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企业改制、经营调整的过程中,“买断工龄”的说法偶尔还会出现。有些职工为了尽快拿到一笔钱,稀里糊涂签了协议,事后才发现社保断缴、工龄清零,晚年生活没了保障。事实上,“买断工龄”从法律层面根本站不住脚,国家早有明确规定禁止此类操作,下岗职工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就能
在企业改制、经营调整的过程中,“买断工龄”的说法偶尔还会出现。有些职工为了尽快拿到一笔钱,稀里糊涂签了协议,事后才发现社保断缴、工龄清零,晚年生活没了保障。事实上,“买断工龄”从法律层面根本站不住脚,国家早有明确规定禁止此类操作,下岗职工只要掌握正确方法,就能依法守住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先把底线划清楚:“买断工龄”为啥不合法?
很多人以为“买断工龄”是双方自愿的交易,只要签了字就受保护,这其实是对政策的严重误解。从法律和政策层面看,这种做法的违法性有明确依据。
早在原劳动部发布的《关于贯彻两个条例、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基金征缴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买断工龄’等形式终止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 2025年1月华律网的法律解读进一步明确,《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也强调,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借企业出售之机,违反国家规定对职工“买断工龄”,把职工推向社会。
从法律本质来讲,工龄是职工在企业工作的年限证明,直接关系到社保缴费年限、带薪休假天数、经济补偿金计算等核心权益,这些权益是法定的,无法通过金钱交易“买断”或取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更是明确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买断工龄”往往伴随着社保关系的终止,这本身就违反了劳动法的强制性规定。
有些企业会用“经济补偿协议”包装“买断工龄”,但二者有本质区别。合法的经济补偿是在解除劳动合同时,按工龄支付的法定补偿,不会导致社保断缴或工龄清零;而“买断工龄”本质上是试图通过协议形式,免除企业后续的社保缴纳义务,中断职工的工龄计算,这是法律绝不允许的。
二、维权第一步:摸清3类关键证据,缺一不可
遇到企业提出“买断工龄”要求时,不要急于拒绝或签字,先冷静收集证据,这是后续维权的基础。根据2024年5月澎湃新闻发布的劳动仲裁指南,以下3类证据是维权的核心支撑 。
首先是劳动关系证明。不管是在职还是已离职,都要收集劳动合同、工作证、工牌、入职登记表等能证明你在该企业工作过的材料。如果没有书面合同,工资流水、社保缴纳记录、考勤表、工作群聊天记录也能作为有效证据,这些材料能直接确认你的工龄时长。
其次是企业“买断工龄”的相关凭证。如果企业通过口头、书面通知或会议形式提出“买断工龄”,一定要留存好相关记录。书面通知要妥善保管,口头通知可以通过录音形式固定,会议内容要记录参会人员和具体表述,这些能证明企业有“买断工龄”的主观意图和具体行为。
最后是工资和社保记录。近3年的工资银行卡流水、社保缴费明细要打印齐全,这些材料能帮助计算应得的经济补偿金,也能证明企业是否存在社保断缴等违规行为。如果企业未足额缴纳社保,这部分也可以一并主张权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从你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如果企业已经实施了“买断工龄”操作,要在时效期内及时维权,避免超过期限影响权益主张。
三、维权全流程:从协商到仲裁,每步都有章法
收集好证据后,维权可以按“协商—投诉—仲裁”的步骤逐步推进,大多数问题能通过前两步解决,无需走到诉讼阶段。
协商是最快捷的方式。可以联合其他面临相同情况的职工,选出代表与企业沟通。沟通时要明确指出“买断工龄”的违法性,引用《劳动法》和相关政策规定,提出合理诉求,比如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补缴社保或支付合法的经济补偿。协商过程中要做好记录,避免口头承诺,达成的协议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如果协商无果,下一步就是向劳动保障部门投诉。可以直接拨打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热线12333,也能通过当地人社局官网、政务APP提交投诉材料。投诉时要说明企业名称、地址、具体违规行为,附上收集的证据材料。根据规定,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在接到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受理后会依法查处并反馈结果。
若投诉后问题仍未解决,就需要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不收费,只需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仲裁申请书、身份证明、证据清单等材料。仲裁庭一般会在受理之日起45日内结束审理,案情复杂的可延长15日 。对仲裁结果不服的,还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4年7月江苏如皋法院处理的一起案件就很有参考意义:58名职工因企业破产面临补偿难题,法官通过调查发现原企业控制人对新企业享有债权,最终协调从债权分配款中优先拨付了补偿金 。这说明即使企业出现经营变动,职工也能通过合法途径争取权益,关键是要走对维权流程。
