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上海再通报臭午餐事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8:32 2

摘要:2025年9月23日,上海市三部门联合通报“9·15校园餐发臭事件”,揭开了这起持续发酵一周的食品安全危机的最终真相:供应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因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被立案侦查,实际控制人张某某等责任人被公安机关控制。这场因“发臭虾仁炒蛋”引发的舆论风暴,

孩子舌尖上的安全,为何总在触碰底线?

2025年9月23日,上海市三部门联合通报“9·15校园餐发臭事件”,揭开了这起持续发酵一周的食品安全危机的最终真相:供应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因涉嫌瞒报食品安全信息被立案侦查,实际控制人张某某等责任人被公安机关控制。这场因“发臭虾仁炒蛋”引发的舆论风暴,不仅暴露了校园餐供应链的深层痼疾,更刺痛了全社会对下一代健康最脆弱的神经。

一、事件回溯:从“发臭虾仁”到系统性溃败

9月15日中午,上海211所中小学的餐盘里,一道本应营养美味的虾仁炒蛋成为噩梦。多名学生反映菜品散发臭味,部分人食用后出现呕吐、腹泻症状。涉事企业绿捷公司紧急下架菜品,却对外宣称“虾肠外溢有泥沙”,试图掩盖可能存在的变质问题。

随着调查深入,更多触目惊心的细节浮出水面:

• 溯源记录篡改:绿捷公司流通的“540天保质期冷冻牛羊肉”“720天保质期五花肉”溯源信息被紧急删除,试图掩盖长期使用超期冻肉的事实;

• 瞒报行为坐实:9月15日静安区某小学经理发现虾仁有虫后,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指令销毁211所学校的原料及菜品,却要求对外隐瞒真相;

• 检测结果矛盾:虽成品留样未检出有害菌,原料符合国家标准,但市场监管部门封存的库存虾仁中仍发现质量异常。

二、家长之痛:当信任崩塌于每一口饭菜

“女儿吃到呕吐后说‘妈妈别说了,想到这个菜我又想吐’。”闵行区家长邵女士的陈述,道出了无数家庭的心碎。这起事件中,家长们的愤怒远不止于一顿发臭的午餐:

• 健康焦虑:多名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甚至心理阴影,长期食用问题餐食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更令人担忧;

• 信息不透明:学校未提前告知撤菜原因,家长通过社交媒体才得知真相,供餐企业与校方的沉默加剧了信任危机;

• 选择权剥夺:“即便不能替换供应商,也应允许孩子自带饭菜”,邵女士的呼吁折射出家长对校园餐“垄断式供应”的无力感。

三、深层追问:60万份日供餐背后的监管失灵

绿捷公司作为上海最大的校园餐供应商,日供餐量超60万份,覆盖600余所学校。然而,其经营轨迹却充满争议:

• 股权迷雾:实控人陶煦通过香港公司GreenExpress Foods间接控股,企业曾多次因生命权、健康权纠纷被起诉,却仍能持续中标;

• 中标乱象:2025年8月,该公司中标20余所学校供餐项目,中标金额百万至五百万元不等,部分合同未公开招标细节;

• 监管滞后:市场监管部门虽在事件后封存库存、立案调查,但此前对超期冻肉流通、溯源记录删除等行为未能及时介入。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并非校园餐安全首次“爆雷”。从2024年某地学校食堂变质食材事件,到此次绿捷公司系统性瞒报,校园餐供应链的脆弱性一再暴露:单一供应商垄断、层层外包的利润挤压、监管检测的被动响应,共同构成了一个风险高发的闭环。

四、破局之路:从“事后追责”到“全程可控”

面对公众的质问,上海市教委与市场监管局已采取紧急措施:

• 企业接管:市属国企临时接管供餐,切断利益关联;

• 制度重构:将家长陪餐满意度纳入招投标合同,扩大陪餐范围;

• 溯源强化:要求所有食材溯源信息实时上传监管平台,严禁删除记录。

但这些举措仍需回答核心问题:如何建立真正的风险预警机制?或许可借鉴深圳“校园餐阳光智慧平台”经验,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食材采购、加工、配送全流程可视化;或推行“多供应商轮换制”,避免单一企业垄断导致的质量懈怠。

五、社会共治:每一双眼睛都是安全的防线

此次事件中,家长通过社交媒体爆料、媒体深度调查、监管部门快速响应,形成了社会监督的合力。正如一位家长所言:“孩子的饭碗,容不得半点侥幸。”未来,需进一步畅通举报渠道,建立校园餐安全“吹哨人”制度,让内部人敢于发声;同时,推动立法明确校园餐供应商的准入门槛与退出机制,对违规企业实施“终身禁入”。

结语:守护舌尖上的未来,没有休止符

当60万份餐食承载着60万个家庭的希望,任何一次疏忽都是对未来的犯罪。上海“臭午餐事件”不应成为又一起被遗忘的舆情,而应成为校园餐安全改革的起点。从立法到技术,从监管到共治,唯有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体系,才能让每一所学校的午餐,都飘着家的味道,而非隐患的腥臭。

来源:养生杂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