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学生连续三周夜班后猝死:实习制度与劳动权益的警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3 17:28 1

摘要:湖北鄂州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冲上热搜: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岁大二学生小翔(化名),在连续三周夜班工作后,于家中突发心脏性猝死。这起悲剧不仅撕开了一个家庭的伤疤,更将校企合作实习中劳动权益保护的漏洞暴露无遗,引发社会对实习生权益保障的深刻反思。

湖北鄂州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冲上热搜: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岁大二学生小翔(化名),在连续三周夜班工作后,于家中突发心脏性猝死。这起悲剧不仅撕开了一个家庭的伤疤,更将校企合作实习中劳动权益保护的漏洞暴露无遗,引发社会对实习生权益保障的深刻反思。

悲剧现场:超负荷劳动下的生命消逝

据家属提供的排班表显示,小翔自2025年8月25日起进入某物流企业实习,负责快递分拣、搬运等重体力劳动。8月排班26天仅休息5天,9月排班26天仅休息4天,原本计划持续至9月15日的连续工作因意外中断。夜班时间跨度惊人:7月与9月为每日22:00至次日7:00,8月则为凌晨1:00至13:00。在高温仓库内,他需持续搬运重达数十公斤的包裹,日均工作时长超9小时。

“孩子入职体检时各项指标正常,医生都说他身体结实。”母亲含泪回忆,小翔曾多次在电话中诉苦:“妈,我腿都站麻了,仓库里热得喘不过气。”但面对“实习评价影响毕业”的隐忧,他选择默默承受。9月13日下班后,小翔出现呼吸急促症状,送医抢救无效离世,死亡证明上“心脏性猝死”的结论,成为这场持续20天的超负荷劳动最残酷的注脚。

责任迷局:企业、学校与监管的推诿

企业层面:涉事物流企业坚称“夜班属行业特性,加班均属自愿”,并出示排班表显示“每月保证4-6天休息”。但小翔同学证实,业务高峰期“请假会被主管暗示影响转正”。企业更以“合作协议”规避责任,强调与实习生仅为“劳务关系”,拒绝承担工伤赔偿。这种“自愿加班”的包装,实则是对实习生弱势地位的利用——学生因担心实习评价、未来就业,往往不敢拒绝不合理要求。

学校层面:校方虽成立工作专班,却坚称“未收到学生疲劳反馈”,与家属说法截然相反。更值得警惕的是,实习协议原定履行时间为9月30日,但学生实际上岗时间提前近三个月。校方在组织学生实习前,未严格审核企业资质,对“专业不对口”的实习安排(如物流专业学生从事快递分拣)未提出异议,暴露出管理失察的深层问题。

监管层面:鄂城区西山街道综治中心调解人员表示,调查结果尚未明确,暂无法断定长期上夜班与死亡的因果关系。警方虽已介入调查提前上岗责任归属,但制度性漏洞让追责陷入僵局——现行《劳动法》未明确将实习生纳入保护范围,教育部门监管缺乏强制力,导致企业常以“非劳动关系”为由逃避责任。

悲剧背后:系统性冷漠的累积效应

这并非首例实习生过劳致死事件。2023年11月,河南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昊在连续5晚通宵直播后猝死,涉事公司同样以“合作协议”否认劳动关系,最终仅支付5000元抚慰金。两起悲剧的共性在于:企业通过超长工时压榨劳动力成本,学校将实习异化为“就业率工具”,监管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企业逐利逻辑:物流企业以6900元月薪吸引学生,却通过超长工时压榨劳动力成本;直播公司则用“保底3000元+打赏分成”模式,诱导学生透支健康换取收益。这种“高薪陷阱”掩盖了违法用工事实,利用学生的经济需求和对社会规则的懵懂,将他们推向健康崩溃的边缘。

学校监管形式化:部分院校对合作企业资质审核流于形式,默许提前上岗、超时工作等违规行为。例如,某职业院校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实习内容与专业学习“基本无关”或“完全无关”,但学校仍以“实习评价”绑架学生,使其成为廉价劳动力的输送渠道。

法律保护灰色地带:实习生虽不属于正式员工,但其劳动权益仍应受到法律保护。然而,现行法规未明确企业、学校在实习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导致企业可以“非劳动关系”为由拒绝担责,学校则以“未收到反馈”为由推卸管理责任。

破局之路:重构实习生权益保障体系

企业责任:应遵守《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严禁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建立健康监测机制,为夜班员工提供心脑血管定期检查。例如,德国企业通过“工作健康促进计划”降低员工过劳风险,其经验值得借鉴。

学校监管:需完善实习跟踪制度,定期与学生沟通实习情况,建立“疲劳反馈-企业整改-监管介入”的闭环机制。例如,澳大利亚职业院校通过“实习日志”系统实时监控学生工作状态,确保学校能及时介入不合理安排。

政府立法:应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实习生权益保护条款,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例如,日本《劳动基准法》明确规定实习生与正式员工享有同等劳动保护,企业违规将面临高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

社会监督:媒体应持续曝光违规企业,形成舆论压力;公众可通过“实习权益保护平台”举报违规行为,推动行业自律。例如,美国“Fair Labor Standards Act”通过公众监督机制,有效遏制了企业超时用工现象。

结语:以生命为代价的觉醒

小翔的母亲在社交媒体上写道:“孩子走后,他的工牌还挂在床头,上面沾着仓库的灰尘。”这枚工牌,既是青春的墓志铭,也是时代的伤疤。当企业将“自愿加班”包装成奋斗文化,当学校把实习异化为政绩工程,当监管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个体的悲剧便成为必然。

这起事件再次敲响警钟:没有任何成就值得以心脏的健康为代价。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学校需强化管理职责,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社会应形成监督合力。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让学生的实习之路真正成为成长成才的助力。

来源:中国商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