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十日,赵文哲与王昶等人从京城(今北京)出发,行程九千多里,历经三个多月,途经良乡(北京房山)、赵州(河北赵县)、卫辉(河南卫辉)、淇县(河南鹤壁)、新郑(河南郑州)、禹州(河南许昌)、裕州(河南方城)、南阳(河南南阳)、襄阳(湖北
以下是译文及注释(注释以标注,时间、地点、人物加下划线):
一 从京师到永昌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十月十日,赵文哲与王昶等人从京城(今北京)出发,行程九千多里,历经三个多月,途经良乡(北京房山)、赵州(河北赵县)、卫辉(河南卫辉)、淇县(河南鹤壁)、新郑(河南郑州)、禹州(河南许昌)、裕州(河南方城)、南阳(河南南阳)、襄阳(湖北襄阳)、荆州(湖北荆州)、沙市(湖北荆州)、澧州(湖南澧县)、武陵(湖南常德)、桃源(湖南桃源)、洪江(湖南怀化)、黔阳(湖南怀化)、玉屏(贵州玉屏)、镇远(贵州镇远)、黄平(贵州黄平)、昆明(云南昆明)等地,于次年元月十八日(1769年2月24日)抵达云南永昌(今云南保山)。
王昶在《滇行日记自序》中记载:“我于乾隆戊子年十月十日跟随副将军阿公前往云南,到樊城后改走水路,第二年己丑年正月抵达永昌,之后又到腾越。途中经过一百二十多个驿站,行程九千一百多里,耗时一百零二天。沿途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以作简略记载。”【王昶,字德甫,号述庵,与赵文哲一同被贬从军,著有《春融堂集》,其日记为研究行程提供佐证】
赵文哲在赠给王昶的诗中写道:“二十年如香火般深厚的情谊,如今万里之遥仍能并辔前行。”(《酬王述庵见赠次韵》)
十月初十日启程当天,众人从**彰义门(北京西便门附近)**出发,**编修曹来殷[插图]、员外陆耳山[插图]**等友人都前来送别,“升之”也到场,随后正式上路。【曹来殷、陆耳山:均为赵文哲在京同僚,陆耳山与赵文哲是同乡,曾一同参与乾隆南巡献赋】
赵文哲写诗道:“我本是负罪之人,甘愿憔悴终老。”“落叶眷恋旧枝,凄切呜咽似在倾诉。”(《发京师》)诗中流露出被贬的低落心境。
十月十四日,抵达赵州鄗城驿(河北柏乡县),城南有千秋亭,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的地方。赵文哲作《赵州城南旧有千秋亭是光武即位处》,借古迹抒发历史感慨。
十月十六日渡过漳河,十七日渡过淇水,前行六十里后抵达淇县,遇见从贵州主持科举考试回京的吴省钦。吴省钦后来回忆:“记得戊子年冬天,我从贵州出使归来,途经淇县。当时赵公因泄露前运使卢见曾被查办一事遭革职,正跟随云贵总督阿桂将军征讨缅甸,我们在途中意外相遇,靠着枯柳哭泣交谈许久才分别。”(《赠中宪大夫光禄寺少卿前户部河南司主事赵公墓碑》)【吴省钦,字白华,与赵文哲为旧识,此次相遇凸显贬谪途中的凄凉】
吴省钦还作《过卫辉与璞庵别处》一诗:“林泉道路交错相通,还记得相逢时泪如雨下。事情到了绝境上天必会保佑,诗才被共同嫉妒才见功力。登楼客思如同王粲,身处蛮地声音近似郝隆。何时能在飘雪之处,与你一同骑马还乡?”
