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义教育学视野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非单一学段的“精英筛选”,而是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系统工程。从早期识别到长周期培育,从校内深耕到跨界协同,唯有构建多维度路径,才能让创新潜质真正转化为强国动能。
在广义教育学视野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非单一学段的“精英筛选”,而是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系统工程。从早期识别到长周期培育,从校内深耕到跨界协同,唯有构建多维度路径,才能让创新潜质真正转化为强国动能。
首先,科学选拔是起点,核心在于打破“唯分数论”的局限。
传统选拔模式易陷入智力至上的误区,而广义教育学更强调“志向+兴趣”的双导向遴选 。厦门的实践颇具启发,通过“官方主导+校际自主”双路径选拔,既保留四年级定点入口的规范筛选,又允许四至初二学生动态补录,给潜力晚爆发的孩子留足空间。高校层面则可采用“认知测试+心理评估+科研模拟”的复合方式,既考逻辑推理能力,也看抗压韧性与学术好奇心,让真正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
其次,长周期贯通培养是关键,需打通学段壁垒。
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非线性特征,决定了培养必须跨越中小学与高校的鸿沟。基础教育阶段可依托“沃土计划”播撒兴趣种子,通过科普讲座、科创竞赛唤醒科学好奇心;高中阶段借“脱颖计划”提供定制支持,在常态班级中嵌入特色课程,避免精英扎堆的生态失衡。高校则应推行“高本衔接、本研贯通”模式,提前开设大学先导课程,在本科关键节点实施动态评价,将科研潜质突出者顺畅送入研究生阶段深造 。
第三,协同育人是支撑,要构建开放教育生态。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真实场景的淬炼,“专业知识+科研场景”的融合模式至关重要 。高校可联合科研院所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真实课题研究;企业则能通过产教融合平台,提供技术攻关的实战机会。同时要强化科技与人文的协同,在理工课程中融入人文素养培育,避免创新人才沦为“技术工具”。像上海部分学校联合退役运动员与高校导师,共同开展跨学科科创项目,正是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
第四,评价改革是保障,需建立动态发展体系。
单一结果评价无法适配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应实施全流程跟踪评估。高校在本研贯通培养中设置多节点评价,从跨学科思维到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考量,未达标者可退出或转轨 ;基础教育阶段则可建立学术成长档案,持续记录科创参与、成果产出等数据,让评价更具连续性。
综上所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没有固定公式,但只要坚持“选准人、育全程、聚合力”的路径,将个体兴趣与国家需求相连,就能让更多创新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为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奔跑的督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