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诗经品读会”第三十一讲《击鼓》篇成功举办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9:05 1

摘要:“书香沧州·诗韵悠扬——周末诗经品读会”第三十讲于9月20日在沧州市图书馆如期举办。此次品读会由沧州市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沧州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海燕院长主讲,以

周末诗经品读会

“书香沧州·诗韵悠扬——周末诗经品读会”第三十讲于9月20日在沧州市图书馆如期举办。此次品读会由沧州市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沧州市第六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张海燕院长主讲,以《诗经·邶风·击鼓》为核心文本,通过深入的文本解析与艺术赏析,带领大家领略了这部古老经典的独特魅力。

张海燕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巧妙地从“三监之乱与卫国建立”这一历史脉络切入,细致入微地勾勒出《击鼓》一诗诞生的时代画卷,让在场的每一位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对诗中的历史语境有了更为清晰而深刻的认知。随后,她深入剖析了《击鼓》篇名的深层含义,并对“邶风”中的十九首诗歌进行了总体性的精妙分析,揭示了“邶风”诗歌在描绘婚恋生活、讥讽非礼之举的独特艺术特征与魅力。

紧接着,张海燕老师就《击鼓》一诗的题旨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她指出,学界对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存在多种解读:一种观点认为此诗与州吁用兵暴乱紧密相连,正如《毛诗序》所言:“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是“卫戍卒思归不得”,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便持此论,认为此诗乃戍卒思归而不得之情的真实流露;还有学者提出“鲁宣公时卫穆公用兵”之说,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详细阐述,认为此诗乃卫穆公时期,卫国因救陈而与宋交战,士兵们因长期征战而心生怨恨,遂创作此诗以表心声;更有“征人别室妇之词”的观点,钱锺书在《管锥编》中主张此诗旨在表达家室之情,认为诗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句,是征人对家中妻子深深的思念与对夫妻之情的珍视,深刻反映了战争对家庭和爱情的破坏。张海燕老师通过多角度、多元化的讲解,使现场读者得以领略不同学术观点的精髓,拓宽了学术视野,为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张海燕老师对每一句诗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音意疏通。她详细讲解了诗中的重点字音、字形,如“镗(tāng)”、“漕(cáo)”等,并解释了“镗”字既可指加工零件的机床,亦可作为拟声词使用;“踊跃用兵”则是对争先恐后投入战争的反讽;“漕”为运粮之道,“爰”为文言虚词,表“于此、在那里”之意,“契阔”则意为离散。通过这样逐字逐句的解析,现场读者得以准确把握诗句的深层含义,深刻感受到诗歌中主人公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波动。

张海燕老师对句段的阐释更是生动形象,令人难以忘怀。她解读第一节“击鼓其镗”至“我独南行”,描绘了战事兴起之际,众人或筑城、或劳作,而唯有“我”被迫南下征战的悲惨命运,凸显了战事与命运的不公;第二节“从孙子仲”至“忧心有忡”,则叙述了跟随将领“孙子仲(公孙文仲,字子仲)”平定陈、宋两国后,却被滞留不能归家的内心忧愁;第三节“爰居爰处”至“于林之下”,通过“无固定居所”、“丢失战马”等细节描写,刻画了征战生活的漂泊与艰辛;第四节“死生契阔”至“与子偕老”,则是经典名句的再现,回忆了与爱人的约定——无论生死离合,都要相守到老,情感真挚动人;最后一节“于嗟阔兮”至“不我信兮”,则回到现实,感叹相隔遥远、难以存活,更无法兑现与爱人的承诺,满是绝望与遗憾。张老师通过逐字逐句的深入分析,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现场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主人公的渺小希望,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除此之外,张海燕老师还对诗中的经典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她指出,这句诗的本意最初是士兵之间的相守约定,情感质朴而坚定;而后世逐渐将其演变为爱情与婚姻的经典誓言,象征着对长久陪伴、不离不弃的美好期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与使用。

