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 月 23 日的香港,被台风 “桦加沙” 的阴影笼罩。上午 9 时,天文台挂出八号西北烈风信号,中心风速 230 公里 / 小时的台风,正将南海北部的海水掀起 13 米高的浪墙 —— 那是相当于 4 层居民楼的高度,足以轻易吞噬一辆家用轿车。
9 月 23 日的香港,被台风 “桦加沙” 的阴影笼罩。上午 9 时,天文台挂出八号西北烈风信号,中心风速 230 公里 / 小时的台风,正将南海北部的海水掀起 13 米高的浪墙 —— 那是相当于 4 层居民楼的高度,足以轻易吞噬一辆家用轿车。
全港已进入应急状态:学校停课、航班取消、迪士尼乐园闭门,57 个临时庇护中心敞开大门。但在柴湾海边,警戒线成了 “打卡背景板”,“远离海岸” 的广播警示,敌不过一些人对 “台风奇景” 的执念。下午 3 时 10 分,悲剧终究发生。
监控镜头记录下揪心的 30 秒:38 岁的李女士(化名)抱着 5 岁儿子站在防波堤上,手机镜头对准海面。突然,一道白色浪墙从海平面跃起,像失控的巨兽扑向岸边。李女士下意识将孩子往怀里紧抱,却被浪头直接掀离地面,母子俩瞬间卷入漆黑的海水中,只剩一只儿童鞋漂在海面。
身旁的丈夫陈先生(化名)没有丝毫犹豫,连手机都未来得及收起,便纵身跃入翻涌的海浪。“我只看到儿子的衣角在水里晃,伸手去抓,却被浪拍得撞在礁石上”,事后躺在医院病床上的陈先生,手臂上还缠着渗血的纱布,“那一刻没想过危险,只怕见不到他们”。
万幸的是,一艘途经的捕鱼船及时发现了三人。船长黄先生回忆,当时浪太大,船身摇晃得几乎要翻,“我们三个渔民趴在船边,抛了三次救生圈才让陈先生抓住,拉上来时,母子俩已经没了意识”。12 分钟的救援,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赛跑。
12 条人命与未醒的侥幸:台风天观浪为何成 “死亡陷阱”?
“这不是意外,是侥幸心理酿成的悲剧。” 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应急发布会上的这句话,戳中了问题的核心。他翻出的一组数据,更显沉重:近 5 年来,香港因台风天观浪引发的意外已致 12 人死亡,且每一起事故的当事人,都曾看到 “禁止靠近” 的警示标识。
2024 年 1 月,深圳石澳岛,3 名孩子趁台风间隙去海边观浪,2 人被回流卷走,遗体在 3 天后才被发现;2023 年台风 “泰利” 期间,一名摄影师为拍摄 “巨浪拍岸” 的画面,翻越防护栏站在礁石上,最终被浪花拍落,坠海身亡;2022 年,香港西贡一名游客不听劝阻靠近海岸,被浪卷走后失踪,至今未找到遗体。
这些逝去的生命,本可通过一次理性的选择避免。香港天文台前台长岑智明道出了台风巨浪的 “隐形杀手” 属性:“很多人以为站在 10 米外就安全,却不知道台风天的海浪有‘回流吸力’—— 浪退去时会形成强大的水下暗流,哪怕你站在岸边,也可能被这种吸力拖进海里。”
更值得深思的是,此次柴湾事发地的安全漏洞。记者在现场看到,虽有 “台风期间禁止靠近” 的标识牌,但未配备任何应急救生设备,岸边的防波堤甚至没有防护栏杆。参与救援的黄先生直言:“如果岸边有救生圈、救生绳,陈先生就不用冒死跳海,我们救援时也能少些风险。”
这并非个例。记者走访香港多个海滨区域发现,除了维多利亚港等核心景区,柴湾、西贡、大澳等沿海地带,应急救生设备的配备率不足 30%。“警示标识是‘软提醒’,应急设备才是‘硬防护’,两者缺一不可。” 香港理工大学安全工程教授王健分析,“但目前来看,相关部门更依赖‘口头警告’,却忽视了实际防护措施的落地。”
当 “好奇” 遇上 “风险”:我们该如何守住安全底线?
事件曝光后,# 台风天观浪有多危险 #的话题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不同立场的讨论,折射出公众对 “安全与好奇” 的认知差异。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见过浪把渔船掀翻,别以为自己跑得快。” 网友 @海边长大的阿明的评论,获得了超 2 万点赞。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十年前台风天,我爸为了捡回飘走的渔网靠近海边,被回流拖进海里,幸好被邻居救上来,不然就没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台风天靠近海岸。”
也有网友将矛头指向家长:“带着 5 岁孩子去台风天的海边,这不是‘看奇景’,是对孩子生命的不负责任。”道出了不少父母的担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决定着孩子的安全。”
而救援人员的视角,更显无奈。:“去年台风天,我们救过一个观浪的小伙子,他说‘就看一眼,拍完照就走’,结果被浪拍在礁石上,断了 3 根肋骨。救援时他还说‘没想到浪这么大’,可‘没想到’这三个字,往往要付出惨痛代价。”
在这场讨论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 “如何构建更完善的安全防线”。王健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其一,沿海区域应按 “风险等级” 配备应急设备,台风高发区需增设救生圈、救生绳及监控预警系统;其二,加强公众安全教育,通过案例宣传让 “台风天远离海岸” 成为常识,而非口号;其三,对不听劝阻、执意观浪的行为,可适当纳入行政处罚,用制度约束侥幸心理。
截至发稿,“桦加沙” 仍在向香港逼近,天文台已预告不排除升级九号风球的可能。柴湾海边的警戒线旁,多了两名巡逻的警员,岸边也临时增设了两个红色救生圈 —— 这或许是悲剧发生后,最实在的改变。
只是,这样的改变,本不该用一场生死惊魂来换。当我们在屏幕前为陈先生一家的幸运祈福时,更该记住:自然的力量从不会因 “好奇” 而手下留情,所谓的 “奇景”,在生命面前一文不值。守住对风险的敬畏,才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基本的负责。
来源:纪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