赵文哲则作《卫辉道中遇吴白华话别》:“忧患余生如浮萍漂泊,感谢你辛苦询问我的妻儿。”两人以诗互诉衷肠。
十月二十六日到达襄阳,王昶作《泊襄阳》,赵文哲和诗《泊襄阳同述庵》:“岸边树木与江上繁花模糊难分,烟波如画一片碧绿。渡江的船帆带着樊城的雨,倚着城墙的楼阁笼罩着岘首山的云。汉水上的题诗追思往事,襄阳的传说想续写遗闻。鱼梁洲畔有丰盛的饭菜,希望日后能与你在此共建家园。”诗中“烟波”“岘首云”等意象暗含仕途迷茫与归隐之愿。二十九日,赵文哲作《自汉水放舟南下即事二首》并拿给王昶看。
十一月初二日,抵达泽口(湖北潜江),因水位浅无法行船,赵文哲作《泽口阻浅》。初三至初四日,改走陆路前往田关(湖北潜江),途中作诗:“欣喜风土宜人,与僮仆笑语相伴。眼前景象宛如故乡,让异乡人得以愉悦双目。”(《自泽口循江堤陆行二十余里至田关复登舟即事》)以“故乡景”与“异乡目”对比,抒发复杂的旅愁。
十一月初九日傍晚,到达雾口,忽然听见雁声,令人凄然断肠,王昶作绝句,赵文哲和诗《闻雁和述庵》:“万里孤征的游子,一程程追赶着雁行。一声声雁鸣似要断绝,今夜已靠近潇湘。”以“孤征客”“雁声断”强化孤独漂泊之感。
十一月十四日,从桃源出发,水流湍急……有一块长数十丈的石头,中间石洞通透,下插江底,船夫说这是“穿石滩”。赵文哲作《穿石》一诗。从桃源向西进入贵州境内后,行程艰难,水急滩险,舟行缓慢,途经白石滩、虎子矶、明月岩、鱼子洞、鸬鹚滩、连州滩、瀵水滩、大池滩等地,耗时十余天,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到达晃州驿(贵州新晃)。上述地点赵文哲均有诗记录。
十一月三十日至十二月初三日,抵达玉屏,知县戴涵设宴招待,**铜仁知府王日杏[插图]**也来信邀请王昶等人前往。赵文哲作《自玉屏登陆作》:“听尽七十二滩的水声,踏入罗施的第一程。如王子猷乘兴访友般适宜,却愧对杜甫接受馈赠的情谊。残年鬓发如飞蓬杂乱,久客行装像落叶轻盈。可笑花苗百姓都裹着头帕,抬着轿子比八匹马拉的车还威风。”自注:“当时戴涵知县已卸任,早晚与我们往来;王日杏太守从遥远的铜仁派人送来财物。”【戴涵、王日杏:地方官员,体现赵文哲沿途受到的礼遇】
十二月初四至初五日,途经栗子冲、镇远、文德关、相见坡、偏桥。
十二月初七日抵达黄平州黎峨里(贵州黄平),游览飞云岩;初八日经过大风洞;初十日游览牟珠洞。【飞云岩、大风洞、牟珠洞:贵州著名自然景观,展现赵文哲对山水的关注】
十二月十五日从镇宁(贵州镇宁)出发,至白水河;十六日经过打铁关;十七日到**白沙驿(贵州关岭)**住宿。
十二月二十日清晨,下起“凌”(类似雾凇的天气现象),如烟雾般附着在草木上,仿佛下雪。赵文哲作《下凌》一诗,以自然异象烘托旅途艰辛。
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亦资孔驿(贵州盘州)住宿,赵文哲作《宿亦资孔驿》,自注:“过了这里就是云南境内。”当日游览青溪洞,洞内“高大宽敞,奇石下垂,如同千万条游龙,形态奇异难以名状。敲击石头能发出钟鼓声,都是钟乳石形成的”(王昶《滇行日录》),赵文哲作《青溪洞》一诗。【青溪洞:云南奇景,体现西南地貌特色】
十二月二十三日清晨下雪,至**易隆驿(云南马龙)住宿;二十四日到嵩明州杨林驿(云南嵩明)**住宿。
