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嘘智驾要判刑?工信部新规动真格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20 09:17 1

摘要: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高速公路上一辆搭载NOA领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某新势力车型,因未识别施工路段导致120km/h撞击隔离墩,造成三名乘客当场身亡。这场惨烈事故成为导火索,引爆了公众对车企过度宣传的愤怒。两个月后,工信部发布新规,明确夸大宣传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迎来最严监管:车企宣传禁用102个诱导词,高管或面临刑责。

北京率先破冰!L3自动驾驶合法化背后的生死博弈。

智能驾驶监管重拳:车企宣传禁用102个诱导词。

车主注意!这些智驾宣传话术别再信了。

智驾泡沫被戳破!新规禁止虚假宣传。

2025年3月29日深夜,安徽铜陵高速公路上一辆搭载NOA领航辅助驾驶系统的某新势力车型,因未识别施工路段导致120km/h撞击隔离墩,造成三名乘客当场身亡。这场惨烈事故成为导火索,引爆了公众对车企过度宣传的愤怒。两个月后,工信部发布新规,明确夸大宣传智能驾驶功能的企业负责人,最高将面临两年有期徒刑

在4月16日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工作推进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用三个"严禁"划出行业红线:禁用"自动驾驶""脱手驾驶"等102个诱导性词汇;强制要求L2级功能统一标注为"组合辅助驾驶";所有宣传视频中驾驶员脱手画面不得超过总时长10%。这意味着,此前某车企发布会上高管躺平"开会"的营销画面,将直接构成违法证据。

新规对车企提出严苛技术要求:系统必须在0.8秒内识别暴雨、逆光等11类极端场景,若驾驶员8秒未接管则强制停车。这直击行业痛点——某纯视觉方案车企内部测试显示,暴雨环境下儿童模型识别成功率仅67%,远低于激光雷达方案的92%。监管层倒逼企业回归安全本质:与其在营销话术上内卷,不如在感知硬件上堆料。


江苏徐先生的遭遇具有代表性。2025年初购买某新势力车型时,销售承诺"智驾系统防撞率99.9%",但实际使用中多次出现急刹失灵。最惊险的一次,车辆在高速匝道口突然退出系统,若非他猛打方向盘险些酿祸。新规实施后,强制安装的"数据黑匣子"将记录方向盘扭矩、驾驶员眼球坐标等87项参数,覆盖功能激活前30秒至失效后5分钟。这意味着事故责任认定不再依赖企业单方数据,消费者有望打破技术壁垒。

政策重压下,行业迎来残酷淘汰赛。据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数据,在售127款智能车型中,23款因传感器性能不达标面临退市。某国产车企透露,部分2022年前生产的车型需花费5000-8000元/辆升级硬件,这笔支出将吞噬微薄利润。行业格局正在重构:头部企业加速激光雷达上车,尾部玩家陷入合规性改造资金黑洞。


北京权佑律师事务所林丽鸿律师指出,新规首次将"驾驶员教育"纳入法律框架:车企必须建立人脸ID识别系统,未通过安全培训的用户将永久禁用智驾功能。此规定引发争议——某高端品牌用户反馈,其为瘫痪家人购买的代客泊车功能,因无法通过生物认证而丧失核心使用权。如何在技术普惠与安全管控间平衡,成为政策落地新课题。


中国监管升级并非孤立事件。欧盟《人工智能法案》要求智驾系统配备"自杀式保险",日本国土交通省强制公开算法逻辑。中国政策展现独特穿透力:既要求激光雷达点云密度≥200pt/m等技术硬指标,又规定宣传视频须用24号字体标注风险提示。这种"技术+传播"双轨管控,正成为全球效仿范本。

北京允许L3级私家车上路后,责任划分争议凸显。《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规定:事故发生时车企需提供系统决策日志,但最终责任认定需"一事一议"。当系统面临"电车难题"时,算法伦理该如何定义?专家建议建立国家级智驾伦理委员会,用文明共识约束机器决策。

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显示,2024年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达57.3%,涉及智驾的交通事故同比激增178%。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62%的车辆缺陷通过OTA修复,新规实施后此类操作将被严格禁止。

蔚来CEO李斌在2025亚洲消费电子展上强调:"99%的可靠性与99.9%之间隔着一条人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指出:"我们仍处在辅助驾驶时代,距离全民自动驾驶还有漫长道路。"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