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有方(一):方正之心,遵循规律做事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5:04 1

摘要:本内容仅为中医知识科普,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我不是医生,只是爱学习中医,0基础学起。

《中国中医药大会》第一季:第二期(1)

知识点来源于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医药大会》节目,为个人整理的学习笔记。

本内容仅为中医知识科普,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治疗。我不是医生,只是爱学习中医,0基础学起。

一、神奇的中医方子

1、方:稳定、规整、安定

方剂正是中医慎思明辨的集中体现,它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进一步集中展示,几千年来,方剂护佑着代代国人的健康,也延续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根脉。

2、小青龙汤方:麻黄3两、芍药3两、五味子半升、干姜3两;

治疗痰喘,既有发表的功能,也有利水的功能,它是治疗一些因为外感引起的咳嗽、痰喘、内有水饮的方子。

这个方子有非常古老的来源,应该是从《汤液经》当中来的。

3、我们方剂的命名有一个特点,就是要方便老百姓的使用方便民众的传播:

《汤液经》四神汤:白虎汤、青龙汤、朱雀汤、玄武汤。

青龙,白虎:在当时的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当中都有体现,所以很容易被纳入到方剂的体现当中。

二、到底什么是方?

1、国医大师解读“方”的含义:

方,和传统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方,首先要方正,遵循一定的规则、一定的规律,然后组合起来的汤剂,才能叫做方。

你随便地这样调配不能叫方,我们说用药,如用兵,中医的这个方子,其实也有方阵的意思,比如,我们说的君臣佐使,七方,十剂,以及还有相须、相使,相生,相杀,相畏,这样的规则,就像我们排兵列阵一样,那都是我们古代兵家的不传之秘。

2、中国古代很早就已使用单味药物治疗疾病,经过长期实践,又创造性地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经过煎煮制成汤液,这就是最早的方剂,汤剂,方剂,指在中医治则,治法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针对主治病证的基本病机,按照药物性味功能及配伍关系,将多味药物及其剂量,通过医生处方形式组合拟就,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固化形成的治病药方,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代著名医家各有经典医方传世,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汉代以后医家所创造的经典方、时方等。

3、《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肘后备急方》《普剂方》《摄生众妙方》

《摄生众妙方》:是明代张时彻编辑的医方著作,刊于1550年,全书共十一卷,汇辑诸方分为通治诸病、危病、补养、诸风、伤寒、感冒等47门。书中收录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定喘汤等,在中医典籍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其中大多依然为现代中医临床使用。

4、《伤寒杂病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它是中医的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这样一个理论基础,它创新了一种临证的范式,这个范式既辨病,也辨证,也辨每一个不同的症状,它是一个很完备的诊疗体系。

张仲景,很传奇,他担任过长沙太守,“坐堂”这个词就是从他这来的:

据《长沙市志》记载:建安十三年,是年长沙沙瘟疫流行,太守张仲景精医术,坐公堂为庶民义诊,活人甚众。

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期间,为方便医治百姓,在闲暇时间大开衙门,让患病的百姓进入公堂,亲自为百姓诊病,这便是“坐堂”典故的由来。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的义举,将在药店中诊治病人的中医统称“坐堂医”。

就是张仲景为什么能成名医

在那个大难的、大灾的年代里面,他的家族里面,他也是一个大家族,有百多位死于这种疫病,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刺激,因为当时也动荡,而且疫疠特别流行,十室九空,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他觉得救人可能更重要,一方面救人,然后来著书:

《伤寒杂病论》一共有一百一十三方——

《伤寒杂病论》原著已散佚不全,经后世之人搜集整理校勘,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并流传至今。

《金匮要略》有二百零五方——

两边加起来,去掉重复,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254方,一种说法是275方,我们现在一般认可是275方。

今天的方子和古代的方子,有很大的不同,张仲景他这个方子叫“经方”是指张仲景保存下来的汉以前的方,之后的方都叫“时方”,经方才200多,后世方子起码有几十万,包括到现在,人们仍然在创造新的方子,经方它是诸方的源头,所以后人称《伤寒杂病论》,是“方书之祖”,后面好多好多方子是在人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举一个例子:

黄芩汤,《汤头歌》就是这样说的,黄芩汤用甘草、芍药、二阳合利枣加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这是组方,一个方子可以派生出来几百个方子来。

我学《伤寒论》的,这些方子必须要熟记,并且都背过。本科阶段,至少背了800多个方子,抄下来手写,到现在还在背新方。从医54年了,背了54年了。

5、刘渡舟(1917.9.1.-2001.2.3):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燕京刘氏伤害学派”创始人。

三、人工智能时代,还用抄方吗?

1、连方子都记不下来,病人会信任你吗?病人不会找你看病的

2、记不下来的东西,你会用吗?

我们记下来每个方子是治疗什么的,它的配伍比例是什么。还有剂量,这只是你的知识,它不是你的技能,真正把这种知识变成技能,它需要另外一个实践的环节,它需要你的悟,中医说要成为一个名医,学经典,拜名师,做临床,悟妙道,光是老师的,你学完了,你按部就班的,你永远不会进步。记诵经方是所有中医药学子的基本功。

来源:典籍小翟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