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云南省城(昆明),与太守彭理相会,赵文哲作《为彭太守题授经图》等诗,与地方官员进行文化互动。
王昶在《滇行日录》中记载:“十二月二十九日,在盐道署中过年,天气格外温暖,两个漂泊的人相对而坐,心中怅然若失。”赵文哲作《寄徐玉厓[插图]》,自注:“玉厓近年来住在京城,每年必定到我家过年。我们家乡在京做官的仅四人,你和陆耳山穷困,我和曹剑亭既贫且病,而我遭遇最为坎坷。”诗中借除夕思乡,抒发贬谪文人的命运共鸣。【徐玉厓:赵文哲同乡,在京同僚,诗中反映底层官员的困境】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元旦,赵文哲与王昶登上螺峰山圆通寺,“昆明池环绕在寺西南,万家烟火,登高远望十分畅快”(王昶《滇行日录》)。赵文哲作《己丑元日同述庵至螺峰圆通寺礼佛》《早春昆明池眺望作》,以登览所见的烟火景象,对比仕途失意,暗含人生感慨。
元月初三日启程,至玉泉山云涛寺(昆明附近);元月十六日,途经澜沧江。
元月十七日,云南巡抚明瑞[插图]派人迎接,十八日抵达永昌。赵文哲作《永昌寓舍即事书怀一百韵,寄京师及吴中故人》,以长诗总结沿途心绪,遥寄故乡亲友。
二 往来于永昌、腾越之间
到达永昌后,赵文哲等人结束颠沛生活,休整四十多天,直到三月初二日(1769年4月8日)才启程前往腾越(今云南腾冲)。在此期间,赵文哲写诗记述日常生活,如早晨理发、午间靠窗小睡、夜晚烫脚(《和东坡谪居三适诗,并次其韵》),还提到龙井茶、薏苡粥、当归酒、扁豆糕(《寓斋杂咏四首》)等饮食,展现谪居期间的苦中作乐。
二月初二日(1769年3月9日),友人赵翼[插图]以协理军事身份来到云南,跟随副将军阿里衮驻守腾越,听说赵文哲等人到滇,便写诗相赠:“几年京城共饮美酒,谁知在边疆再次相聚。反倒担心京城缺少名士,却欣喜南国有故人相伴。”(《述庵、璞函缘事罢官,亦从军来滇却赠》)【赵翼,字云松,号瓯北,清代诗人,与赵文哲、王昶并称“吴中三士”】
赵文哲到达腾越后,也写诗回赠,诗题云:“家云松太守听说我赴滇,写信慰问,并示近句云:‘遂令日下无名士,却喜天南有故人。’我到永昌满一个月时,云松仍滞留腾越,感怀时事思念旧友,便用‘人’字韵作四首诗回复。”(《娵隅集》卷三)赵翼收到后“欣喜感激,再次奉答”(《瓯北集》卷十五),二人以诗酬唱,凸显“天南故人”的情谊支撑。
在腾越期间,赵翼与赵文哲一同前往城东的何氏池馆观赏杜鹃花,赵翼作《同璞函游杜鹃园作歌》,展现军旅间隙的文人雅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赵翼升任贵州贵西兵备道道员,赵文哲后来随军入川参与平叛,为后续经历埋下伏笔。
注释说明:
1. 时间:采用“年号+公元年+农历日期”标注,关键节点补充公历换算(如无确切对应,以“次年”简化)。
2. 地点:古地名后标注今属地,便于现代读者定位;重要景点、驿站补充简要说明。
3. 人物:
- 核心人物(赵文哲、王昶、赵翼)标注字号、身份及关联事件;
- 次要人物(曹来殷、陆耳山、吴省钦等)注明官职、交游背景;
- 地方官员(戴涵、王日杏、彭理等)标注职务,体现赵文哲的人际网络。
4. 诗歌分析:保留原文对诗句情感的解读,帮助理解人物心境。
来源:林徽因仰望的灵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