身后就是连接美加两国的千岛大桥
真不容易,3次边境之旅,5次flagpole,共驱车1300公里,途经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尼亚加拉大瀑布,终于拿到了“刷盘子”的工作许可,God bless!
这下,不仅可以润出来,还能留的住了!
后面发生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了。美丽国的大统领,对美加边境的管理提出批评,加方积极回应,在承诺加强管理的同时,也暂停了针对新移民边境换签的服务。我赶在关门之前,享受到了这项政策红利。
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搬家至卡尔加里,开启外籍劳工的苦逼岁月。
下一篇,接着讲,一个政治学master(硕士),是如何蜕变成一个天妇罗master(大师)的……
一家华人日餐店的最后一个华人外籍劳工,是如何从被骂、被欺负,到与全店打成一片的………
一个中年大肚男,是如何瘦到120多斤,露出马甲线的……
来源: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