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倒计时!天津援疆助力和田“三宝”出圈:石榴大枣挂满枝 肉苁蓉销往全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3 18:43 1

摘要:9月下旬,秋日的阳光洒在新疆和田的土地上,空气中逐渐弥漫起丰收的喜悦。石榴园内,手掌大小的石榴沉甸甸挂满枝桠,剥开果皮,透红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恰似民族团结的模样;大枣树下,果肉饱满的红枣缀成串串“红玛瑙”,微风拂过,浓郁的枣香四处飘散,沁人心脾;黄沙地

9月下旬,秋日的阳光洒在新疆和田的土地上,空气中逐渐弥漫起丰收的喜悦。石榴园内,手掌大小的石榴沉甸甸挂满枝桠,剥开果皮,透红的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恰似民族团结的模样;大枣树下,果肉饱满的红枣缀成串串“红玛瑙”,微风拂过,浓郁的枣香四处飘散,沁人心脾;黄沙地里,种植户们轻手轻脚拨开沙土,奶白色的新鲜肉苁蓉缓缓露出饱满身姿,每一棵都透着“沙漠珍宝”的温润。

石榴、大枣、肉苁蓉,这些承载和田百姓增收希望的“宝贝”背后,离不开天津援疆多年如一日的深情帮扶。从产业规划到技术指导,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市场渠道拓展,天津援疆的力量不仅为和田丰收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这秋日的丰收乐章,奏响了“津和一家亲”的动人旋律。

“团结果”上长出了好日子

和田地区策勒县石榴籽村,秋天的景象格外喜人。青褐的枝干被沉甸甸的果实压得微微低垂,枝桠间缀满的石榴,像一个个红彤彤的“小灯笼”,在翠绿叶片的映衬下愈发鲜亮,微风拂过,枝叶轻晃,仿佛在向过往的人们,传递即将丰收的喜讯。

这里,因盛产优质石榴而闻名远近,“石榴籽村”这个名字,不仅是对当地特色产业的诠释,更蕴含着民族团结的深意。2017年后,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精神指引下,石榴籽村的石榴种植面积从800亩扩至1700亩,亩产实现翻番;全村308户村民,家家户户种石榴,2024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了2.7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红火的日子背后,离不开天津援疆的深情帮扶。”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每每提及村子的变化,总是满怀感激。天津援疆不仅为村子投资建设了崭新的办公楼和文化站,还出资修建了宽敞平坦的村路,解决了村民出行和石榴运输的难题,完善了污水处理设施,让村子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宜居。

“在我们的石榴产业发展上,天津援疆更是雪中送炭。”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说,2019年,天津援疆资金帮村里建设的石榴加工厂落地了,将原本只能鲜销的石榴加工成醇香浓郁的石榴红酒,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石榴的附加值,还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如今,天津援疆干部们还在帮助石榴籽村积极推进石榴树冬藏项目,有了这个项目,冬季石榴树的保护工作将变得轻松便捷。

随着产业的兴旺,石榴籽村的文旅产业也逐渐火了起来。每到石榴成熟的季节,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体验采摘的乐趣,品尝香甜的石榴和醇厚的石榴红酒,感受乡村的独特魅力。

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看着眼前的景象,满心欢喜:“石榴籽村的每一颗石榴,都藏着‘民族团结’的深厚情谊和幸福生活的甜美希望。10月份我们就要开始大面积丰收,预计全村产量超过1000吨,这些石榴每年的销量都非常好,到时候全国各地的百姓,都能吃到我们石榴籽村的优质石榴。”

荒漠变绿洲红枣成“金果”

这个季节,和田地区策勒县天津万亩生态园内,昔日的沙漠荒地被披上了“红装”——果肉饱满、色泽透亮的红枣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枣香。

“园区内种植的大枣以骏枣为主,产量在每亩330公斤左右,最多可以达到每亩500公斤。再过20天,这些红枣就能迎来丰收。”策勒县策勒乡副乡长任海耀一边查看红枣长势,一边向记者介绍。

针对策勒县长期面临风沙侵袭、生态脆弱的现实,天津援疆投资1986万元,建成占地2万余亩的天津万亩生态园,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滴灌技术与防风固沙植物种植。目前园区已完成万亩特色林果种植,其中5000亩实现高效滴灌覆盖,红枣、红柳、四翅滨藜、沙拐枣等经济作物和生态树种的广泛落地,既有效固定流沙、改善区域生态,也孕育出新的产业机遇。

“之前,村民种出的红枣不仅甜度不足、个头偏小,枣树虽长势高大,挂果率却很低,每亩产量也只有120公斤。”任海耀掂量着手中的两颗红枣,笑着说,“天津援疆专家到来后,不仅开展土壤改良与枣树疏密改造,还引入矮化嫁接技术,让养分集中供给果实,彻底扭转了过去‘密植低产’的粗放种植模式。改良后的骏枣直径增长超50%,特级枣占比大幅提升,亩产量也实现翻番。”

如今,红枣产业已成为这处生态园的一块“金字招牌”。依托当地独特的光热条件与土壤环境,这里产出的红枣品质出众,深受市场青睐。

“这些枣树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收益全部归附近村民所有,每亩地收益约4800元。”任海耀说,随着红枣种植规模持续扩大,当地红枣产业链不断延伸,加工、销售等环节同步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也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沙漠人参”走出和田 远销全国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于田县,有一种生长在梭梭与红柳根部的珍贵植物,它肉质肥厚,兼具药用与经济价值,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这就是被誉为“沙漠人参”的肉苁蓉。于田县昼夜温差大等独特气候,让肉苁蓉成了这里的标志性特产。

9月下旬,于田县20余万亩肉苁蓉迎来了丰收季。曾经荒芜的沙地上,如今梭梭与红柳错落生长,根系间埋藏着饱满的肉苁蓉。种植户们陆续挎着工具来到沙土地间,小心翼翼地拨开沙土,将成熟的肉苁蓉从根部完整采挖出来。阳光下,新鲜的肉苁蓉泛着温润的光泽,农户们捧着沉甸甸的收成,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这些采收后的肉苁蓉,会很快被运往天津援疆企业——新疆神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在这里,原本带着沙土气息的原料,经过清洗、切片、烘干、提炼等标准化工艺,摇身变成了多元化的优质产品。色泽鲜亮的肉苁蓉鲜干片,可直接用于泡水、煲汤;醇厚浓郁的肉苁蓉酒,保留了药材的有效成分,兼具风味与功效;还有口感清甜的肉苁蓉原浆、营养丰富的肉苁蓉复合大枣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也让肉苁蓉的价值得到大幅提升。

“今年公司营业额将突破1亿元!”新疆神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玉胜自豪地介绍,为了让于田肉苁蓉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公司积极拥抱电商直播新业态,目前已注册4个肉苁蓉专属直播间,凭借产品的优质口碑和生动的直播讲解,单场直播销量可达2万单,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源源不断,让“沙漠人参”通过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

谈及未来规划,李玉胜充满信心:“明年我们还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款肉苁蓉衍生产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在天津援疆力量的助力下,在企业的创新发展中,于田县的肉苁蓉产业正稳步迈向规模化、精细化、品牌化,不仅让沙漠资源变成了富民资产,更让这颗来自和田的“沙漠人参”,带着边疆的特色与温度,远销全国,香飘四方。

(津云新闻记者 鲍燕 杨琳琳 海河传媒中心记者 夏立樑)

来源:网信静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