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蓝天为画布,以山河为诗行。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4月19日,被誉为“中国高空摄影第一人”的王正坤老师来到国防科技大学,以开讲座、办个展等形式,深入解析军事摄影的精神密码。这是学校加强高地文化建设,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协同,以光影魅力激发强军活力的系列活动
以蓝天为画布,以山河为诗行。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4月19日,被誉为“中国高空摄影第一人”的王正坤老师来到国防科技大学,以开讲座、办个展等形式,深入解析军事摄影的精神密码。这是学校加强高地文化建设,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深度协同,以光影魅力激发强军活力的系列活动之一。学校政委陈国强出席活动,并为王正坤颁授高地文化大使荣誉证。
王正坤老师,来自特级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现为重庆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海南三沙首届摄影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是国家一级摄影师、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星球研究所签约摄影师、中国著名高空摄影师、全国抗震优秀摄影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蓝丝带海洋公益倡议大使”等。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全国权威媒体发表作品万余幅,重要奖项获奖百余次。
“不忘初心、逐梦山河”军事摄影作品展现场,王正坤老师的作品犹如一扇扇窗户,展现出别样的世界。从边疆壮丽的山河风光,到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下坚守岗位的坚毅身影,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深刻的情感与时代的印记。师生们在一幅幅作品前驻足,感受着镜头下的力量,仿佛走进了一段段真实而动人的故事中。
讲座环节,王正坤老师围绕《摄影人的梦与敢》主题,凭借其丰富的摄影经历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他讲述着自己为了拍摄到理想画面,深入人迹罕至之地的冒险历程,在雪山的寒风中、在沙漠的烈日下,凭借着对摄影的热爱和追逐梦想的勇气,一次次按下快门。摄影人的梦,是用镜头记录真实、传递情感,而 “敢” 则是支撑这个梦想的力量,敢于突破困境、敢于挑战常规,才能捕捉到那些震撼人心的瞬间。
讲座现场气氛热烈,互动环节中,学员们纷纷踊跃提问,从摄影技术的提升到如何寻找创作灵感,王正坤老师都给予耐心解答。他说道,摄影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世界的理解,要用心去感受,用 “敢” 去实践。
学校政治工作部有关领导,“追光”摄影摄像俱乐部、“前哨”新闻写作俱乐部、“科大之声”播音主持俱乐部、“映画”短视频俱乐部成员等参加。
王正坤老师的摄影人生令我深受震撼,他的镜头背后是军人永不褪色的使命担当。最触动我的是他用“伞兵视角”垂直记录时代。作为军校学员记者,我更加懂得影像承载着记录强军事业的责任,未来定要以这种不畏险峰的攀登精神,用镜头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忠诚答卷。
——“追光”摄影摄像俱乐部 王睿婷
看完王正坤老师的摄影人生,我突然理解了“以命换镜”四个字的分量。他攀上重庆解放碑顶端的背影,让我想起当年在汶川废墟里架设相机的剪影——原来在和平年代,依然有人用军人的姿态在冲锋。当无人机掠过巫峡峭壁时,镜头里分明跳动着侦察兵出身的本能。他把军事训练的空中感知能力,熔铸成镜头语言的独特韵律,让长江三峡的险峻在数字时代获得了新的美学认证。这种视角转换的勇气,比任何摄影技巧都更具启示性。
——“科大之声”播音主持俱乐部 柳定宇
王正坤老师用一堂讲座的时间让我感受到了摄影艺术的震撼与魅力。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王老师拍摄三峡17年的坚持与执着让我感触颇深:新闻摄影,便是在日夜等待之中抓住最真实、最有价值的那个瞬间。真正的艺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沉淀,今后,我将用心观察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平凡的生活视角,也能因观察角度的不同而焕发新的可能。
——“前哨”新闻写作俱乐部 黎光炫
王正坤老师的影像之路让我看到军人的热血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战地纪实到城市之巅,他用镜头丈量山河巨变。十年10部纪录片,是时代对赤诚的馈赠。身为军校学员记者,我愿追随这份“永远冲锋”的信仰,在强军路上以镜头捕捉每一瞬忠诚与担当,让历史在光影中永驻。
——“映画”短视频俱乐部 曲建达
文字 | 政治工作部 孔祥库
军政基础教育学院大二学员 徐灵
图片 | 何书远
素材 | 程子平 高逸晨 胡孔奕 张博涵 闭昌邦
编辑 | 罗雅岚
来源:国防科技大学