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染病的“风云榜”上,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据中“高居榜首”,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犹如一片沉重的阴霾,笼罩着众多患者。据2020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约有7500万慢性HBV感染者,他们正默默承受着疾病的煎熬。
在传染病的“风云榜”上,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据中“高居榜首”,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犹如一片沉重的阴霾,笼罩着众多患者。据2020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估算,我国约有7500万慢性HBV感染者,他们正默默承受着疾病的煎熬。
乙肝的危害远不止于身体层面,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可能引发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演变为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更令人痛心的是,社会上对乙肝存在诸多误解,患者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饱受歧视,心理健康也遭受着巨大冲击。
然而,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中国在乙肝防治领域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我们凭借独特的防治路径,打响了一场跨越几代人的公共卫生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改写了数千万家庭的命运轨迹,更以“中国方案”为全球肝炎防治难题提供了破局之道。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医学技术不断进步、政策的有力支持以及社会各方力量的深度动员,三者相互交织、协同发力。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慢性乙型肝炎的诊疗进展,肝胆相照一家人特别邀请到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程书权主任,为大家带来专业的科普讲解。程主任将聚焦我国慢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最新情况,以及慢乙肝患者的治疗用药等关键内容。相信通过这次科普,大家定能对乙肝有更深入的认识,让我们一起拨开乙肝的迷雾,共同守护健康防线。
程书权主任谈乙肝
01
乙肝治愈率是多少?优势人群有哪些?
要点速记▼
➤ 目前乙肝临床治愈的概率大概是多少,哪些人群更容易实现临床治愈?
所谓临床治愈,是指通过现有的治疗药物,让患者先实现肝功能恢复正常,接着乙肝病毒DNA转阴,随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逐渐下降直至转阴,并产生表面抗体。如此一来,肝脏的炎症反应(如肝纤维化等病理损害)就能停止,若能进一步产生抗体,临床上就称之为“功能性治愈”。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乙肝治疗最佳目标。
然而,就目前的药物疗效而言,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概率并不高,总体上约为10%-15%。不过,如果我们对患者进行筛选,会发现部分人群的功能性治愈概率会明显提高。比如,病史较短、非母婴传播感染、年龄较轻且为大三阳的患者,如果起始时表面抗原水平较低(小于1500),其功能性治愈的概率可能达到30%。当表面抗原水平降至500个国际单位以下时,治愈几率可能会进一步提升至40%。更有研究报道显示,当表面抗原水平极低,处于500以内甚至100以内时,功能性治愈的效果最佳,治愈几率最高可达59%,近60%。
当然,功能性治愈并非一成不变,它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的人群、使用的不同药物、不同的治疗疗程,甚至是不同的性别,都可能对功能性治愈的结果产生影响。
临床治愈后会复发吗?
02
要点速记▼
➤ 乙肝实现临床治愈后还会复发吗,如何预防复发?
不少乙肝患者关心,实现功能性治愈后是否还会复发,又该如何预防复发呢?总体来说,当乙肝达到功能性治愈,即表面抗原阴转、表面抗体出现后,只要我们悉心“呵护”身体,复发的概率是很低的。不过,有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我们提高警惕。
对于患有肝硬化、肝癌的患者而言,即便表面抗原已经阴转且出现了表面抗体,我们也不建议立刻停药。具体而言,长效干扰素可以停用,但口服的核苷(酸)类似物仍需继续服用。此外,定期复查必不可少,一般来说,每3个月到半年复查一次。尤其是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复查间隔时间应适当缩短;而年轻人、服药依从性较好的患者,复查间隔时间可控制在半年左右。
另外,合并其他病毒感染的人群也需格外留意。例如,乙肝合并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即便实现了功能性治愈,也必须持续追踪观察,因为疾病仍有进展的可能。还有一些存在肝纤维化的患者,功能性治愈后,纤维化情况可能并未得到改善。此时,抗病毒药物可以停用,但抗纤维化药物仍需继续使用。对于合并HIV的人群,如果在治愈后意外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比如发生意外刺伤,病毒很可能“卷土重来”,导致感染。
如果功能性治愈后,表面抗原转阴,但表面抗体水平较低,比如小于正常值的10倍,且免疫功能不太理想,患者可以考虑接种乙肝疫苗,这样有助于提高表面抗体的水平。
最后,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功能性治愈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像患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或者存在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如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靶向药物等会对免疫功能产生影响的人群,都要注意追踪复查,防止已经取得的疗效被逆转,导致旧病复发。
03
乙肝常用药物哪些?
