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帛书中,藏着一批记载"房中术"的古籍。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帛书中,藏着一批记载"房中术"的古籍。
考古专家发现后不敢公开,最终被日本学者抢先发表,震惊世界。
长沙东郊,两座形似马鞍的土堆静静矗立。当地人管这里叫马王堆。
谁都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施工,会揭开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民工挖防空洞时,钢筋拔出来带出一股气体,划根火柴一点,竟然烧起来了。
消息传到文物部门,考古队赶到现场,经过勘探,地下竟藏着西汉古墓。
考古队开挖第一座墓,墓坑深达16米,相当于五层楼高。层层密封,先是厚厚的封土,接着是夯土层,再往下是白膏泥。
这种泥土防腐效果极佳,能隔绝水气。
最里层还填充了30多厘米厚的木炭,吸湿防潮。
如此严密的保护,墓主人身份必定不凡。
打开棺椁那一刻,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棺内躺着一具女尸,全身包裹着20层丝绸衣物。剥离这些衣物花了整整一周。
当最后一层褪去,奇迹出现了——尸体保存完好,皮肤还有弹性,关节能活动。
墓主人是谁?答案藏在随葬品里。
拼凑线索,墓主人身份浮出水面:辛追,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
利苍可不是普通人。他追随刘邦打天下,被封为轪侯,食邑七百户。在长沙国,地位仅次于长沙王。按今天的标准算,年收入上千万。
辛追嫁给利苍,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
死后的陪葬品,光漆器就有几百件,丝织品更是不计其数。
医生解剖遗体发现,辛追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结石等多种疾病,胃里还有138粒甜瓜子。
推测死因:吃瓜后胆绞痛发作,引发冠心病,猝死。死亡时间是夏天,年龄50岁左右。
一个爱吃瓜的贵妇人,就这样长眠地下两千多年。
墓中的惊人发现远不止于此。
三号墓东边箱,一个黑漆盒子引起了考古队注意。
打开一看,里面满满当当都是竹简和帛书。清点下来,28件,超过12万字。
内容包罗万象:天文、医学、哲学、军事……简直就是一座地下图书馆。
最让人意外的,是几部特殊的医书。
《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十问》——光看名字就知道不简单。
翻开内容,果然记载的是房中术。还有《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也都涉及相关内容。
房中术,中国古代四大方术之一。强调通过调节性生活达到养生目的。
说白了,就是古人研究如何通过房事来延年益寿。
书里写得很具体。比如"五欲之征",讲的是观察对方状态的方法。还有各种技巧和禁忌,甚至配有导引图,内容之详细,超乎想象。
考古队员看完,面面相觑。
那个年代,这种内容被视为禁忌,别说公开发表,连私下讨论都要小心翼翼。
整理小组做了个决定:释文不加标点,不作注释,更不公开发表。
这样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用标点也能通读。
消息还是传了出去。
广州,中国古文字学会会议。香港学者饶宗颐找到参会的考古队员:"马王堆有房中术吗?"
"有,不敢发表。"
"国外学者都在关注,希望早日公开。"
回到长沙,考古队员和同事商量。
最后决定换个名字发表——不叫"房中术",改叫"养生方"。刊登在内部刊物上,发行量极小。
谁知道,日本医学代表团来访,这本刊物作为见面礼送了出去。
日本学者麦谷邦夫如获至宝。
回国后立即翻译、注释,抢先在国际上发表。书中不仅有养生内容,还包含大量道家思想。
四个篇章:养生、服食、吐纳、房事。虽然房事篇幅较多,更多还是养生知识。
中国的宝贝,被日本人抢了先。
这批房中术文献的价值在哪?
它们是现存最早的相关记载,比后世流传的版本早了几百年。
原汁原味,没有后人的添加和篡改。更重要的是,这些书原本只有王公贵族才能看到,普通百姓根本接触不到。
古人的开放程度,远超我们想象。
马王堆还出土了一件神奇的衣服——素纱禅衣。
拿在手里几乎感觉不到重量。放在秤上一称,49克。比一个鸡蛋还轻。
衣长128厘米,通袖190厘米。如果除去较重的袖口和领口,只剩25克。折叠起来,能装进火柴盒。
透明度惊人。透空率达75%。穿上之后,身体曲线若隐若现。
这件衣服到底干什么用的?