四、权益兜底:失业后这些保障政策能“托底”
有些职工可能已经被迫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除了追讨补偿,还能享受一系列失业保障政策,这些政策在2024年有了不少新调整,覆盖范围和待遇标准都有提升。
失业保险金是最直接的生活保障。根据2024年8月1日起施行的《甘肃省关于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失业保险有关政策的通知》,只要所在单位和本人累计缴费满1年、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就能申领失业保险金,而且不再需要出具终止劳动关系证明等额外材料,也不会因超过60日申领期限拒发。待遇标准上,以内蒙古奈曼旗为例,第1至12个月按统筹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的90%发放,第13至24个月按80%发放,算下来每月能有1500元以上的收入 。更贴心的是,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失业保险基金代缴,个人不用花钱就能享受医疗待遇。
对于距离退休年龄较近的职工,政策还有特殊照顾。领取失业保险金期满仍未就业且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年的,可继续领取直至退休,而且不用个人主动申请,社保部门会自动续发 。这意味着临近退休的下岗职工不用担心社保断缴影响退休待遇,政策会全程“兜底”。
再就业方面,国家也有实打实的支持。202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政策明确,企业吸纳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就业,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保3个月以上的,每人可获不超过1500元的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执行到2025年12月底。同时,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还能申请技能提升补贴,初级证书补1000元,中级1500元,高级2000元,这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充电”提供了经济支持 。
企业方面也有稳岗激励政策。2024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覆盖到社会团体、律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大型企业按上年度失业保险费的30%返还,中小微企业返还60%,而且采用“免申直返”模式,符合条件的单位不用申请就能收到资金,这些资金可直接用于职工生活补助和技能培训 。这从源头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减少下岗情况的发生。
五、关键提醒:这些“坑”要避开,权益才不会漏
维权和享受保障政策的过程中,有几个常见误区需要特别注意,很多职工的权益受损都是因为踩了这些“坑”。
不要轻信“签了字就给钱”的口头承诺。有些企业会用“先签字领钱,后续社保肯定续上”的说辞诱导职工,一旦签了放弃权益的协议,后续维权会非常困难。任何涉及权益变更的协议,都要仔细看清条款,确认没有“自愿放弃工龄”“自愿终止社保”等内容再签字。
工龄计算不能只看最后一家单位。实践中有些企业通过关联公司频繁调动职工,试图缩短工龄、减少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非因本人原因从原单位被安排到新单位工作的,工龄要合并计算 。如果你的工作调动是企业安排的,且原单位没给过补偿,一定要主张合并计算工龄。
社保断缴后别轻易放弃补缴。“买断工龄”往往伴随社保断缴,有些职工觉得补缴成本高就放弃了。其实社保断缴后,可要求企业补缴,企业拒不补缴的,可向社保行政部门投诉,社保部门会责令企业限期补缴。对于因企业破产等原因无法补缴的,也可咨询当地社保部门,了解以灵活就业身份补缴的具体政策,避免影响退休后的养老金待遇。
维权不用怕“耗时间”。劳动仲裁和投诉都有明确的时限规定,而且不收费,不会给职工带来额外负担。2024年各地人社部门都优化了维权流程,很多地方实现了“线上申请、线上举证”,不用多次跑腿,依法维权的成本已经大大降低。
结语
“买断工龄”的违法性早已明确,下岗职工不必为此焦虑迷茫。国家的法律法规为权益保驾护航,不断完善的保障政策为生活托底,只要掌握正确的维权方法,留存好关键证据,按流程理性主张权益,就能守住自己的劳动成果和生活保障。
就业环境在不断规范,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网也在越织越密。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要相信法律的力量,主动运用政策工具,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推动就业环境更加公平的重要力量。
#买断工龄违法认定 #下岗职工维权指南 #2024失业保障新政 #劳动权益保护 #社保接续攻略
来源:小陈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