要点速记▼
➤ 乙肝抗病毒药物一般有哪些?怎么选?
在乙肝的治疗中,抗病毒药物起着关键作用。尽管这类药物已经研发了数十年,但目前可供选择的种类仍相对有限,广泛应用的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干扰素类药物,它又包含普通干扰素和长效干扰素。其中,短效的普通干扰素如今在乙肝治疗领域已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长效干扰素则是乙肝治疗中的“常客”,患者只需每周进行一次皮下注射,其疗程通常为1年左右。
第二大类是核苷(酸)类似物。根据我国2022年发布的指南,这类药物主要有四种,分别是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艾米替诺福韦(TMF)。它们是目前抑制乙肝病毒作用最为强劲的药物。除此之外,像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等药物,曾经也在乙肝治疗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如今已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不过,在某些地区,仍有少数患者会使用这些药物。
那么,面对这些药物,患者该如何选择呢?一般来说,核苷(酸)类似物是基础治疗的首选。这类药物价格亲民,疗效显著,对乙肝病毒DNA的抑制率以及肝功能的复常率都能达到 80%-90%。因此,医生通常会从上述四种核苷(酸)类似物中挑选一种,作为患者的基础治疗方案。
而对于那些经过筛选的优势群体,也就是那些渴望实现功能性治愈的患者来说,治疗方案则会有所不同。他们可以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序贯使用长效干扰素,或者直接单用长效干扰素进行治疗,以增加实现功能性治愈的可能性。
关于乙肝患者的治疗过程
04
▼要点速记
➤ 乙肝患者一般怎么治疗?
在乙肝的治疗领域,目前最新的治疗观点为:只要乙肝病毒 DNA呈阳性,且患者年龄超过30岁,无论肝功能是否正常,都应直接选用核苷(酸)类似物进行长期治疗。
在治疗初期的前3个月,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安排复查。复查项目包括肝功能、肾功能检查,以及乙肝病毒DNA的下降情况和是否阴转,同时还会关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是否有同步改善。倘若患者的表面抗原能迅速下降到1500之内,那么这位患者很可能属于功能性治愈的优势群体。此时,医生会建议联合或加用长效干扰素进行治疗。
联合治疗开始后,患者需在3个月或半年时复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和表面抗体的产生情况,整个观察期最长为1年。若在1年内,患者的表面抗原转阴,同时乙肝病毒表面抗体出现,那么就可以认定为功能性治愈。部分患者出于对治疗效果更进一步的期待,愿意继续接受干扰素治疗。对于这部分患者,医生会尊重其意愿,适当减少药物剂量、延长用药时间,但核苷(酸)类似物仍需继续服用。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表面抗体水平的变化,若抗体水平越来越高且保持稳定,就可以停用干扰素;若表面抗体水平在100以上,甚至有些患者的抗体水平能达到500多,此时完全可以停药,尤其是对于年轻患者而言。
然而,停药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停药后,患者仍需定期复查。停药后的第一个月,需复查彩超、肝功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水平和乙肝病毒DNA定量。若各项指标稳定,前三年内建议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若情况持续稳定,之后每年复查一次即可。这是因为乙肝虽然可能已经达到功能性治愈,但肝脏毕竟长期遭受病毒的“侵袭”,肝纤维化、肝脏结构紊乱等问题可能依然存在。而且,还存在少数患者因基因突变导致肝癌发生概率增加的风险,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
在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使用干扰素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会下降到一定程度,随后进入平台期。若此时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医生会建议继续用药观察半年以上。若半年后仍处平台期,就可以停用长效干扰素,只服用核苷(酸)类似物。停药一个月后需进行复查,这是因为长效干扰素具有后效作用,停药后仍能持续引发免疫反应,这对患者是有利的。若复查发现表面抗原水平下降,患者可继续进行序贯疗法或脉冲疗法(即间断治疗),一般间断时间不超过三个月。若停药观察期间,乙肝病毒DNA阴转,表面抗原稳定在较低水平甚至进一步下降,甚至有患者在持续用药进入平台期后,停药三个月反而表面抗原转阴、表面抗体飙升并达到功能性治愈,这些都是非常理想的治疗现象。
最后,要提醒各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度焦虑。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与专科主治医生沟通。一定要选择专业、熟悉自己病情的医生进行交流,并接受其指导,这样才能确保治疗过程顺畅,少走弯路。
整理 | 肝胆相照一家人
审校 | 程书权主任
特别声明:
医学科普具有普适性,不作为诊疗意见,如有个性化需求,建议您就诊咨询。
来源:肝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