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杭州工作多年,王水法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作为杭州市委原副秘书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原党委书记、西湖申遗办公室原主任、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水法见证了西湖从申遗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到西湖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全过程。如今,西湖申遗成功13年了,不仅保
在浙江杭州工作多年,王水法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作为杭州市委原副秘书长、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原党委书记、西湖申遗办公室原主任、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王水法见证了西湖从申遗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到西湖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的全过程。如今,西湖申遗成功13年了,不仅保持了其原有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更在保护与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近日,在美丽的西子湖畔,记者见到了王水法,听他讲起西湖的点点滴滴,他说,杭州交出了一份世界遗产保护的“西湖答卷”,成就非凡。
西湖申遗:十年磨一剑
“西湖的申遗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道路。”作为杭州西湖申遗见证人,王水法回忆道。早在2002年,杭州便启动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历时十年,共修复重建了180多处人文景点,水域面积恢复到明代规模,重现了“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波”的西湖全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迎接2011年的那场“大考”——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
2011年6月24日,对王水法和所有杭州人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在那一天,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的湖泊,终于以其独特的自然美景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赢得了世界的认可。
世界遗产保护的“西湖答卷”
西湖的“清肺手术”。申遗成功后,西湖并没有停下保护的脚步。作为见证人,王水法介绍道:“西湖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遵循科学、因地制宜、持之以恒’的理念,努力让西湖的水质更健康、生态更平衡。”当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西湖风景名胜区水域管理处每周都会对水域的12个监测点进行样本采集和分析。通过不间断的“清肺手术”,西湖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实现了“一月一换”。在最近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西湖更是发现了1223种陆生高等植物、238种陆生脊椎动物和250种水生生物,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宝库。
文化传承是守护西湖的“灵魂”。王水法说:“西湖是一个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一直恪守《世界遗产公约》,全力推进西湖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一方面,杭州先后编制了多项保护管理规划,如《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西湖十景”、代表性文化史迹保护规划》等,为西湖的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杭州还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文保管理的智慧化水平,确保西湖的文化瑰宝得到妥善保护。
“西湖是人民的西湖,这么多年来我看到西湖更贴近人民了,更有亲和力了,我是见证人也是体验者。”王水法说。近年来,杭州坚持申遗时提出的“还湖于民”目标,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的“六不承诺”,让西湖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家园。
从杭州的西湖到世界的西湖
王水法说,西湖,以她那如诗如画的景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游人旅者驻足流连。西湖的美在于她的四季变:春日里桃红柳绿,夏日中荷花映日,秋风中芦花飞雪,冬雪下断桥残雪,每一季都有她独特的韵味。她是一幅流动的画卷,她是一首千古长诗。
西湖已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成为国际旅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人们在这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领略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同时,西湖多次举办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让西湖的美丽和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在西湖,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产生了许多新的创意和灵感。西湖以她那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成为世界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致良)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