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的文学批评的异化与“骂化”,昆仑策人打破技术统治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20 18:11 1

摘要:——批评家需要重拾萨特式的介入勇气。面对贾浅浅式的文化垃圾,当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剜烂苹果”的决绝态度,履行阿多诺所说的“否定辩证法”使命。这要求批评家既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又需具备“妙手著文章”的学养。

昆仑策头条号发了一篇文章《周忠:论文艺场域的异化与救赎》,我们来用莫言小说批评讨论一下。

作者周忠看来不是昆仑策研究院的人,但是提出

——批评家需要重拾萨特式的介入勇气。面对贾浅浅式的文化垃圾,当如鲁迅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以“剜烂苹果”的决绝态度,履行阿多诺所说的“否定辩证法”使命。这要求批评家既要有“铁肩担道义”的担当,又需具备“妙手著文章”的学养。

那么,对莫言来说有没有做到呢?大部分做到了,小部分没做到。没做到的是学养部分,孙正清源称之为“以骂为主”,没什么学养。

情况对不对呢?哪里不对?

个人认为没有区别批评文章、批评发言和批评传播及批评权。

昨天写文,不知道碰了哪根筋,网友留言:莫言只是写小说吃饭。这个观点比较新颖。

莫言不仅是吃饭,而且说过当作家要一天三顿吃饺子。吃饭论,意义在于关系到阵地和团体的存亡,作家吃不上可以不管,一本杂志可以消亡,但某一级作协团体近乎吃干饭总不是好事。

所以,批评家拿红包是礼貌,作家也应该想办法找红包。

再有一种是改变机制,引入赞助人,也就是策展人阿敏所说的“金主”。

有人一听“金主”可能又要跳,这不是公开拉资本入伙吗?实际资本,也不是都很聪明。据有些博主介绍,收藏家之间也在攀比。这位的观点是艺术品经营者比收藏家有更多地藏品,都烂在手里了,拿出来比则是一堆货。金主也不过如此,甚至有北京“书法大厦”主人这样的,既真心支持书法,也精进提高自己书艺的人。

国内文学上谈生活比较多,但属于生活形而上学,不是生活世界。

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吃饭,首先吃的是“人间烟火”。据他们谈过往故事的人讲,当年回族在前清是有专门是由给宫里做事的,大清亡了,转到民间各行各业,做得最好的是珠宝玉石行业。这让人想到茅奖作品《穆斯林的葬礼》的描写。若只想批评该作品三观正与不正,就没了人间烟火气。

吃饭,批评家是出席研讨会之类,作家则是采风、采访等,甚至有人又把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的话说出来,可见问题严重。

在中国文学里,“炒饭”指同样的或类似的内容反复加工、制作,缺乏根本上创新。

这和批评家有很大关系,前面提到批评权、批评文章、批评发言和批评传播。实际“炒饭”是有批评权的人的一项重要工作,经过他们炒作,发现了好作品,引起社会重视和传播,进行二次创作。

如果没有创作上的“炒饭”,该写的都写过了,特别是某一理论视角下的故事、形象没有新鲜的感觉,不炒饭理论怎么弘扬?所以,不吃炒饭是富贵病。

炒出新高度。张铁林的书法展有些日子了,突出又有了关注,原来张铁林请了某委员洪厚甜讲话,这位职务并不显赫但好像有公信力。讲话据说一个字也不涉及作品本身,都是中听的话,用他名字中的“厚”字,谈张铁林的厚重,论者就说他太“甜”(名字另一个字)。

季德祥再出视频,说是闹剧,跟他七个不服八个不让,把洪厚甜弄来算怎么回事?

到底怎么回事也没定论,反正是又炒了一回。

回到问题,莫言的作品的批评是遭遇异化了吗?

应该说,作者指出的某种“异化”现象,对莫言已经不是主要的了,被“骂化”“以骂为主”的批评发言改变了。

但是比较普通一点的批评文章,却很少见到批评莫言的,这也是所谓文学批评的异化的主要部分。

批评文章不是文学批评的全部,甚至不是文学批评“炒饭”的先导和主要部分。开头提到的周忠由昆仑策发出的文章,忽略的恰恰是这一点。解决或救赎对昆仑策来说,相对简单,把昆仑策那些文章出书即可。现在正面研究莫言的书籍反而比文章好找。

至于批评的传播,国际上对国内网络批莫言的传播并不了解。但显然是传播的莫言本人那里了,他也写出了回应。

特殊一点,莫言作品的批评发言和批评文章最大的差别是打破了技术统治论,网络发言偏政治,引导和学术文章偏学术,后者在文化上被称作技术统治论。

而且莫言的吃饭论,从另外的角度打破了技术统治论。当时网友的留言可能是说,不要把吃政治饭的事搞得太多,如果“剜烂苹果”剜到政治,有政治饭吃了。

但是不会的,打破技术统治论也好,而且吃饭、炒饭这种事纳入“剜烂苹果”,只能思考鲁迅说的“文化偏执论”,用时代、歌颂引导艺术,用历史、学术、哲理代替了艺术。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