学者们争论不休。
有人说,这是辛追的"情趣内衣",为了取悦丈夫,增加闺房之乐。
配合那些房中术古籍,似乎说得通。
更多学者认为,这是装饰性外衣。套在锦袍外面,让里面的华丽纹饰若隐若现。
就像现代人在晚礼服外罩一层薄纱,增加朦胧美。
还有种说法:婚礼服饰。
古代女子出嫁时穿的礼服,领口袖口的绛色锦边符合《仪礼》记载。
不管哪种用途,都证明了一点:两千年前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
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现代高级丝织品都要14旦。旦数越小,丝越细。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
这样的技术,现代人都很难复制。
原本出土了两件,一件48克,一件49克。
命运却截然不同。
盗墓贼盯上了它们。
那个雨夜,湖南省博物馆被盗,玻璃柜被砸碎,两件素纱禅衣不翼而飞。
盗贼是个17岁的高中生,叫许反帝,他妈妈发现后,没有报警,反而帮儿子销毁证据。
48克那件被毁掉了,冲进了下水道,49克那件被扔在邮局,后来被人发现送回。
母子俩都被判刑。48克的素纱禅衣,永远消失了。
仅存的这件,成了镇馆之宝。也成了汉代贵族奢华生活的见证。
辛追的衣橱里,可不止这一件。
考古人员从她身上剥离的衣物就有20层。
春夏秋冬,各式各样。她的梳妆盒同样精致,九子漆奁,直径35厘米,制作工艺极其繁复。
吃的更讲究,墓中出土了上百件漆食盘,盘内写着"君幸食"。
漆耳杯上写着"君幸酒",意思是:请您享用美食,请您饮酒。
食物种类丰富。烧烤、煎炸、涮火锅、蒸菜,样样都有。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各种肉类,应有尽有。
一个云纹漆鼎里,还盛着汤和藕片。刚出土时,藕片清晰可见。
辛追,绝对是个美食家。
马王堆房中术,并非简单的欲望之书。
它建立在完整的理论体系之上,核心是"气论",认为天地万物都由气构成,人体也不例外。精气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书中描述了气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气→精→神→神明。层层递进,最终达到神明境界。
这套理论,融合了传统哲学、医学思想和实践经验。
具体到房中术,讲究"乐而有节",快乐要有节制,才能"和平寿考"。
如果迷失其中,反而"损性命"。
道教为什么研究房中术?因为道教重视养生,也主张广嗣。
认为通过正确的方法,可以"还精补脑"。道家把这叫"黄河逆流"。
马王堆医书不只有房中术。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52种疾病,280多个药方,涉及240多种药物,成书年代比《黄帝内经》还早。
《导引图》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养生操图谱。画着各种导引动作,类似现在的瑜伽或太极。
这些医书反映了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当时的医生已经懂得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通过针灸、汤药来治疗。
辛追的身体状况,恰好印证了这些医学记载。
解剖发现,她的内脏保存完好。血管里还有凝固的血块,血型是A型。肺部的迷走神经细如发丝,却清晰可数。
病理检查显示: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胆结石、肺结核……还在肠道里发现了寄生虫卵。
这些疾病,在马王堆医书里都有记载和治疗方法。
可惜的是,辛追最后死于急症。胆绞痛引发冠心病,来不及救治。
两千年前的古人,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
房中术只是其中一个分支,更多的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现代人总以为古人保守封闭。
马王堆的发现告诉我们:在某些方面,古人比我们想象的开放得多。
那些被视为禁忌的内容,在当时可能只是养生保健的一部分,就像现代人练瑜伽、做spa,追求身心健康。
马王堆房中术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医学史的空白,更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汉代社会。
那个时代的贵族,享受着精致的生活,追求着长生不老,研究着养生之道。
他们把这些知识记录下来,密封在墓中,期待着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使用。
两千年后,这些秘密重见天日。
虽然曾经让考古学家脸红,最终还是成为了解古代文明的珍贵窗口。
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研究。
参考资料:
马王堆背后的故事:《房中术》被日本人发表·凤凰网·2009年7月28日
马王堆汉墓·百度百科
辛追·百度百科
马王堆帛书·维基百科
马王堆汉墓不朽之谜·湖南省博物馆·2011年
直裾素纱禅衣·湖南博物院官网
马王堆医书考注·天津科技出版社·1988年
来源:小喵侃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