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挖鼻孔,很多人下意识会觉得“这有啥?每个人都干过”。日常生活里,坐地铁、看电视、甚至开会时,手就忍不住往鼻子里抠。
说到挖鼻孔,很多人下意识会觉得“这有啥?每个人都干过”。日常生活里,坐地铁、看电视、甚至开会时,手就忍不住往鼻子里抠。
有些人甚至觉得这操作解压、舒服,还有点上瘾。是不是觉得只要注意卫生就没事?其实远远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
有些习惯我们以为是小事,现实却可能让人大跌眼镜。你是否想过,反复挖鼻孔这事,背后藏着多少健康隐患?
一项2023年的中国健康行为调查显示,超七成成年人承认自己曾有挖鼻孔行为。很多人并不把它当回事,甚至觉得“大家都这么做,我也没啥”。
但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小动作,真有可能把大麻烦带进门。
今天要聊的话题,也许会让不少人有点尴尬。可作为一名医生,真的得把丑话说在前头——挖鼻孔,真不是“想挖就挖”,它可能让你付出超出想象的代价。
咱们不吓唬谁,都是科学数据和医学常识。希望看完以后,大家能对自己的小动作多点警觉,少点侥幸。
很多人会问,挖鼻孔到底有多大危害?鼻腔本身就是个很娇气的地方,不止有毛细血管,还有各种天然屏障。你用手指头反复搅和,等于给细菌开了门。
别看鼻孔小,能出事的“花样”可真不少。下面,医生就用“拆盲盒”的心情,一条条为你揭开挖鼻孔可能带来的7个后果。
很多人有过,一挖鼻孔就见血。鼻腔前端布满丰富的毛细血管,用力一抠,血管破了就会出血。反复挖更容易让毛细血管变脆,以后轻轻一碰就流血。
医学统计显示,反复挖鼻孔的人,鼻出血发生率能高出普通人40%以上。关键时刻突然流鼻血,是不是很尴尬?
手指头再怎么洗,指甲缝里总藏着细菌。你用它去挖鼻孔,无异于给细菌“开后门”,本来鼻腔有自洁能力,手一插进去,细菌就直接“坐电梯”。
2022年一项国内多中心研究发现,挖鼻孔习惯与鼻腔葡萄球菌感染的风险增加直接相关。有些细菌一旦“驻扎”,鼻腔炎症、脓肿、甚至更严重的感染就可能找上门。
鼻孔前面的区域叫“鼻前庭”,反复受到指甲或异物刺激,很容易出现局部小伤口。
细菌趁虚而入后,可能形成囊肿或脓肿,外表看着像长了个硬包,按压有点痛。严重时还会红肿热痛,有的人甚至得去医院做切开引流。
不少人觉得鼻中隔穿孔离自己很远,其实反复挖鼻孔是高危因素之一。鼻中隔就是鼻腔中间那道“隔墙”,长期用力抠,会把黏膜和软骨都搞破坏,时间久了就穿出个洞。
鼻中隔穿孔会导致鼻腔干燥、结痂、流血,甚至出现鼻音改变。2023年国内一项临床统计发现,因挖鼻孔导致的鼻中隔穿孔病例逐年上升,尤其在青少年中更为多见。
鼻毛本来就是鼻腔的“守门员”,能阻挡灰尘、细菌。你反复挖,不光把鼻毛拔下来,还容易让鼻腔变得干燥、敏感。
没有了鼻毛,灰尘和有害颗粒就能直接进入呼吸道,增加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其实鼻毛不长得吓人就不要随便动它。
很多人不信,长期用手指“开山凿路”,鼻孔真的会变形。特别是孩子,鼻软骨发育还没定型,反复挤压容易让鼻子歪斜或塌陷。
有些成年人鼻孔一大一小,很多就是挖出来的。表面看着没事,时间长了,外观难看还不自知。
虽然很罕见,但医学界确实有记录:细菌通过鼻腔伤口逆流入血管,甚至穿过“危险三角区”,导致颅内感染、脑膜炎等重症。
尤其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儿童、老人,一旦出现高热、剧烈头痛要高度警惕。医生并不是危言耸听,这种危险是真的存在,只不过概率没那么高。
很多人听完这些,心里可能会有点发怵:“平时没注意,这么多事啊!”不少医学数据都在提醒我们,反复挖鼻孔早已不是“卫生问题”这么简单。
2024年全国健康促进会的调查指出,超过六成受访者对挖鼻孔的危害知之甚少,只有不到三成人能说出三种以上后果。
说到这儿,是不是有人已经捏紧了自己的手指头?想要戒掉挖鼻孔,也没那么难,关键是要找到科学、靠谱的替代方式。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健康建议,都是结合临床经验和多项研究总结出来的:
保持鼻腔湿润。秋冬季或空调房,鼻腔容易干燥,结痂后总想抠。可以用生理盐水喷鼻,或在有需要时用湿毛巾轻敷鼻子,减少干痂的形成。
多喝水,补充维生素。水喝得少、缺乏维生素A和C,鼻腔黏膜容易干裂。膳食均衡,多吃蔬果,对鼻腔健康很有帮助。
剪鼻毛,不要拔鼻毛。鼻毛太长影响美观,可以用专用小剪刀修剪,千万别用手拔,也别用指甲乱挖。
勤洗手,保养指甲。指甲太长容易藏污纳垢,修剪干净能减少细菌传播风险。挖鼻孔时,哪怕“手痒”,也得先洗手。
遇到鼻塞、干痂不要硬抠。可以用棉签蘸点生理盐水,轻轻清理。鼻腔有炎症、出血反复,建议及时就医。
养成好习惯,分散注意力。挖鼻孔很多时候是无意识动作,可以通过玩手指球、按压手心等方式转移注意力。养成新习惯,慢慢就能改掉。
关心心理状态。有研究发现,部分人挖鼻孔其实是焦虑、紧张下的“自我安慰”动作。适当运动、深呼吸、找朋友聊天,都有助于缓解压力。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么多建议看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其实也没啥难度。关键还是要有“意识”,不把小毛病当成小事。
医学上讲,很多大的健康风险,其实都源于小细节。谁也不想因为一个小动作,把自己推到健康的“坑”里。
再说句心里话,医生见过不少因为挖鼻孔遭罪的患者,有的年轻人觉得自己身体好,等到流鼻血、长脓包才后悔。
其实只要平时细心点,真的能少受很多苦。别觉得医生唠叨,都是实打实的经验。
[1]郑莹,牟思博,周昌明.鼻腔常见疾病与健康行为关系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24,31(5):401-406.
[2]张伟,王丽.挖鼻孔行为的流行病学现状及健康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3,17(2):112-117.
[3]全国健康促进会.2024年国民健康行为与疾病风险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周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