解读环节结束后,进入了读者讨论环节。

沧州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在解读时并未局限于诗句本身,而是从“土国城漕,我独南行”这句诗出发,巧妙联想到军队内部的分工差异,比如前线冲锋陷阵与后方修筑工事的区别。这样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现场读者的思路,凸显了“我”被派往前线的特殊性。他还结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意境,分析了士兵在战前与家人交代可能“寻己”之地的惨烈情景,深刻解读了“死生契阔”背后所蕴含的悲凉情感,其真挚的情意令人动容。

沧州师范学院齐越传媒学院副院长白晓清则认为,《击鼓》这首诗兼具战争诗、爱情诗、思念诗与纠结诗的多重属性。他指出诗的表现手法为“赋”,叙事技巧高超,巧妙地将叙事与爱恨、怨战、思亲等复杂情感融为一体。他还深入分析了诗中的“纠结”之处,如“我独南行”的特殊境遇、“不我以归”的归家渴望、战马丢失的困境以及“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求而不得等。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教师曹忠豪则详细阐述了诗中“执手”的三重文化意蕴:一是作为“礼之端也”,彰显了人文秩序,常用于等级、结盟、送别、婚礼等庄重场合;二是作为“情之切也”,以柳永《雨霖铃》中的“执手相看泪眼”为例,展现了无声胜有声的深情厚意;三是作为“道之欲也”,代表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沧州市文化学者刘桂茂结合曹忠豪的言论进一步指出,“执手”是人类本能的亲密动作,无论是孩子跟随母亲还是恋人相处,都常常从执手开始。而握手这一礼仪则源自西方,背后蕴含着“无武器、不想交战”的和平寓意。他引用孟子的“春秋无义战”来说明春秋诸侯之间的战争缺乏合法性与情理依据。此外,还分析了州吁发动战争以转移民怨的动机,以及后代学者对《击鼓》“受辱思归而不得”的简单解读。他还提到了现代诗人认为诗中主人公在“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后已死的观点,并讨论了《静女》在《毛诗序》中的评价以及“风”诗多抱怨的特点。这些多角度、多层次的观点让读者们受益匪浅。

沧州师范学院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谢德银认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倾诉对象更可能是夫妻之间:一是亲密动作与归家实现誓言的渴望;二是结合春秋时期的兵役制度(甲士与徒兵),推测诗中找马的士兵可能是贵族阶层的甲士,在临死前思念与妻子的誓言;三是通过将《击鼓》与汉乐府《上邪》、杜甫《新婚别》、林觉民《与妻书》等作品进行对比,指出了中国诗歌史上战争与爱情题材的社会价值。

现场读者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他们普遍认为,通过张海燕老师的讲解,深刻感受到了《击鼓》中展现的有血有肉、充满情感与渴望(和平、亲情、爱情)的士兵形象。读诗能让人感受到温度,他们还联想到九三阅兵时士兵们的训练场景与现场氛围,表达了“此生无悔入华夏”的自豪感慨,并强调了国家强大与战士负重前行的重要性。同时,他们也联想到了烈士陈祥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英勇事迹,呼吁个人应“与时代共振,与国家同频”,在时代需要时不应过多考虑个人得失,而应将小我更多地融入大我之中。

沧州市图书馆馆长宋兆凯对张海燕老师在诗经传承、研究、教学和读音纠正方面的工作与成就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认为,此次讲座旁征博引、结合历史与社会环境进行解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对于《击鼓》这首诗,宋馆长认为,虽然诗中也有战友情的描写,但重点在于表达对和平的诉求与对战争的怨恨。他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主人公在极端困境下对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所做出的一种悲壮想象。借由《击鼓》战争的主题,宋馆长还提及了当天是第25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并结合九一八纪念日活动,强调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指出了部分人士对历史的忽视以及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宣传的紧迫性。

活动中,张海燕老师带领读者多遍高声诵读,让大家进一步走进诗歌,加深了对《击鼓》的理解与领悟。

此次周末诗经品读会通过维度背景解析、题旨之争深度剖析、句段释义与名句赏析、互动式品读体验等特色讲解点,让现场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领略了《诗经·邶风·击鼓》的独特魅力。“书香沧州·诗韵悠扬”周末诗经品读会系列活动还将持续举办,诚邀广大读者共赴这场诗韵之约。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